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借壳上市,360区块猫的前景如何?
今日网易的星球,百度的来只狗,360的区块猫纷纷近日上线。几大巨头开始布局区块链,比特币从1到10000的暴富神话,还有近日天价的以太猫。一众吃瓜群众也开始无限的遐想,区块猫能不能像以太猫一样成就无数人心中的暴富梦。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分析看看,一,我们观察看到这几家巨头的产品,包括360猫,百度狗,网易球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产品定价,交易市场,流通性能。换句话说,这些产品并不是完整的区块链产品,只是个半成品。第二,我们看360区块猫的规则第七条,区块猫平台可能会随时调整,变更,甚至终止。在国家禁止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背景下,几大巨头公司在看好区块链前景的同时,也在试水国家的容忍尺度。第三,中国监管当局要求境内比特币交易所制定无风险清退方案,因为比特币的转移不会受到全世界任何银行的监管,就算从事非法行动也不会留下犯罪记录,很快成为了经济犯罪的枢纽和中转站。
最后总结下,像区块猫,网易球,百度狗,在现行国家的货币规则下,应该炒作不起来,极有可能转化为自身平台的产品交易,比如用其购买平台服务。
周鸿祎与傅盛乌镇饭局再聚首?
认为周鸿祎和傅盛一起吃个饭,就能同归于好,实在是想得太多了。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饭局,就是个场面上的事情,大家为的是秀,赴宴也是面子。比如,姚劲波组局,周鸿祎和傅盛都是看在姚劲波的面子上,去意思一下。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吃个饭就合好,那么在丁磊组织的饭局上,小米的雷军和华为的余承东还同框合影,怎么没有人说他们合好了?事实上,合影归合影,喝酒归喝酒,第二天该撕还得撕,该打还得打。
再退一步讲,竞争对手打架,双方的个人或者高管是好朋友也不鲜见,只是周鸿祎和傅盛,要合好很难,因为他们的仇结得有点深。
双方的仇起于2011年9月29日,奇虎360在香港高院起诉公司前高管、金山网络CEO傅盛,称傅盛及他创办的北京可牛科技利用奇虎机密资料,开发电脑安全软件“可牛免费杀毒”,该软件与奇虎的“360杀毒”相似。奇虎称傅盛违反保密责任,并且“挖走”奇虎前员工,因此声明奇虎有权以1元人民币价格回购傅盛获得的20万股奇虎股份。据奇虎360当时股价计算,20万奇虎股份价值近2700万元。
作为回应,傅盛在个人微博上高调驳斥,指责奇虎“打黑枪”,歪曲事实,同时曝光奇虎历史“丑闻”,并与现任奇虎高管石晓虹展开骂战。傅盛甚至激动到称要不是身为金山网络CEO,自己"早提刀子上去了"。
双方的症结在于两个,第一,傅盛和周鸿祎都“认为” 360 是自己做起来的。;第二,360 公开称给了傅盛股票,和他签了竞业禁止协议,结果傅盛和360成了竞争对手。
按照双方针尖对麦芒的样子,估计这辈子都难以和解了。
如何评价360此举及其后续的发展?
曾经的360安全卫士以一种颠覆者的姿态杀入了红海中的杀毒市场,在没有任何一家杀毒软件肯放弃收费模式的时候,360提出了永久免费的口号,从此在充满竞争的杀毒软件市场中拼出了一条真正的血路,改变了整个行业。
那时候的360是何等的风光,人们也在一夜之间认识了这个行业的变局者——周鸿祎。
1998年,周鸿祎做了一款相信大家都还没有忘记的著名流氓软件3721,为了提高装机量强行安装在某个软件和网页、甚至直接嵌入了盗版的Windows系统中。
后来,整个互联网都在围剿流氓软件,见势不妙的周鸿祎把3721卖给了雅虎,自己当了雅虎中国区总裁。
做360安全卫士可能也只是他的一种自我救赎吧,当时开发了一款叫作“流氓克星”的软件,目标是查杀当时网上比较流行的100款流氓软件,自己的3721也在查杀的目录中。后来,“流氓克星”被命名为“360安全卫士”,正式推向市场,这是360所有故事的伊始。
此后,360的故事一直传诵,周鸿祎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红衣教主。
直到从美股私有化并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周鸿祎在江南嘉捷连续18个涨停之后一度被人们认为将成为超越马云的存在,中国首富将易主。
这时候,人们发现好像消失于大众视野很久的那个颠覆者又回来了。
当周鸿祎讲着他那惊天动地格局的“大安全”时,我仿佛看见了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空洞,就如同甲方提出的“要高端、要格局大、要有视觉冲击力”一样的虚无缥缈。
当年的360安全卫士从众多的杀毒软件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它比所有杀毒软件优秀,只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使用习惯,从付费变成了免费,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而今天的360又在做些什么呢?
