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拔翁,有哪些朋友圈经典个性到噎死人的语录短句

恒浩网

大拔翁,有哪些朋友圈经典个性到噎死人的语录短句?

1. 终究要亲自受伤,才会学着聪明

2. 长寿秘诀-保持呼吸,不要断气

大拔翁,有哪些朋友圈经典个性到噎死人的语录短句

3. 在乎的人不明白,明白的人不在乎

4. 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5. 谁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6. 刷牙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情,因为一手拿着杯具,一手拿着洗具

7. 谎言和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听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

8. 恨,有时是误用了爱的力量

9. 很多事介于不说憋屈和说了矫情之间

10.我觉得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能吸引人,一种是特漂亮的一种就是你这样的。

11.说真的,你彻底颠覆了我对人的看法。

12.喜欢你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喜欢你的时候,你说你是什么?

13.拿你当人的时候,你尽量装得像点好吗?

14.不要老是和别人抱怨,一次会安慰你,二次敷衍你,第三次就不耐烦了,毕竟没人喜欢那些负能量。

15.我告诉你,现在不努力,等你将来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你拼不了爹也拼不了妈,只能拼多多。

16.和善良对峙的,不一定只是邪恶,也可能是残酷。和理想对峙的,不一定只是世俗,也可能是天真。

17.生活很现实,当你啥都不是时,只能低着头,让别人说了算。而等你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你才有机会说了算。

18.有人说世上99%的事情都能用钱解决,但是他们没说的是,解决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钱。

19.如果真苦,你哪有时间喊累;如果真忙,你哪有时间抱怨;因为承受得还不够,所以你才有时间抱怨。

20.当下最流行三大病症:拖延症、强迫症、选择困难症,直白点说就是懒、贱、穷。

21.谈钱很俗,但没钱连俗的资本都没有,该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赚钱的时候,就别让自己天真地数着星星。

22.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美好,却往往错过了当下的美好。其实,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23.如果真苦,你哪有时间喊累;如果真忙,你哪有时间抱怨;因为承受得还不够,所以你才有时间抱怨。

24.人性就是这样,自卑才炫耀,缺爱才花心。你的招摇,除了证明内心虚弱,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25.你多学一样本事,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别人践踏。

26.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

27.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占领着绝对的领导地位,当无数的傻子高呼着自己控制了生活自己掌握了命运,却没有看到,生活站在更高的苍穹之上,露出的讥笑嘲讽的面容。

28.学会承受痛苦,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

29.不善于表达的人真吃亏,付出多,用情深,却没人说你好。

30.时间真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东西,它不经任何人同意就任意改变一切。

31.年轻人总觉得人定胜天,年纪大了就开始明白顺势而为。

32.不要用你的定性思维评判人家,思想开阔一点,井底之蛙会让人看不起的。

33.像我这种女孩子,自私又敏感,你说话做事不考虑我的想法,那你就是在推开我。

34.我怕被丢下,所以我会特别警觉,要是我发现你周围有任何人能够替代我,我一定会先走,我不要被丢下,那种人很可怜,而我不做可怜人。

35.你做得越好,挑你刺的人也就越多。很多无能之人仰视成功的方式,是诋毁。出来混,难免遭遇各种阴招。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

36.我宁可让别人觉得我快乐的没心没肺,也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楚楚可怜。

37.时间告诉我们,说过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人可以再换。

38.不要为了任何人任何事折磨自己。比如不吃饭、哭泣、自闭、抑郁,这些都是傻瓜才做的事。

39.懂我的人,何必解释。我向往这样的心境,不记得失!在遇见时,请一定要感激;相爱时,请一定要珍惜;转身时,请一定要优雅;挥别时,请一定要微笑;因为一转身,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相见了

40. 我们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心结,其实,想开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能用“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来回答

41.事给自己留点空间,既可以更进一步,也可以从容转身。

42.懂得的多了,看透得多了,快乐就越来越少了,人生难得糊涂。

43.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44.如果你连工作挣钱都要别人开导你,都要人盯着,看着,哄着,鼓励着,劝你还是别干了,那你就应该穷,这不是鸡汤,是现实!

45.善良和爱都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你的善良,需要整点锋芒,你的爱,需要带些理智,带眼识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它们

4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中的鱼,不同层次的鱼游不到一起,不同层次的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47.我能走一万步去见你,也愿意退一万零一步离开你,别傻了,一个人的努力,永远无法决定两个人的关系

48.用自己的努力换取成功,然后成功就会像一个大巴掌,打在那些曾经看不起你的人脸上,要多响有多响,要多爽有多爽!

