金人庆简历,看南宋平民生活是幸福还是屈辱呢?
大宋王朝,因为宋朝有过屈辱的历史,北宋被金人灭亡,两个皇帝当了金人的俘虏,南宋最后灭亡于蒙古人之手。查阅史书,我发现宋朝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差,宋朝是在当时国家分裂状态下,繁荣了中华文明,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所谓“盛世”,成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峰,只不过是我们不敢正视而已。事实上,宋朝以文立国,以仁义治国,实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模式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虽然在国防上处于被动,但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朝大力推行“通商惠工” 政策,推进工商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创造了国家空前繁荣的商品经济和高度的物质文明。让生活在宋城市中的小市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宋国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子民,可谓生活得十分幸福。
我们一贯把唐朝称为“盛唐”,但人口总数与之相差无几的宋朝年收入是唐朝的3—7倍。宋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南宋中后期,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今天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却仅为4%。南宋开禧二年(1206)中央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贯钱,当时全国人口约7000万。清朝到1900年代为8000万两,人口却有4亿。而南宋1贯钱购买力是清末一两白银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税率低於清朝。宋朝农民是自由的快乐的,可以自由迁徙自由流动,鼓励外出经商,务工,移居城市,既不要官府证明,也不要别人担保,更不需要办什么暂住证、计划生育证,也勿需向官府交纳这个费那个费。
宋朝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干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於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至少相当於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现在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才这样。宋朝人看病方便,城里到处是药铺和医院,施药局、慈幼院、养济院、漏泽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西方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论是农民还是富家子弟,官僚后代,一律凭自己旳真才实学参加考试,才能进入政坛。国家有国立大学,各州县有很多学校,民间有私立大学,免费实行义务教育。有国家州府图书馆,向人民开放。印刷出版和书籍发行业也发展起来。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普及程度最高人民文化水准最高的国家。
宋朝已经出现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雏形。弹劾权臣的事儿屡见不鲜,甚至连皇帝颁发的圣旨都曾经被谏官驳回。有一年,宋仁宗想扩建一下皇宫,于是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协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堂堂皇宫想找臣民要一块地皮,进行公益性基础工程建设,拉动GDP增长,居然还要跟他们商量,让人大跌眼镜。意外的是,那边的 “钉子户”, 居然不允许。这样就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的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但是,宋朝没有强制拆迁这一说法的,这一幕没有发生,皇宫的人退步了,宋仁宗也居然就此作罢——这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北宋的开封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第而已。丢了猪怎么办?去找皇上。这可不是胡说八道瞎掰,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北宋时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北宋首都开封府有个叫牟晖的市民,来到开封府门设立的登闻鼓前,猛劲地敲起来。
宋朝百姓申诉,告御状,只要敲响了登闻鼓,朝廷官吏就必须受理,并将具体案情直接上报皇帝,皇帝批复后再转由司法部门受理,审理结果要反缋给皇帝以勘其公允。甚至家里丢了一头猪也去告诉。有个叫牟晖的市民击登闻鼓,不是控告冤情,而是向皇帝诉说自已的家奴弄丢了一头母猪。这区区小事竟然弄到皇上这里,这不是笑话吗?可宋太宗不这么认为,他说,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宋太宗没有把这市民当作刁民无理取闹抓起来,也没说他是添乱影响社会稳定,而是,“诏令赐千钱偿其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
宋朝早有早市,夜有夜市,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所以才有《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早市甚是热闹,因“那里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因而,不仅有许多卖早点的铺子热热闹闹开始营业,供应一些一二十文钱就可买到的“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就是卖洗脸、漱口水。那些寻常家里不开灶更不想点灶烧水的人,常常会去这些摊档上洗脸、漱口。
宋朝的酒店有包厢可以供客人挑选,还可以负责帮客人叫歌姬来助兴。负责唱菜名的小二当时叫“行菜”,厨房里面接听的叫“著案”。在东京汴梁的酒店里,还有专门帮着热酒倒酒的人,称之为“焌糟”。当时有名的酒不少,浙西产的皇华堂、浙东产的爰咨堂、扬州产的琼花露、苏州产的齐云清露、越州产的蓬莱春、南京产的秦淮春,应有尽有,只有你兜里有足够的钱,随便你喝。宋朝的游乐场所叫“瓦子”“瓦舍”、“勾栏”等。“瓦子”“瓦舍” 是城中较为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演出场地,演出人员也大多是一些专业艺人,相对勾栏来说,要高档不少,“勾栏”仅是用栏杆、绳索、幕幛分开,分成一个个的小场地而已。不管是“瓦舍”还是“勾栏”,节目都是异常丰富的。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宋朝的城里人的夜生活是异常丰富的,每到晚上,汴梁城内便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红灯高挂。酒楼、茶馆中不时传来艺人、市民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些词人们唱着小酒,听着歌女们唱着自己填出的婉约动的曲子。在汴河虹桥的附近聚集了一些有名的茶馆,常引得人们来此处斗茶玩乐。
当时的开封,繁华而开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来宋朝的外国人并不比唐朝时少,其商业氛围也很浓郁,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国家高。因而,宋人到世界各地也是相当地受欢迎。在高丽时,“是宜高丽人迎绍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宋朝当时他国眼中是天国,是伟大的国度。正因为如此,连外国人也希望生活在宋朝。辽道宗耶律洪基曾写诗表达了后悔自己生在蛮夷之国和“来世做中国(宋)人”的愿望。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朝鲜国王王颛也写诗表达了这种愿望。而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说过:“宋朝是最适应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陈寅恪说:“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严复也说过:“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结语: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年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三百的平均朝代寿命。所以宋朝“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名将?
