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产股,新型冠状病毒对房地产有什么影响呢?
受此次疫情影响,一直以来,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所涉及的上下游产业也比较多。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疫情事件的发酵,不出意外,保守估计一季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开工和竣工都将受到影响,但影响远不止这些。
受疫情影响,基本上绝大多数购房者都会推迟购房计划,楼市成交陷入冰点,这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回款与现金流吃紧。在销售端锐减,所导致资金承压的同时,房企还叠加着还债压力。这对于那些本来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前,房地产企业需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情况在战略上做出主动改变。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应该达成共识:
一、做好开工的防疫措施
虽然延迟开工时间,工程进度与竣工时间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工地如何在复工后做好防疫措施,也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高质量发展
不管疫情如何演变,房地产行业都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要拼质量、拼服务、拼创新。在疫情持续期间,更是房企软硬实力的全面比拼。首先,项目质量不能缩水,如果因为控制成本,而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无疑给企业品牌与营销雪上加霜。其次,房企自持物业的管理水平不能降低。一场疫情,也将各大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暴露在公众之中。此时,谁能将物业管理工作做好,也是企业品牌与产品力之间的一场另类较量。
三、合理制定销售目标
虽然今年房企的销售目标会否因疫情事件而降低,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制定销售目标,或者根据后续情况,及时、主动修正任务目标。
四、主动降低负债率
不可否认,疫情对于高负债率的房企影响巨大。因此,主动降低负债率才是关键,否则今年很有可能会有部分企业因资金问题而出现流动性风险。
五、抱团取暖
建议中小房企多与头部房企和国有企业尝试合作拿地开发项目。与中小房企动辄在10%以上的融资成本相比,国有企业和头部房企,无论是在融资成本还是项目去化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抗风险能力方面也更强。
六、政策仍稳
尽管市场期待房地产政策向宽松方向调整,但预计政策总体还将保持稳定,“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仍将是中长期主基调。房企要放弃政策幻想,降低市场预期,保证合理利润。
疫情之下,“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一个企业运营管理和社会责任的时候。
融创收购万达76个酒店项目?
今天整个资本市场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融创蛇吞象了”,融创斥资632亿元巨资收购万达项目,7月10日上午,资本市场平地一声惊雷。万达商业、融创中国发布联合公告称,万达将十三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转让给融创,代价为295.75亿元,并由融创来承担项目贷款。同时,融创以335.95亿元收购万达76个酒店项目。收购总代价为631.7亿元。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从与万达的交易内容来看,双方同意在7月31日前签订详细协议,并尽快完成付款、资产及股权交割。双方同意交割后文旅项目维持“四个不变”,即品牌不变,项目持有物业仍使用“万达文化旅游城”品牌;规划内容不变,项目仍按照政府批准的规划、内容进行开发建设;项目建设不变,项目持有物业的设计、建造、质量,仍由万达实施管控;运营管理不变,项目运营管理仍由万达公司负责。
一、刚刚露头的融创是怎么依靠乐视成名的?
从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来说,孙宏斌算是一个老兵了,无论是当年的顺驰地产,还是现在的融创中国,都在地产业有着并不弱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家知道融创则是和最近风口浪尖的乐视直接相关。融创最先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就是其投资乐视,今年1月份乐视网发布公告称,融创中国旗下的嘉瑞汇鑫将投资乐视,涉及的主体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等等。其中,乐视网获得了大概53亿元,直到最近根据公开市场的资料显示,融创已经支付了投资费用150.41亿元中的125亿元。
然而,乐视却已经是走到了风口浪尖,最近乐视的掌门人贾跃亭可以说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大量的资金被银行冻结,贾跃亭辞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长,远赴美国寻求转机,可以说乐视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时候。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融创实际上已经被绑上了乐视的战车,无论孙宏斌是不是像网上所传的那样成为乐视的董事长,从而主导乐视上市业务的走势。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孙宏斌拿下乐视的上市业务也算一招妙棋,瀚哥曾经总结过,孙宏斌入主乐视的几大好处:
首先,拿下了乐视的地产资源。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乐视这些年却是像房地产商一样反复囤地,据经济观察报此前报道,近年来乐视直接拿地规模达到8300亩,如果加上与地方政府协商中的建设用地,不少于25000亩。其中包括在浙江莫干山的10000亩土地,孙宏斌也曾表示,北京市政府为乐视在亦庄批了50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乐视汽车。这些土地对于在房地产业中浸淫多年的融创来说绝对是优质资源,更是融创可以直接利用的关键,即使从土地性质上来说这些土地都是工业用地,但是可做的文章依然很大。
其次,融创从此拥有了互联网的属性,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些年来都开始走上了自己转型的道路,拥有互联网属性成为了很多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融创拥有了乐视之后,它的确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属性在资本市场上说出更多的故事,甚至推高自己的估值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融创用150亿可以说是尽得乐视的优质资产。这些优质资产,相比于乐视非上市体系的那些烧钱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给力的优质资产,只要资产剥离做的好,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并不是难事。
但是,无论好处多么大,融创在没有把乐视的坑填好之前,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处理乐视的问题,这个时候斥巨资并购万达项目这份胆气究竟如何而来?