49.当现实抬手给你一巴掌的时候,你应该和它击个掌。就算是破罐子,也要摔的比别人响!

50.这世上,没有谁活得比谁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抢地,有人在默默努力。

51.善良过度就是懦弱,计较过度就是矫情。这世间所有的事情,最难把握的就是个度。

52.赚钱,能治愈一切矫情,有钱,能治愈一切自卑

53.你人再好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你,有人羡慕你也有人讨厌你有人嫉妒你也有人看不起你。

54.不合脚的鞋就脱了,不合适的人就放手,不必为了挽留任何人而低声下气,反正怎么都是一生。

55.无怨无悔的爱,也只能给愿意接受的人,否则,就是痛苦的感情!

56.我们山里的葫芦娃,永远也打不过你们城里的奥特曼。

57.有时候真的狠怀念小时候,因为内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

58.少些深夜里的胡思乱想,少些一个人时候的辗转反侧,少些心血来潮的冲动,少做错误的决定,才能尽快和对的人相逢。

59.人啊,到了一定年龄,都是带着点心事,带着点难言的痛,每天笑嘻嘻地生活下去的。

60.你缺的是钱!别说什么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只要你穷,什么都克你!你只有努力赚钱,你才能克天克地,克人生!

61.钱不花就是纸,花了就是钱,你不要在最美的年纪里,一个劲儿的省钱,不然你不仅穷,还丑。

62.别再说什么如果当初,就算重来一万次,遗憾还是不会少,就算避开火坑,也会掉进泥坑;就算拥抱暖炉,也会被烫伤,过好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63.没有能力承担别人的未来,就不要去打扰别人的现在。

64.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65.道理都懂,但该怨的还是会怨,该骂的还是会骂,该哭的也还是会哭,毕竟心里的难受不是道理所能释怀的。

66.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67.凉白开最解渴,大实话才动人。

68.人生六个字:慢慢熬,糊涂过。年轻的时候,

69.我们常常冲着镜子做鬼脸;年老的时候,镜子算是扯平了。

70.被爱的人是长不大的孩子,缺爱的人总是早熟!

71.判断一个人的品味好坏,你就跟他谈恋爱,如果他肯,说明品味还可以。

72.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来交换长大的勇气。

73.以前被人误解,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解释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我那我们就分头走,我虽然渴,但不是什么水都喝。

74. 要怪就怪自己。有本事喜欢上别人,没本事让人家喜欢你。

75. 哪有那么多烦心事,还不都是自己蠢出来的。

76.你躲在角落,凭什么奢求世界给你万众瞩目。

77.没有什么会永远,也没有什么会很久,找个借口,谁都可以先走。

78.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马不停蹄地错过,轻而易举地辜负,不知不觉地陌路。后来,只能笑一笑问候!

79.不要轻易说出你的理想,不给别人嘲笑你的机会。

80.除了朋友低估你的优点,世上最大的天然优势就是敌人高估你的缺陷。

81.给自己信心和勇气,愿自己能绝处逢生,拼尽全力把每一件事做到做好,然后渐渐成熟稳重越来越优秀,得到说不的勇气。

82.黑暗不会一直都存在的,温暖的阳光也总是会升起的。看似已经到绝境的山中,也还是有路可走,看不到前路的地方也仍然会有世外桃源。

83.你若成功了,放屁都有道理,你若失败了,再有道理都是放屁。

84.你若成功了,吃青菜那叫养生;你若失败了,吃青菜则叫寒酸。

85.你羡慕别人瘦,别人还羡慕你肠胃好,你羡慕别人有钱,别人还羡慕没人找你借钱。不要总拿自己跟别人比

86.别难过,世间都是这样的,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令人失望的事情。

87.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88.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长远的将就

89.得到的时候你在毁,失去的时候你在悔

90.留不住的人不要留,再好的链子,也栓不住想走的狗

91.有些感情纠缠久了,到后来已经分不清楚,到底是要爱,还是要赢

92.挺讨厌自己的,明明不甘落后,却总是不肯好好的努力,总想着怎样

93.人生应当这样过,用前半生的时间去得到一些东西,再用后半生的时间一件件失去

94.野心和实力是对等的,在没有实力的时候谈野心,前方等待你的只会是万劫不复

95.有钱才敢做真实的自己,没钱只能做讨人喜欢的自己

96.人性就是这样,自卑才炫耀,缺爱才花心,你的招摇,除了证明内心虚弱,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97.我也并非与生俱来就带刺,知道我不好就别来

98.我虽然不是钻石,但有你要不起的光芒

99.真正的强者不是要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100.不是所有人被狗咬了都要去打狗,而是有掀桌的能力和不掀桌的修养

狂生坐夜典故?

