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证券大智慧,印度和美国才打交道几年就结盟

恒浩网

远东证券大智慧,印度和美国才打交道几年就结盟?

谢谢邀请!首先纠正一下问题本身的错误,俄罗斯和印度打交道不到70年,因为30年前的俄罗斯还属于苏联。

印度和苏联的关系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在全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南亚地区也未幸免于难。做为南亚第一大国的印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成为美苏眼里的香馍馍,印度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选择了和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印苏之间都相互把对方视为头号战略盟友国家。

远东证券大智慧,印度和美国才打交道几年就结盟

然而美国为了牵制这一被动的局面,主动拉拢印度的仇家巴基斯坦,用以抗衡自己在南亚的政治地位。其实美国的目的很清晰,想通过以此来推动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但是事与愿违,非但印度没有卖美国人的账,最后连巴基斯坦也没有信任上美国。这让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布局,遭到了南亚地缘政治现实的无情的嘲弄,在南亚的影响力每况愈下,却被苏联抢尽了风头。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接替了前苏联的外交关系,继续和印度的关系打的火热。其实,说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还跟中国扯上关系,现在俄罗斯虽然和中国关系发展良好,因为俄罗斯幅员辽阔,在历史曾经上侵占了中国大片的领土,几乎整个远东地区都是从中国掠夺去的,俄罗斯深怕日益强大的中国,如果在未来某天中俄之间发生冲突,俄罗斯就会变得很被动,所以必须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下,暗地里再限制中国。那么与中国向来不和的印度就成了俄罗斯的关注对象。俄罗斯的得意算盘就是想到时候中俄之间真有事发生,制衡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和印度保持良好的关系。所以在印度的军购问题上,给予印度很大的支持。俄罗斯这个老狐狸这一招可谓一箭双雕,即可以赚钱,又能借印度来制衡中国。

苏联解体之后和印度还有一个小插曲,印度趁苏联解体之际干了一件很龌龊的事情,在前苏联时期,印度和苏联的关系很不错,印度先后向苏联贷款100多亿美元。苏联辉煌时期,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比基本持平,而苏联的集体使得卢布贬值上千倍,形同废纸,印度这时候迅速将所欠贷款一次性还清,印度趁这个时候还钱,无异于趁火打劫。使得俄罗斯当时本来就恶劣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此后的十几年,俄罗斯一直都在武器上坑印度,也是为了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估计那点钱,俄罗斯早就赚回去了,反正阿三哥做冤大头也不是第一次。

苏联的解体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格局,原本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得到有所升温。特别是自从2007年后,美国先后向印度提供新式运输机及反潜巡逻机。其中的巡逻机更是首次向外国提供。另外,美国还经常跟印度一起进行军事演习,表现出了盟友的形象给世人看。

美国与印度走得近的原因,是想要印度变成美国在世界上的一颗棋子。在他们看来,他们把印度看成是维持亚洲平衡的一个新的基点,甚至可以说是“傀儡”。

而从印度方面,印度无非也是为了“利益”二字。首先,在导弹防御上积极迎合美国,是为了让印度踏着美国这块垫脚石往上踩,从而成为世界大国。这是印度的潜在追求。在印度看来,能够顺利拥有核武器,从而晋身为大国行列。另外,印度还渴望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所以,印度在导弹方面是需要得到美国支持的。因此在外表现上,与美国呈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势。

编后语:美国想要拉拢印度来对付亚洲的其他国家,从而在亚洲确立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但印度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肯定不会像日本或者韩国一样被美国当作棋子一样使唤和控制的。总而言之只有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近,只能说明此刻的印度和美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共同的目的,可以做到相互利用。

END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定追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和我联系删除,谢谢!

如何看待有人说山水是国画艺术的主题?