历史上的武将武功高强,胜战无数的常胜将军其实是屈指可数的,他们创造的奇迹不仅惊动了那个时代并且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以下列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六位(按时代排序)。
一、兵圣——孙武
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二、一统六国的悍将——王翦
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而军事生涯中未败一役的似乎只有他一个。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王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三、大汉飞骑——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
四、北齐最后的支柱——高长恭
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
五、大唐的奠基者——李靖
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着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之后在推翻隋朝,剿灭各割据政权的战斗中,李靖无不逢战必克,唐朝建国后,又率军北征突厥,为大唐开拓了无限的疆域。贞观十七年(643),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六、精忠报国——岳飞
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不想多说了,他的故事国人基本都知道,只是想指出,无论是征外还是安内,其领导的岳家军战无不胜!
通过对比这六个人的生活性格来看,他们身上有着很多人没有的东西。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他们将国家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在面对敌人他们心里想的是前进,而不是退缩。如果将军做到了这一点,那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他们也就不远了。人们常说,千兵好有,一将难求。说的就是将军对一场战争的重要性。
不败将军从古至今都很难求,因为很少有人能将国家的重任甘愿背到自己的身上。要想成为一位不败将军,就要拥有强大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你成功路上最重要的东西。为自己向前走的人,总归走不了太远;而为了人民前进的人,路途总是长远的。正如这六位不败将军,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加以思考,最后脚踏实地地去做。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责任感,这是成为不败将军最重要的条件。心里有国有家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水浒传中的好汉到底能不能吃上牛肉?
和如今不同,牛在古代,可是比较独特的存在,古代没有机械耕种能力,对注重农业发展的国家来说,耕牛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源。
因此大多数朝代建立后,禁止宰杀耕牛,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像包拯还判过著名的牛舌案,也是围绕着耕牛发生的。
可是在水浒这些书籍里面,牛肉好像成了当时人们的日常饮食,梁山好汉们动辄就到馆子里面好好吃一顿牛肉,还动不动就是几斤。
法令下的牛肉确实,吃牛肉代表着豪爽和阳刚的一面,可真按古代那种规定,好汉们能吃到牛肉吗?还能牛肉管饱?就算在今天,一般小民之家也不能这样吃吧!
其实,法律规定严格,并不代表吃牛肉,就真的不符合真实历史了。
官府历来确实是不允许宰杀耕牛,当时除了北方草原,应该还没有什么专业养殖肉牛的产业,因此大街上要想随意卖牛肉,可能就会坐牢被杀了。
可是牛肉确实是好东西,千百年来,牛肉一直都是中餐里面的重要一环,在肉类里面牛肉确实是好吃。即便到了现在,牛肉依旧是备受推崇的肉类。
古代也是一样,人们很喜欢吃牛肉,即便法律规定了不能随意宰杀牛,吃牛肉,并不代表底下人们就真的照办,只要不被查到就行了。
就拿禁止杀牛最严格的宋朝来说,官府是真管不了,宋真宗下了严令,结果他出巡的时候,就发现百姓们杀牛卖肉都成了常事。
后来官府也是不断想要禁止杀牛,可大部分的百姓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官府一开始确实会按照法律严办,问题是吃牛肉的人实在太多了,百姓就爱这口,你再怎么禁止,他们也会想办法去吃的。
朝廷的法律确实可以约束民众,可当国内的民众流行吃牛肉,都好这一口的时候,法律就真的很难管了,总不能把这些人都给处决了吧!