济宁有狂生某,善饮;家无儋石,而得钱辄沽,殊不以穷厄为意。值新刺史莅任,善饮无对。闻生名,招与饮而悦之,时共谈宴。生恃其狎,凡有小讼求直者,辄受薄贿为之缓颊;刺史每可其请。生习为常,刺史心厌之。一日早衙,持刺登堂,刺史览之微笑,生厉声曰:“公如所请可之;不如所请否之,何笑也!闻之:士可杀而不可辱。他固不能相报,岂一笑不能报耶?”言已大笑,声震堂壁。刺史怒曰:“何敢无礼!宁不闻灭门令尹耶!”生掉臂竟下,大声曰:“生员无门之可灭!”刺史益怒,执之。访其家居,则并无田宅,惟携妻在城堞上住。刺史闻而释之,但逐不令居城垣。朋友怜其狂,为买数尺地,购斗室焉。入而居之,叹曰:“今而后畏今尹矣!” 异史氏曰:“士君子奉法守礼,不敢劫人于市,南面者奈我何哉!然仇之犹得而加者,徒以有门在耳;夫至无门可灭,则怒者更无以加之矣。噫嘻!此所谓‘贫贱骄人’者耶!独是君子虽贫,不轻干人,乃以口腹之累,喋喋公堂,品斯下矣。虽然,其狂不可及。”

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

这件事并非历史事迹,而是出自《走向共和》电视剧,我来回答一下:

其实不仅翁同龢安然无恙,收受贿赂的李莲英同样躲过了一劫,这是为什么呢?

在《走向共和》中,因北洋水师阅兵时,李鸿章迷信至阴之人不能登舰,没让李莲英上舰。从而使李莲英怀恨在心,时不时在慈禧太后面前给李鸿章上上眼药水。

为了修颐和园,贪得无厌的庆郡王奕劻,将购买南洋木材的差事交给了李光昭。而李光昭又投翁同龢之所好,整理了一本诗集,赠送翁同龢,并成功地从户部提款60万两。

但很快,东窗事发,李光昭被抓了个正着,但事后,李鸿章放出的消息只牵扯到了翁同龢,为什么放过了李莲英呢?俩人又为何都平安无事呢?

一、

其实一开始,李鸿章跟李莲英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毕竟都是太后一边的人,一个是宫里大总管,一个是封疆大吏,本就没有利益冲突。

这也很好理解,李莲英就类似于《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这个角色就两点要求,一是左右逢源,平衡朝廷势力,另一点则是只忠于自己的主子。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连给宰相看门的都跟朝廷七品官类似,而李莲英可是被慈禧太后封的正二品总管太监,被各种人巴结,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这种文化形成了几千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正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各类官员,求见慈禧太后也好,求李莲英为自己说话也罢,总得意思一下,李莲英就利用这个身份,收受了不少好处费。

而这一点,慈禧太后也很清楚,在庆郡王奕劻向慈禧太后汇报建颐和园进展的时候,慈禧太后就讲过,自己搬进了这个园子,李莲英该不高兴了:

“小李子,这么一来呀,只怕是,你们就少收不少银子咯!”

记住,慈禧这句话是在李光昭案,案发之前讲的,也就是说,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很清楚,庆郡王奕劻和大总管李莲英肯定收了好处费。

二、

剧中的李鸿章很世故,也很圆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谓得心应手。

一开篇的时候,李鸿章进宫见慈禧,他给李莲英带了一小瓶英国产脚气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瓶水值多少钱,而在于李鸿章会做人。毕竟李莲英只不过提过一次长脚气,李鸿章作为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能记住,还能付出行动,难能可贵。

李鸿章惦记李莲英的脚气,李莲英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很有面子!

就像是我们进了500强企业,几年前跟老总说过一句话,结果几年后,他见到你,突然喊出了你的名字一样,你对老总的好感立马升华。

本来李莲英跟李鸿章的关系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后来俩人却闹掰了呢?