忽悠,忽悠,再忽悠,自古以来中国书画以花鸟鱼虫为主题,看看古诗词[呲牙][呲牙][呲牙]

中国色,取之于天地万物,饱满丰盛

古人对色彩的称谓可谓花样繁多,从胭脂到天青,从粉红到黛绿,每一个颜色名称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古人的色彩斑斓都是来源于大自然,以花果蔬命名的色彩 中国颜色。(图片来源于@图源网 )

番茄红 橄榄绿 蓝莓紫 菠萝黄 山楂红 杏仁白,可见中国书画多以花鸟鱼虫人见人爱为主题,花鸟画作为对自然的写照和生命的关照,其宗旨是注重表述人的心灵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生命。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花鸟画的演变和发展,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在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中,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图案纹样中就出现过鱼虫鸟兽及各式花叶纹样。殷商的甲骨文上出现了鸟的画法,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玉石雕刻上,有了龙凤、饕餮、鱼蝉等相对复杂的图案。从战国到魏晋,动植物的图案形象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装饰,例如战国出土的帛画《龙凤人物图》中的龙凤栩栩如生。漆器中的鸟兽蛇纹样,墓室壁画中龙虎朱雀、祥瑞珍奇等图案。石窟壁画中莲花蔓草,纹饰已经很精美,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更有《射鸟》、《斗虎》等生动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名家星光璀璨,当时很多名家兼工花鸟,传说中张僧繇画鹰、鹞如生,致使鸠、鸽看见惊飞而去。这时期的墓室壁画《集安高句丽墓》已出现树鸟的描绘,其中莲花、鸟的出现是花鸟画发展过程中初具面貌的作品。

再说山水,那一幅山水画里面不着重画花鸟树木,现在有些习画山水的就因为对花鸟鱼虫绘画能力弱,一致于画的山水缺少灵气,缺少情感,缺少活灵活现的灵魂,死气沉沉,想通过一点红带来生气,真是"可爱",再看看李可染大师的作用,多以树木的刻画和牛童的形象树立使山水画带来生命力

临摹作品

希望中国书画永恒称为东方明珠,作为东方艺术更应该传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里承载着是中国的人物和鸟语花香,如果没有对花卉和人物的绘画能力,所画出来的山水是空洞无力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个人的一些见解,望指正,下面是自己的画作请指导!

有什么出名的书容易看完而且能跟别人谈得上?

您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您的提问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小的交流,希望对您能有一点点帮助!

语言是一门艺术,交流则是语言逻辑的整合排列。如果您想简简单单的读完一本书我觉得无论什么书籍,用一个月的时间也能读完,我相信您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同别人更好的交流,我不想盲目的给您推荐某一本书籍,在我所知范围内,我觉得对您有帮助的应该是《道德经》。

道德经堪称道家经典,虽然全篇短短五千字,但包涵的内容确实森罗万象。涵盖了对人文,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层面的理解,因此道德经也被称为中国四大经之首。

结合您提出的实际问题,我想如果您能多关注一下道德经,应该对您改善现状很有帮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谢谢!

为何最终靠吃烂菜叶为生?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这位曾醉心于帝制,祸国、误父、害人害己的“断腿皇太子”,因为拒绝当汉奸,誓死不为日本人服务,才导致晚年生活穷困潦倒。

01袁克定其人

袁克定出生于1878年,是袁世凯的长子,并且比其他弟弟妹妹要大很多,加上嫡长子的身份,使得袁克定在袁世凯心中十分重要。

误父、害人害己的“断腿皇太子”袁克定

所以袁世凯一直用心培养袁克定,而袁克定的童年以及青年时期,也一直跟在袁世凯身边,无论是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后来小站练兵、担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时,都悉心教导袁克定。

由于袁世凯的关系,袁克定也在清朝时入朝为官,先后担任过农工商部参议、右丞等职务,可以说袁世凯是打算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并且袁克定长得非常帅气,可谓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不过在1912年,袁克定因为骑马的时候不小心摔坏了腿,所以留下了点残疾。