本来,以安全为安身立命之本的360,其核心业务应当是安全。可360的安全服务是免费模式,因此并不能直接带来盈利。
但好在不菲的装机量能够提供大量的流量,因此靠安全卫士流量导流而生长起来的360搜索和360浏览器,所带来的广告收入是最大营收来源。
可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款产品前期都过于依赖360卫士强大的流量导入,尤其是360搜索,因为浏览器和网址导航对搜索业务进行拔苗助长,过早催熟市场,因此后续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份额增长乏力。目前这两款产品,都是处于固守江山的态势,难有大的突破。
360也做过许多其它尝试,无论硬件还是内容都有。手机、花椒直播、线上答题、360金融、甚至媒体,不过这些年的“成绩”嘛......
老周去年曾在与江南嘉捷的重组会上说,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长会放在智能硬件上,要通过硬件来作为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接口。
但纵观360的硬件,手机销量缓滞,2017年销量为500万台,相比2016年没有任何长进;360商城里也陆陆续续发了许多其它产品:行车记录仪、儿童手表、摄像机、路由器、随身WiFi,但销量都不算太好。整个硬件产品线在2017年只占到了集团总收入的8%左右,相比2016年依旧没什么增长。
而在内容上,线上答题明显快要凉凉;直播行业在经历洗牌,花椒直播形势严峻;至于360金融,在现金贷整治的大环境下,360既发力较晚、又少场景、还缺金融牌照......
因此,360现在还是主要靠流量存活。
但更大的危机在于,在PC上独占鳌头的360安全卫士,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正面临着和同为工具类的迅雷一样尴尬。随着用户的成熟,他们渐渐发现手机本身已经有很多重叠的管家和垃圾清理的功能,因此纷纷开始卸载或者长期不点开。
这又动摇了360的生存之本。
纵观目前的网络安全市场,360并不能够成为霸主级的存在,在自己还没有成为行业不可替代的龙头时,又把着眼点放在了其他产品和行业身上,这种过早的多元化必定要耗尽360的元气,以至于根本无法在他所谓的大安全环境下继续发力。
而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安全究竟是什么?
不难发现,老周的大安全故事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首先大安全时代必须得到来,然后黑客们一定要成长的比各互联网公司更快,并疯狂的在网络上肆虐破坏,使得各公司或者国家束手无策,以创造出互联网世界需要大安全的氛围。
而不像现在,国人普遍不注重自己的安全和隐私,360卫士最大的功能就是清理电脑垃圾去加速内存,偶尔一次的网络安全危机,也跟普通新闻一样,吃瓜群众一扫而过。
另一个条件是,三六零要真的成为国家认可的网络安全国家队,能够实现与政府在安全领域的紧密合作。
这才能使得360整体的格调上升一个档次,配得上4000亿。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网络安全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一个共识是,目前的安全领域并非市场化的,比较核心的业务政府会自己来做,无论人才还是资金较之360恐怕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且更加的专业化和纯粹。
这种现象也与安全领域的企业市场相似,各家公司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是更加细分和多样的,并且各公司的需求也不一,像支付宝和微信所注重的安全问题肯定各有侧重。他们更加细分的的网络安全部门并不见得比360做的差。
所以老周阐述大安全时代固然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是是否能够真的到来,以及到来的时间到底多久,到来后360到底能在里面抓住多少机会,恐怕皆是青龙白虎同行,后续难以预料了。
另外、目前的网络安全环境其实相对还是不错的,人们在网络上安全事故虽然时有发生,但并没有影响到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可是信息安全却已经严重危害到几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所有需要留下个人信息的企业或者团体都宣称一定会保护好客户隐私,但是这句话就好像是宋小宝说自己其实挺白的一样,永远只是个笑话,只要你留下个人信息之后,基本上就一定会泄露的,难道这个安全市场还不够巨大吗?几乎威胁了全人类,比那些复联们打的外星怪兽毁灭力还要强大,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号称维护网络安全的组织有办法应对这样的信息安全危机呢?难道真的是信仰永远突破不了利益吗?