这其实是怪李鸿章的,至少在《走向共和》里是怪李鸿章的,正所谓封建主义害死人!

李莲英毕竟是一个太监,受限于身体的缺陷,其心态和人格也有缺陷。作为一名大太监,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身体的缺陷,跟他打交道,这一点务必注意,千万不要刺激他。

北洋水师阅兵的时候,李莲英毕竟是代表慈禧太后来的,李鸿章却没让他上舰,不管他的理由多么正当,事实就是没让李莲英登舰。

李鸿章能想到至阴之人不能上舰,李莲英会想不到吗?

他当然想得到,自己是太监,没有阳刚之气,而军舰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不让他登舰,不就是讽刺他是个死太监吗?

就算是后来李鸿章再怎么安排,再怎么热情招待李莲英,都已经无济于事,太监记仇,这不是说着玩的。

三、

李莲英回来后便在慈禧太后耳边说李鸿章坏话,他本以为慈禧太后会收拾李鸿章,没曾想,自己却挨了耳光: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诉你,不让你上军舰,是我准了李鸿章的。”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李鸿章知道自己得罪了李莲英,他很可能已经提前给慈禧太后写了折子,陈述了这件事。当然,也不排除两大主角光环,俩人心心相惜,互相理解,慈禧太后给李鸿章打圆场。

慈禧太后撑腰,李莲英就不敢怎么着了吗?

当然不是,他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时候,非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是越发生气,还会把这个被扇之仇,仍然记到李鸿章头上。

如果说在北洋水师李鸿章的地盘,李莲英还不好直接发作的话,等到了李鸿章求见慈禧太后请求通融时,俩人矛盾就几乎公开化了:

“我大清律例,太监过问朝事者,凌迟处死!”

见李莲英如此,李鸿章也明白,光靠那一瓶脚气水是不行了,马上掏出了三千两银票,没想到还是被拒绝:

“不过,你我同朝为臣,别因为这点小事坏了规矩!”

不仅如此,李莲英还嘲讽了李鸿章一顿,送他的脚气水估了个价,送还了10两银子。

这也就说明,李鸿章跟李莲英的交情,就值一瓶脚气水,而且李莲英还给他了,从此一刀两断,互不相欠了。

四、

翁同龢跟李鸿章的关系就不一样了,俩人立场不同,一个是皇上派,一个是太后派,注定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更重要的是,俩人已经拍过好几次桌子了,翁同龢刚当上户部尚书的时候,俩人就吵过,李鸿章气得直喊:

“我要是再找你,我他M……”

结果最后还是得找人家,没曾想,拿着光绪帝的口谕,还是领不了钱,李鸿章临走时可是拍了桌子,十分愤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这句话也有威胁的意味在里面,你跟我玩阴的,不要觉得我拿你没办法,我会反击的!

王阳明讲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善恶就在一瞬间,正因为有了善,才对应了恶,立场不同,都会把对方说成恶。所以俩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错,都认为对方才是恶!

翁同龢之所以敢这么怼李鸿章,也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毫无把柄在对方手里。即使李光昭送他诗集,他也是先付钱,李光昭不收,于是他用字抵扣的。

只是他不清楚,他的字哪里值那么多钱?

就像张之洞的墓志铭,值钱的根本不是他的字,而是题字的人,这背后就是一条利益输送链,花钱买名声,买地位嘛。

五、

那么李光昭自己都招了,给了庆郡王奕劻,给了小德张,李莲英,也给了翁同龢一本诗集。按理说前三者更贪,更应该被弹劾,但李鸿章为什么却找了外国记者,讽刺了翁同龢一番呢?

就因为翁同龢爱名!

李鸿章不能直接弹劾,直接弹劾的话,那么翁同龢何罪之有?

找不到具体的罪证,因为他自己也讲了,有庆郡王奕劻的批文,还有内务府的引荐。他没有受贿,是绝对清廉的,即使收了的那本诗集,也是用自己的字换的。

所以,翁同龢名声受阻,光绪帝也没办法治他的罪,只能恨铁不成钢,讽刺了自己的师傅一顿:

“只不过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

而李鸿章为什么不提李莲英贪污的事呢?

李莲英贪污的事,并非稀奇事,以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理解,她必然清楚这件事,根本不用自己再强调。

事实上,慈禧太后果然清楚,在李莲英给自己梳头时,突然就把报纸摔到了李莲英脸上:

“修园子买木头那个案子,到底都是什么人掺和进去了?”