“晚节不保”的大总统袁世凯

自此袁克定走起路来就有点瘸,为了医治袁克定的腿,已经成为大总统的袁世凯,就决定把袁克定送到德国进行治疗。

不过,在德国期间,他的腿并没有治好,反而受到西方君主立宪制的影响非常深,于是在袁克定心中掀起了搞帝制的思想。

02痴迷于帝制的“皇太子”

历史上关于袁世凯为什么倒行逆施复辟称帝,一直众说纷纭,并且袁世凯的称帝和清朝的皇帝有本质区别,因为袁世凯搞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皇帝。

而君主立宪制下的皇帝权力,是被限制在宪法框架内的,可当时袁世凯已经是终身制的大总统了,搞不搞君主立宪制,也不影响他的权力。

民国时期各大军阀关系图

据说,曾有外国人问过袁世凯,为什么要干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袁世凯的解释,是为了袁克定以及子孙后代。

毕竟当时体制下,袁世凯只能干一辈子,子孙后代理论上是不能接班的,可如果搞成了君主立宪制,那对于袁家来讲或许就是“千秋万代”的事情了。

所以说,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根本原因,就是袁克定在背后鼓动的,那我们刚才说了,袁克定因为腿伤,被送去德国治疗。

袁世凯与列强合影

可以说,袁克定好的不学,坏得倒是学得挺快,当他到德国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了实现,其在远东地区扩张势力的野心,就不断的给袁克定灌输君主立宪制的好处。

袁克定也被威廉二世忽悠迷糊了,加上自己本身就有野心,于是在1914年的时候,36岁的袁克定虽然腿伤没治好,却兴奋的怀揣着“皇帝梦”回国了。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据说,袁克定回国后,立即劝说袁世凯复辟称帝,并且首先在家中,进行“德式改革”,他为自己和弟弟们都订做了德国亲王礼服,并且在家中以“太子”自居。

而袁世凯能一步步爬到大总统的位置,自然有其独特的智慧,所以最开始袁世凯是没有接受袁克定这个建议的,但袁克定却丝毫不死心,不停的劝说袁世凯。

并且袁克定为了改变袁世凯的思想,甚至搞了一出假造《顺天时报》的闹剧,当时袁克定为了坚定袁世凯称帝的信心,专门花钱雇人假造了,刊载拥护袁世凯称帝消息的《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

然后,每天都把假的《顺天时报》送给袁世凯看,虽然袁世凯并没有答应称帝,但他也喜欢别人唱赞歌,所以袁世凯也是看得津津有味,每天坚持阅读。

就这样过了好久,袁世凯也没有发现报纸是假的,直到有一天,袁克定的三妹袁静雪,无意间发现外边卖的《顺天时报》和家里的不一样,这才被袁世凯知道事情原委。

不过在1915年12月,袁世凯还是为了袁克定称帝了,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但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即遭到全国的反对,并引发了“护国运动”。

1915年袁世凯穿龙袍在天坛祭祀

在各方的逼迫下,仅仅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就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不过随后袁世凯的身体就越来越差,于1916年6月6日病死。

相传袁世凯死时,大骂袁克定“欺父误国”,随着袁世凯的病亡,袁克定的皇帝梦也彻底宣告破灭,不久袁克定就隐居起来,再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03坚决不为日本人服务

可以说,随着袁世凯的死去,袁家也彻底衰败了,袁克定等人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袁家的很多财产,也陆续被没收、充公、侵占了。

而袁家之人,大多还喜欢摆谱,特别是袁克定还按照袁世凯生前时,那样铺张浪费的大把花钱,所以说到后来袁克定根本没有多少钱了。

袁克定与妻子

但在华北沦陷后,袁克定却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机会”,当然了,这个机会并不怎么光彩,当时日本人不断的拉拢各种有影响力的人物,当然也包括袁克定。