我们再回到这两天的360股价上面:
或许为了助兴周鸿祎的敲钟盛事,前天才正式回A的360,开盘先微微一涨,表示尊敬,而后狂跌不止,让人心脏骤停。就差最后0.01%就要触及跌停红线的境况下,突然想起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自己不该如此扫兴,于是猛地悬崖勒马,留下美丽的身姿离去。
敲钟时周鸿祎嘴角还是挂着微笑,但与刚刚借壳江南嘉捷连收18个涨停板相比,心境自然不太一样。
不过老周该知足,因为前天自己已经是身价141亿美元排名中国第11的大富豪了,超越了李彦宏。
并且前天开盘前360市值4277亿,比在美股的估值翻了7倍,市值已是网易的两倍、约等于京东、接近百度。不过,前天一天就蒸发了400亿,总市值为3850亿。
即便这样,360也在A股中名列第15,360接近4000亿市值的吨位,更是跻身A股所有上市公司前列,仅次于少数大型银行以及中国平安、中国石油、贵州茅台、中国神华,超越了万科、美的等明星企业成为科技股的龙头。
但老周的噩梦还没停。
昨天360开盘又是大跌,一度跌停两个小时,最后临近收盘,才又涨了一点,最后以52.44元收官,跌了7.87%,市值又蒸发了300亿。
股票的纠结反映了市场的心态。自从回A以来,市场对于360的质疑就从没有停过。除了老周一直在自圆其说的编造新故事,没人能说得清360为啥能撑起这么高的估值。
市场正在以逐渐严谨的态度保持理性,再好的故事终究比不过真实的产品质量以及能够满足的市场需求,作为扛起祖国经济未来的企业家们,也请你们认清自己的责任与道路,用更加优秀的产品或者服务来代替那些美丽的故事。
360前些年不是已经在美国上市了吗?
一家企业已经在境外上市了,然后却历经千辛万苦拆除vie架构、转换会计准则、IPO辅导、排队、上会直至在国内A股重新上市,他的目的是什么?现在让我们来收看《走近科学》(大雾)
我们追本溯源,企业为什么要谋求上市?
上市以后对企业的价值有一个市场化的认定,大家基于这个估值对企业进行判断。
企业以这个估值为基础,增发、并购、大股东套现等等辗转腾挪。
那么问题来了,估值到底是怎么定的?除了企业自身资质外,企业所在市场的整体认同也很重要。这些中资企业心心念念想要回到A股市场,不是因为他们有造福中国股民的白求恩精神,而是由于A股市场的估值是明显高于美股市场的。
A股的平均估值按照市盈率计算是在15-25倍之间的,而美股的区间则在10-15倍之间,因此两个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认定就存在5-10倍市盈率的差距。而这,也就是那么多中概股不惜复出巨大的努力和不小的经济代价,来谋求美股退市、拆vie、回到国内重新IPO的原因。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何看待王亚伟频踩雷从业绩王实现华丽转身成亏损王?
谢谢邀请。王亚伟频踩雷从业绩王实现华丽转身成亏损王我是分为两部分看待的。第一部分是从业绩王实现华丽转身成亏损王;第二部分是频频踩雷。
首先说第一,业绩王转身变成亏损王。在我看来,在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公平公开市场进行投资,所有投资者都存在盈利和亏损的双重可能。抛开一些凭借不公平手段进行交易的违规获利者不算,所有合法合规的投资者,不管是基金机构的投资行为,或者是散户的炒股行为,都有可能盈利或者是亏损。所以,王亚伟从业绩王实现华丽转身成亏损王只是市场上许多投资者的一个正常缩影而已。
当然,作为一个在A股市场鼎鼎大名的顶尖投资人,王亚伟在从业绩王转身成亏损王后已经光环不再,也被大众从投资圣殿的王座上撵下,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调侃对象。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还要面对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投资者解释为什么赚不到钱和亏损那么多。这种场面和以前作为业绩王受到大家众星捧月的情形逆差太大,简直是天上地下之别,想必王亚伟也是颇为头疼吧。
第二个问题就是频频踩雷。这个问题倒是令我深思,作为一个拥有专业投资团队的基金经理,选股不应该是非常谨慎和有优势的吗?在我看来,如果是因为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导致亏损并没有太多不妥;可是如果是因为频频买入一些坏股票导致亏损却是需要追寻背后的原因。
一般散户由于资金量小和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在投资选股的时候没有能力去详细的调研上市公司,导致在判断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以主观猜测为主。但是作为有调研实力的基金机构,应该比其他投资者拥有更全面的上市公司信息,并且拥有实地调研考察条件,有机会在公司基本面明显变坏之前卖出脱身,避免遭受严重亏损。
总结频频踩雷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投资团队工作不认真或者是能力差;二是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有问题。如果是第一个问题我不想说什么,作为一个相信公开信息的投资者我对第二个问题表示担心,因为专业能力优秀的基金团队都不能甄别公开信息的真假,那么其他专业能力一般的投资者要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