但慈禧太后不能追究李莲英责任,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因为李鸿章没有提李莲英的名字,也就等于没牵扯到宫里,毕竟李莲英就代表宫里。李莲英才得以下台,但是人情是欠下了,欠下了李鸿章的人情,就等于被人家握住了把柄,李莲英怎么还:

“这人情,我欠的起吗?”

三千两银子,毕竟是钱的事,都是千年的妖精,谁还差这点钱,但是人情债,是最难还的。

李鸿章揪住翁同龢不放,却放过了李莲英,除了这些表面原因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那就是站队问题了,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郑泌昌和何茂才一个劲地把问题往宫里扯?

就是因为,什么事不能牵扯到宫里,不能牵扯到皇上,放在《走向共和》里,这种事决不能牵扯到慈禧太后。

李鸿章一开始或许没搞明白,但事后他必然会明白,不要真的以为不拨钱给他是翁同龢自己的意思,其实更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别忘了李莲英北洋水师阅兵一行,已经探知了北洋水师在洋人银行有存款,虽然明着没说,但心里已经不爽了。

国库还有多少银子,翁师傅拨没给拨款,光绪帝清楚,慈禧也知道,为什么在李光昭案发之前不去干涉,等爆了才想起来指责翁同龢?

还记得李莲英拒绝李鸿章行贿时说的这句话吗?

“中堂大人,要知道,咱家皇上和太后本是一个心思啊!”

如果一开始大家还对这句话有异议,等到慈禧太后对着李莲英狠狠地说了句:

“修园子的木头,还是一根不能少。”

这也就说明,把钱拨给李光昭修园子,本就符合皇上和太后的心思,而且慈禧太后必然跟李莲英强调过木头的事。李鸿章要是以此弹劾李莲英,那岂不是对慈禧太后有意见了?

他还要不要活?

而翁同龢和李莲英都能全身而退,证明了,拨钱给李光昭,符合慈禧太后的预期,或者本就是她指使的,自然无罪了。

事已至此,李鸿章也只能见机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可是精明得很啊!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只活了二十四年,可是,他的经历却是非常曲折而丰富的,是清朝皇帝中很有故事的一位帝王。

福临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在盛京(沈阳)笃恭殿即位,称年号为顺治。

顺治皇帝(剧照)

福临是幸运的,他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但在皇太极驾崩后,却因为满清皇族中两派力量的争斗而侥幸得以继位。当时,在继位争斗中,一派是以福临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实力派,另一派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代表的先皇嫡系派,两派争斗激烈,难分胜负,为了避免清朝皇室内耗,最终,六岁的福临被推为继位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福临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使他很不满意,对别人硬是让他聘娶的皇后非常反感,而他所钟情的妃子却很快死了。福临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生母的娘家侄女、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福临的这位皇后是由多尔衮为他选定和安排迎娶的,他对她一直很厌烦,因而,不久,福临便将其废去皇后位,降为侧妃;福临的第二位皇后虽然温柔贤惠,地位也很高贵,她是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但是,福临对她根本一点爱意也没有,一直不喜欢她,要不是因为有孝庄皇后庇护,加上这第二位皇后很能委屈圆通,恐怕也会被福临废了。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所宠爱、钟情的是董鄂妃,他对董鄂妃一见钟情。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天资聪慧,好读史书,她年少时即受到江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染,风韵温柔、娴静优美,善解人意,悟性极高,很得福临的宠爱,只可惜,他年仅22岁便香消玉殒了。此前,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非常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专门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福临对董鄂妃如此重视,足见他对董氏的无比钟爱,而董鄂妃的早逝,给福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是福临后来走向信佛之路的重要原因。

董鄂妃画像

福临自幼在孝庄皇后的培养下,加上因有满人的尚武精神的影响,他有一种好胜性格和桀骜不逊的心态。因而,他虽冲龄嗣统,掌控不了朝权,朝中有多尔衮、豪格等把持朝政;后宫,有他母亲孝庄皇后的督促和教育,但他有一种反抗心理,对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等一直有逆反心理。他颇有主见,敢作敢为,经常顺着自己的爱好做事,是一位不愿听权臣摆布的年轻皇帝。

福临的这种好胜、执着和傲气是他后来坚持礼佛、信佛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外出狩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突然逝世,这使得顺治帝福临得到了提前亲政的机会。福临亲政后,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他逐渐控制了朝局,并不久即能乾纲独断,他虽然亲政时才十四岁,但却干了不少大事。