当时袁克定已经彻底穷困潦倒了,日本人原以为高官厚禄的许诺,一定会逼袁克定就范,但没想到袁克定明确表示,坚决不做汉奸。

在这点上,袁克定要比很多人都要强,虽然在文韬武略上,他没有继承父亲的优点,但是在对日本人的态度上,袁克定却很坚定,甚至比他的父亲还要强。

侵华日军

不过也正因为袁克定拒绝了日本人,接下来袁克定面临的情况,就更加的窘迫了,在当时得罪了日本人,受到日本人针对的他,更是无法获得经济来源。

据说,当时袁克定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了,身边的人也都走得走散的散,只有一个老仆人对他忠心耿耿,一直在袁克定身边伺候他。

等到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这个老仆人,就到街上捡别人扔掉的烂菜叶,给袁克定吃,虽然袁克定每天的吃食只有烂菜叶和窝窝头,但据说他仍然喜欢摆谱。

袁克定晚年生活(左一)

每当老仆人把这些东西端到桌子上来时,袁克定都要按照西式餐厅的吃法,戴着餐巾,用刀叉将窝窝头切成片,就着烂菜叶以及咸菜吃得津津有味。

某种意义上来讲,或许这也是一种境界,坚决不做汉奸,却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傲骄,袁克定在这方面上还是比较特别的。

后来,袁克定年龄大了,就跟表弟张伯驹一家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张伯驹还给袁克定买了个房子,这样袁克定的晚年生活也算有了保障,直到1955年去世(又说1958年去世)。

04总结

可以说袁克定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风大浪,他既享受过众星捧月般的荣华富贵,也曾穷困潦倒到靠吃烂菜叶维持生计。

晚年袁克定(右二)

他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在拒绝为日本人服务上,体现了民族气节与尊严,是非功过众说纷纭,不过最终也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你知道晚清狂人王闿运吗?

晚清时期,能人辈出,左宗棠狂不狂,他写信硬怼;曾国藩狂不狂,他当面直呛;曾国荃狂不狂,非要将其置于死地。甚至,在做过临时大总统、当过皇帝的袁世凯面前,他仍没忘了和自己的老妈子打情骂俏。

他,就是“晚清第一狂人”——王闿运。

王闿运,一个从未成为过大佬,却始终在大佬圈中转悠,被大佬们视为“座上宾客”的晚清名士。

自古以来,但凡有点名气的士人,都有点脾气,但像王闿运这般嚣张的士人,绝对不多见。他的狂,不仅仅在于对晚清、民国大佬们的不屑,不仅仅在于对洋人的著名评价,更多的是他对待私生活的态度和行事风格。

仕途坎坷的王闿运

咸丰七年,湖南补办二年、五年两界“乡试”,王闿运考中咸丰二年第五名举人,一时间声名鹊起,被当时的湘军将领们追捧,甚至还受到了湘军统领曾国藩的厚待。

咸丰九年,王闿运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落第后被当时的咸丰帝智囊肃顺看中,成为了智囊的智囊。如果没有后来的“辛酉政变”,成为同治帝顾命大臣的肃顺或许会给王闿运一个大大的将来。但自肃顺被慈禧太后下令绞杀后,原本就被贴上“肃党”标签的王闿运,还撰写了《祺祥故事》为肃顺被杀辩解,这下几乎直接斩断了王闿运的仕途之路。

被专断了从仕可能的王闿运,再次转投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幕府;光绪年间,又受四川总督丁宝桢(就是那个处死大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邀请,于四川执教;而后,退回湖南,教书为生。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巡抚向朝廷上书表彰王闿运之德行,朝廷特受其“翰林院检讨”;宣统年间,加封为“翰林院侍讲”。这就是王闿运于晚清时期的最高官职,一个从五品,比副厅级还低的虚职官衔。

于大佬中间转悠的王闿运

王闿运的“狂”名,如何得来?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光绪二年,担任首任清朝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临行之际,他的老乡王闿运来为其送行,并希望郭嵩焘能用孔孟之道,将英国教化,让这个“海岛”从此走上德化之路。