因此,禁令发布后,看到根本就没有效果,百姓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后来朝廷索性任之了。
好汉与黑店法律摆在那,底下民众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宋仁宗还推出了牛肉税,可见朝廷在吃牛肉的问题上,已经向民众们妥协了。
像宋真宗、仁宗时期,已经是国家比较强盛的阶段,政府的控制力还是很严的,对牛肉的管控都成这个样子,那么生活在宋末,政府管理能力大幅度下滑,梁山好汉们吃牛肉就更没几个人管了。
那个时候官府们,应该是考虑如何更美味吃牛肉,因为大家都吃。
此外,梁山好汉们有着吃牛肉的便利条件,梁山里面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地方黑势力、流寇之类的。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不是什么良民,像武松,鲁智深这些人行走的地方,大多都是一些深山老林,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与普通人完全不同。
正常人没几个会去黑店吃饭的,梁山好汉们就经常关顾这类的场所,前面说过,北宋官方对于民间吃牛肉都无法禁止,这些黑店,本来就不是什么正经做生意的地方,他们卖牛肉就太正常了。
环境因素其实官府禁止宰杀耕牛,是为了保护农业,有过这类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在农民家庭里面,耕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时候耕牛都是家庭的伙伴了。
可禁止杀耕牛,本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它是注定无法得到民众的支持的,因为古代人们的生活质量,确实是比较低,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
即便是皇帝,他们的饮食与现代人相比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民间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能吃到的肉本来就很少,许多人也可能一年到头都吃不到什么肉,把牛禁了,百姓就又少了一类能吃的东西。
还有一点,像很多耕牛老去之后,它们的死亡是注定的,老了或者生病伤残都无法正常劳作了。
像这类的牛,不吃了的话还是白白浪费了,这类的特殊情况,法律已经很难管到底了,毕竟民众还要生活,不能剥夺了他们主要的需求。
况且吃牛肉这个事情,大部分还真不是民间百姓,穷苦百姓才根本舍不得吃肉,在古代吃肉的主力,还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
除非政府能让这些富贵人也不吃牛肉,才有可能彻底杜绝宰杀牛的风气,这种事情想想也知道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古代一方面禁止,一方面大家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梁山好汉们对于法律也不那么在乎,后来都一个个造反了,就别指望他们严格遵守法纪了。
因此梁山好汉吃牛肉,而且一餐吃几斤,倒也不算是虚假之事。
包道乙为何要斩断武松手臂?
与梁山遇到的其他敌人不同,南军的法师在大战的中后段才姗姗来迟,而包道乙和郑彪这对师徒也对梁山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也正是包道乙,用他的妖术险些要了武松的性命。
武松没有罪,包道乙也没有罪,可惜二人的立场不同,并且还互相是敌对的阵营,所以击败对方,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武松上应天伤星,我们发现徒手能力极强的他很少能受到重伤。但包道乙用的是法术,混元剑又是法宝,这样一来,或许就到了武松契合他星宿的时候了,在武松去攻击郑彪时,包道乙祭起混元剑,直接砍向了武松。
包道乙这剑并没有砍中武松的要害,只是击中了武松的左臂,并且没有砍断。此事武松被因剧痛而混到,幸亏鲁智深及时赶到,并且抢下了混元剑,不然武松的性命真的不保。
等到武松苏醒时,看见自己的胳膊将断不断,他用了一个极其血腥和残忍的办法,就是用戒刀把左臂砍了下来!之后武松就被扶会营帐疗伤,而后来包道乙被凌振的火炮炸成了粉末。
之前有粉丝说包道乙的混元剑和武松的行者身份有一种命运的纠葛,我觉得他分析的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找不到他的评论了。相比较于师傅包道乙,他的徒弟魔君郑彪的表现或许更胜一筹。郑彪虽然和包道乙学了点旁门左道,但都头出身的他还是学了一身硬本领的,所以我们发现郑彪出战并不会直接使用妖法,而是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妖术来做辅助。所以我们发现,论纯武力,郑彪居然打不过王英,所以郑彪施法编了个穿金装的“韦护”,吓了王英一条,就这么一个空档,王英就被郑彪刺死了。
当然王英之死,《绘卷水浒传》中还有个特有意思的编排,就是清风山三人组中郑天寿早早的在宣州就阵亡了,与他兄弟情深的燕顺和王英一直对郑天寿念念不忘,于是郑彪在敌不过王英的时候制造了一个郑天寿的幻影,王英看到郑天寿以为自己的好兄弟还活着,就高兴的跑了过去,结果郑天寿的幻象变成了金人,王英也因此被杀。
王英一死,扈三娘就过去给夫君报仇,在极大的哀痛下,感性的扈三娘已经没有了基本的战斗能力和躲避能力,结果被郑彪用金砖砸死。这对苦命鸳鸯,最终死在了一起,也是最大下幸福了。
之后李逵、项充、李衮去追杀郑彪,李衮先一交跌翻在溪里,被南军乱箭射死。
项充急钻下岸来又被绳索绊翻,被上来的南军将士剁成肉泥。
所以,郑彪的表现要比他师傅厉害的多,一人拖死拖伤了五员梁山大将。但这师徒俩的法力水平只能吓唬一下不会法术的人,幸好当时樊瑞还在,斗法战胜了包道乙,协助关胜击杀了郑彪。
文/逻辑文史游
郑彪所杀的这四员梁山将领,有无数个不该死的理由啊…
13字春联?
1、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
2、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
3、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4、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
5、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
6、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
7、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