顺治皇帝画像

亲政时的福临,很想有一番大作为,而且,他在皇位上也干得不错。

多尔衮的病逝使顺治帝摆脱了被压制的地位,他再也不想当傀儡皇帝了。而他亲政不久所干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他不惧朝臣的反对,削除多尔衮的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并籍没其家财,对他的这位原来的“皇父摄政王”进行大肆报复。而此举大大加强了福临掌控朝权的气势,对他往后的施政措施带来了重要影响。

为了强化皇权专制,顺治帝还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并采取措施,停止了满清贵族的圈地行为。此外,他还放宽“逃人法”,他试图通过对一系列政治措施的改革来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他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想采取更多汉人的管理方式来治理朝政,但是,当时满清贵族刚刚入关,他们对汉人的警惕心态和防备措施非常强,顺治帝身边尚缺乏能赞同吸取汉人管理方式的重臣,因而,福临的管理革新并不顺利,这让他感到很苦恼。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着力改变朝中的政治结构,通过改变人事来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一个月后,他取消了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 四月,顺治帝采纳了礼部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而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并设置宗人府官员。他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新礼制,将治政活动纳入了礼制之中,强化统治秩序,这实际上是将治政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他还为满人的每旗设置宗学,让未受封的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以加强对满族子弟进行包括汉文化科目在内的新教育。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对仅有满臣奏事的上奏程序进行改革,规定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会同奏进,这是清王朝重用汉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顺治帝因其年轻时受汉文化的影响,他当亲政后,很重视对历史上汉族皇帝的治政经验进行探研,他在汉臣的指引下,认真阅读《资治通鉴》,他曾向朝中大臣询问,要求从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皇帝中选出最杰出的帝王,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对福临说唐太宗最优,而福临却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很出色,他的各种立法能利于后世。其实,福临是以此来表明,入住中原的清廷,将延循明朝制度和管理措施。福临的这一主张非常重要,大大有助于化解汉臣与满臣、汉人与入关后的满人的矛盾关系,而且,使清王朝能具有承继”法统“的合理理由。

此外,顺治帝还赐太常卿汤若望号为“通玄教师”,接受汤若望的一些积极建议,并开阔了眼界。此后,虽遇陈名夏案发生,陈被指责为汉臣“南党“首领,勾结朋党,擅权乱政,因而有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但是,顺治帝并没有以此来限制汉臣,他随后即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院各二人。同时,他设立十三衙门,并下旨严禁宦官干政,规定所设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还有,顺治帝还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笼络汉臣,拉近与汉臣的距离,比如,他令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

为了稳定后宫,顺治帝废除之前多尔衮为他迎娶的皇后为静妃,不久,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下旨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资政要览》;四月,顺治帝又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还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比汉臣提倡得还要卖力。其实,他这都是为了加强满清皇权的统治意识,以皇权专制和忠孝节义理念来教化满汉大臣。六月,顺治帝将宫禁命名为紫禁城,将后山命名为景山,将西苑南台命名为瀛台,并命内十三衙门立起铁牌,严禁内监干政。这一系列的命名、立牌,是想从规划的建筑文化上来加强统治秩序。

清军入关以后,不久就进入北京,而满清统治集团目睹明王朝的灭亡,顺治帝作为第一位进入北京的皇城,他对明朝灭亡的教训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清朝重蹈其覆辙。

首先,福临十分重视整肃吏治,他对官吏队伍推行甄别之法,重视擢优汰劣。其一,他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对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及时报奏,而对不能称职的要立即参劾。其二,为了选拔好知府人选,福临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三品以上官员,及在外督抚,各推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各一人,并要求其备上履历事迹具奏,令吏部再加察议,以奏请定夺,将所选中人才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其三,福临严格加强对官员的督控,绝不允许朝中官员结党结社,更不许太监干预朝政,他通过严禁官员私交、私宴来杜绝朋党的形成,想以此来根除朋党之患。

其次,福临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努力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明末战乱所余留下来的地荒丁逃、税赋难收的状况,为了改变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达四百余万两的赋亏状况,他积极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着力鼓励垦荒。比如,他采纳了大学士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推行屯田垦荒;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其中,“劝惩则例”的作用很大,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对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规定了垦荒的具体奖励办法;而且,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者,无论新旧官员,一律应被治罪。

可是,后来福临却倾心于僧禅,成了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内心深处信仰佛学的皇帝。