这一次,王闿运还只是将英国说成是“荒远海岛,更无一经书文儒照耀之地”;在之前的论述中,他甚至认为洋人根本不算人,只是通了点人气的“鬼类”而已。

2、考中举人以后,刚刚创建了湘军的曾国藩将王闿运请到府中,而且明确特许“不做清客不受事,来去自由”的待遇。只是,当时的曾府高朋满座、能人云集,王闿运不免受到了些冷遇。

如此狂人,怎能受此冷淡态度,于是便立即打点行李,转身就走。就连曾国藩事后希望邀其宴饮以表歉意时,王闿运也是不依不饶,以“远途而来,不为饭尔”为由,正面拒绝,一点不给面子。

3、有了正面怼曾国藩的名声,王闿运的名声大噪,晚清另一位“狂人”左宗棠甚至给出了“太过狂悖”的评价。等到如此评价传到王闿运的耳中,王闿运竟然也不惯着,提笔成信,立即予以了反击:

将兵十年,读书四纪,居百僚之上,受五等之封,不能如周公朝接百贤,亦不如淳于之日进七士,而焦劳于旦暮,目营于四海,恐仍求士而士益裹足耳。

你左宗棠官做那么大,却不懂得“礼贤下士”,将来求贤时,谁还会理你!

4、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平定太平天国,功成名就以后,邀请王闿运为湘军著书立传。王闿运欣然应邀,却将湘军的边边角角、负面形象甚至作孽罪过全部详细列举,完成了被后世评价为“文笔高朗,为我国近千年来杂史中第一声色文学”的《湘军志》。

为此,曾国荃怒不可遏,扬言非得诛杀王闿运。如果不是曾国藩阻拦,王闿运很可能就会死在曾国荃的刀下。

王闿运私生活中“不可理解”的狂

除了敢于正面硬怼晚清诸大佬,王闿运的“狂”还主要体现在私生活和处事方式上。

历朝历代的“狂士”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绝对少不了风流韵事,不合青楼女子有瓜葛,最起码也会有几个红颜知己,最不济也会置办妻妾数人,以对起自己的士人身份。

但自妻妾离世后,步入晚年,但仍然是“每夜非有妇人侍寝、不然不能入眠”的王闿运既不留恋于青楼酒肆,也不和名媛美女勾三搭四,更不续弦纳妾,而是将伺候自己起居的老妈子当成了唯一的伴侣,甚至一度达到了“睡非老妈子不香,饭非老妈子不饱”的荒唐地步。

在数位老妈子中,有一位被称为“周妈”的老妈子最得恩宠。王闿运将其宠到什么程度呢?

公开和周妈出双入对,甚至在自己的弟子面前举止亲昵;不管是督军、省长,还是大总统的宴席,王闿运都光明正大的携带周妈出席,而且在席间还大撒狗粮,着实令人咋舌。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以后,邀请王闿运出任清史馆馆长,在一次宴席上,王闿运携带周妈就座在袁世凯身边,夹菜、喂饭,弄得袁世凯都一脸无奈。

除了私生活方面的特殊爱好,王闿运对自己女儿的著名劝诫,也成为其“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闿运的女儿所托非人,女婿不光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甚至还时常家暴,对其大打出手。女儿写信向王闿运哭述,王闿运于信纸旁愤慨提笔,写下如此言论:

有婿如此,不如为娼。

纵观煌煌国史,做父亲的能有如此言辞,恐怕也只有王闿运一人而已。

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晚清的动荡时期,“狂人”、“能人”也叠不出穷,盛名之下的王闿运,未能于仕途大展身手,只得以“轻狂”、“傲慢”横行于世,反倒引来了晚清大佬们的青睐。

只不过,就王闿运私生活中的特殊爱好,对女儿的雷人规劝,确令人匪夷!

参考文献:《清代学者像传》、《晚清名士王闿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