福临亲政初期,他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福临亲政后,汤若望因为与福临谈得很投缘,屡次被提升,分别被封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赐名“通玄教师”,提为通政使等,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被诰封为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而孝庄文皇后对福临提拔汤若望很支持,她对汤若望也很尊重,甚至称他为义父,而福临因此而曾称孝庄皇后为“玛法”(慈爱的女神)。福临与汤若望的密切交往,显然对福临信仰宗教有一定的影响。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并很快成为佛教信徒。这一年深秋,福临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性聪禅师憨璞,福临与憨璞交谈默契,很是投缘,这使他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久,福临在南苑万善殿召见了憨璞,之后,他还多次召见憨璞,请憨璞介绍佛教界有名望、修养高的僧人。

玉林琇画像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特意派遣使臣,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婉拒召见,但使臣不答应。次年二月,玉林琇只好入京觐见福临。福临一见玉林琇,十分高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之礼款待玉林琇,福临谦虚地自称弟子。此时,福临请求玉林琇为他起个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认为不便为福临起法名。但是,福临一再要求,并请求以一些“丑”的字眼来为他起法名,玉林琇只好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起法名为“行痴”。至四月,玉林琇请求回湖州报恩寺,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官员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到京师。

此外,福临还封憨璞为明觉禅师,憨璞向福临推荐了浙江宁波天童寺的名僧木陈道忞,福临召其进京。不久,对福临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和尚进京了,这位和尚就是玉林琇的徒弟茆溪行森。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他向其请问佛法,茆溪行森的解答使福临连连赞许。

茆溪行森画像

福临开始信佛,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后宫的混乱,钟爱的妃子突然去世,加上朝局纷争让他厌烦,满族大臣对他重用汉臣不满等,给他带来的压力、烦闷,这使他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潜心修佛才能让他有所解脱,渐渐地,他感到寄托于佛法才是宁静的,于是,逐渐加强了他出家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至十月之交,即在董鄂妃去世的近两个月之后,福临决心出家,他请茆溪行森禅师为他剃度,福临成了“光头天子”。

同年十月十五日,茆溪行森的师父玉林琇禅师奉诏到京,据说是孝庄太后和朝中老臣令人召其入京的。玉林琇得知他的徒弟茆溪行森已为皇帝剃发,知道惹了大祸了,他比他的徒弟想得更远,感到为皇帝剃发,这不但将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为佛教界带来灾祸。

玉林琇禅师非常愤怒,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采取极端措施了,他下令属下僧人堆积柴火,欲将茆溪行森焚死。放火前,玉林琇劝福临说:“若以尘世之法论,皇上应永久坐于皇位之上,上可安圣母之心,下可使万民安居乐业;若是以出世之法论,皇上也该永久为君王,对外可保持佛法信徒,对内可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之处。”(《顺治的贵妃和太监偷情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2015-01-25])当然,福临是不会让茆溪行森被烧死的,同时,福临也觉得玉林琇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便接受了玉林琇的劝谏,答应蓄发但是,暂时不出家。之后,茆溪行森被他师父带回南方,福临继续当皇帝。可是,福临虽然蓄发而不出家,但他的心早已“出家”了,福临对笃信佛法的执念一直没有改变。

福临(剧照)

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顺治帝去世,清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皇帝驾崩是一件天大的事,官方如此简略的记载,易于引起猜疑。

于是,关于顺治帝是怎样死的,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一种猜测是,因董鄂妃年轻轻地突然病死,钟爱董鄂妃的顺治帝伤心过度,郁闷忧虑,寝食难安,体弱染病,在董妃去世不到半年,福临便随他的爱妃而去了。

另一种猜测是,顺治帝历来很固执,他厌烦纷乱朝局,思念董妃,心无法安定,只有崇信佛法,才能心安,于是,执意出家去了,而孝庄皇太后无法将他拉回来,为掩人耳目,便对外称顺治帝病死,以此来掩盖皇室的丑闻。后来,出家的福临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有人还为这一说法找到了证据,比如,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即位不久,孝庄皇太后多次带玄烨去五台山礼佛,以此推测,玄烨大概是悄悄去见他的父亲福临;再如,另一证据是,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经过山西,当地官员从五台山借了一些餐具,而这些餐具很像是紫禁城里皇家用的餐具,因此而怀疑福临就在五台山修佛。

顺治帝与董鄂妃(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郑成功与清军在厦门牛家村发生了战争,郑成功看到对面有异物闪闪发光,于是,便命令士兵将大炮对准亮光发射,而那删发亮光的正是顺治帝头上的夜明珠,因而,顺治帝被炮火炸死在牛家村。不过,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只是痛恨清军平台杀了郑成功后代,一些恨清者编出来表达反清情绪的。

此外,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即认为顺治帝是因为染上了天花而死的。这一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其一,替顺治帝起草诏书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在顺治帝临终前一直在他身边,而《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突然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初五日,顺治将他(王熙)招到养心殿,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依顺治帝之意,王熙撰写了诏书,一天一夜,三次修改,三蒙钦定。

其二,传教士汤若望也有类似的记载,据《汤若望传》,有过对顺治帝染上天花的记载:

“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

其三,还有人认为,玄烨被选中继位皇帝是因为他已染过天花并已痊愈,有抵抗力,不再怕天花了,由此来推断,顺治帝一定是染上天花而死的。顺治驾崩前有八位皇子,长子夭折,二子九岁,三子玄烨八岁,其他皇子尚年幼,依理,当是皇二子即位,可却选中了玄烨,因为玄烨有对天花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推论逻辑不太严密,只是一种猜测。

但是,对于顺治帝染上天花有史书记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董鄂妃的早逝使福临十分伤心,这也是事实,所以,顺治帝的去世,与染上天花病有关,也与董鄂妃的去世而伤心过度有关,他是病死的。

顺治帝去世时的大致过程应该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内官吴良辅因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等,被大臣上奏该处死,而福临安担心株连太多,同时也同情吴良辅,便安排他出家为僧。当天,福临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回来时,福临染上了天花,便发起了高烧。他预感病体沉重,很难再支持。初六,他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在病榻上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于初七日撰拟诏书,曾三次将拟稿上呈福临预览,皇帝亲自批改,那天晚上,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

福临晏驾之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捧着皇帝遗诏去奏知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人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根据遗诏,扶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为辅政大臣。

“罪己诏”

顺治帝的遗诏实际上是一篇“罪己诏”,在诏书中,他为自己列了十四条罪过,如“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等,其实,所谓的“罪己”,说的却是他在位是做得最好最正确的事,是政绩的亮点。只是,从满臣皇室贵族的角度看,或许是不乐意接受的。因而,有人怀疑,顺治帝的这一篇“罪己诏”, 并非是福临的本意,也不一定是福临清醒时看过的。遗诏先奏知皇太后,而后才公布,而起草遗诏的王熙、麻勒吉,却一直守口如瓶。这或许是孝庄太后的一种策略,她为了保证她的皇孙爱新觉罗·玄烨能顺利即位,便授意为福临起草此遗诏,她利用责备她儿子来保证她孙子成功即皇帝位。顺治帝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重用汉臣的措施,这让满清皇室贵族很不满,而孝庄太后为了玄烨继位,需要当时的满族权臣的支持。

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福临的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李尚英于《清代皇帝传略》中评价说:“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10 醋翁鸡蛋怎么做?

材料:鸡蛋2斤个,煮熟拨壳,姜半斤或多,甜醋3瓶 制法:生姜去皮切片洗净,白镌炒干,加醋同煮,滚后慢火煲1小时即可,煮时醋一定要盖过姜面,子姜则只需煲半小时。 蛋姜醋:将熟蛋去蛋,放入煲好之姜醋人滚十分钟需壳,否则影响醋味。 。 注意: 1、盛载器皿以瓦磁玻璃为佳,忌用金属,不锈钢除外。 2、姜醋如需久藏,盛器必须密封,每隔两个星期煲滚一次,醋要盖过姜面,不宜与蛋类猪脚同浸。 3、子姜、蛋等不耐久藏,宜即制即食 最好加入猪脚一起做更棒,就是传说中的广式姜醋猪脚(月子滋补美食)给点实际操作中的建议: 做姜醋猪脚蛋的时候,如果想醋中溶入更多的钙质,可以先买半斤-1斤的猪脊骨或猪扇骨(没那么肥)放进甜醋中煲一段时间(5天-10天),每天煮开后放置一边即可,不需要长时间的在炉火上炖。蛋要比猪脚先放,猪脚最后才放。如果煮得大煲,蛋在不吃的时候要捞起放冰箱保存,以免过度钙化(硬绷蹦的),一则口感不太好,二则难吸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