二、融创万达交易双方到底怀了什么心思?
从整个交易的过程来看,万达和融创可谓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十分的你情我愿,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首富王健林和孙宏斌都有这么大的胆子?
瀚哥觉得,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王健林作为中国首富,几百亿的项目不管怎么说也都不能算是小意思吧,而孙宏斌也是地产业的老司机了,这样的选择,到底意欲何为呢?
一方面,万达走向去地产化的道路已经明确。
去年,在万达总公司的年会上,我们的首富王健林就已经明确,万达的非地产业务已经超过万达的地产类业务,当时王首富就已经很自豪的向外界宣称,万达已经不再是一家地产公司了。再看万达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科技,在互联网金融,在旅游等等非地产业务的精心布局,不难发现去地产化已经成为万达的主要方向。
对于万达来说,把地产类业务脱手,其实目的也非常明确:
一是为万达去地产化转型奠定基础。从去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日趋从紧,无论是万达还是万科其实都已经知道,房地产市场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房地产将会从暴利向微利转化,面对着房地产市场的拐点,万达急着剥离地产业务,可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二是为万达上市扫清障碍。曾经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可以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大量遐想,但是退市容易回归难,从港股退市的目的无疑是希望能够在A股有所作为,但是现在的A股IPO排期是极度冗长,特别是在国家政策从严之后,房地产公司的IPO基本上是完全停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万达自然不希望自己被归类到地产股,虽然王健林可以宣布万达不再是一家地产公司,但是其手中巨大的地产资本将会为其定性带来诸多麻烦,通过剥离资产,万达实现了从地产企业到综合商业企业的转变,这对于上市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是为降低负债转型“轻资产”提供了保障。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是标准的高负债企业,房地产重资产的特征让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往往都不太好看,而万达此次的转型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一家“轻资产”企业,这样的企业性质再加上万达的互联网属性,可以说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故事空间,这绝对也是好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融创,对于孙宏斌而言,两线作战不仅仅是小毛奇和希特勒头疼的事情,在如战场的商场同样是大忌,当年顺驰地产由于展现过多导致功亏一篑,不久之前贾跃亭更是用亲身经历表明了同时多线作战的困难。根据《品途商业评论》的报道,自2016年以来不断伴随着融创扩张,使得公司负债持续上涨,盈利能力却在收窄。融创2016年年报显示,融创净负债率由2015年底的75.9%上升到了121.5%,提高45.6个百分点。120%的负债率,可以说已经是踩在悬崖的红线上。难道孙宏斌不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铁律吗?瀚哥觉得非也,正如同之前分析乐视一样,孙宏斌永远都是一个布局者,我们这么来看:
一是看中的是万达的市场地位。对于房地产来说,万达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其房地产项目都基本是优质资产,融创作为以住宅销售为主体的房地产公司,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是对于第一梯队的万达、万科来说还是差距较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一定是二八分化,规模经济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而融创在此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借助万达的力量,融创拿到了必不可少的土地储备,而且继承了万达在房地产业的地位,这对于通过万达品牌增强拿地能力,强化融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借助万达的助力,融创已经进入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梯队,并且拥有了商业地产的话语权。
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万达、乐视结盟。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乐视,乐视影业和乐视网可以说是孙宏斌手上的两张好牌,但是由于之前的各种原因,乐视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坑,要补上这个坑才能继续向前,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万达和融创最后的一项约定中,双方同意在电影等多个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关键点,万达旗下拥有诸多的电影院线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再和乐视双剑合璧,那么将会给资本市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时候说故事将会更加有趣了。
万达、融创、乐视,王健林、孙宏斌、贾跃亭,今年的资本市场注定不会寂寞,一场大戏可能刚刚拉开帷幕。
上海地产股哪个好?
陆家嘴,上海新梅,新黄浦600638 浦东金桥600639 外高桥 600648 陆家嘴600663 中华企业600675 上海新梅600732 上实发展600748 世茂股份600823锦江投资600650 锦江股份600754
十倍股怎样层层筛选出来?
这个问题,追求的不光光是收益,还有确定性。对持有时间要求不高还算好,降低了对收益的追求,要是对持有时间还有要求就真的无解了。
但再困难的问题,既然问出来了,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而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步解决。
我认为至少需要分两步。
第一步,筛选行业。赛道不好的雪球怎么滚也滚不大,所处行业不好的公司怎么成长也成长不了十倍,不光成长不了十倍,说不定十年后就没有了。
我仔细梳理了下,筛选能出十倍股的行业必须要满足以下标准:
1.所处行业商业模式不容易出现变化,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容易被颠覆被替代,行业本身难以革新或者没法革新。类似于手机,互联网这些行业商业模式变化很快,行业革新很快,这些年被淘汰的企业也很多。是肯定选不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企业的。
2.行业竞争结构已经相对稳定。如果还是红海的行业不能保证我们选的公司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比如之前的电视行业,长虹就是在红海的竞争中落伍。
3.所处行业依旧有增长空间。像煤炭钢铁石油这种总需求向下行业就直接排除了。
按以上三条标准筛选,筛出来行业只有两个,消费或者金融。当然科技,医药股里肯定是有十倍股的,但科技和医药行业竞争格局不够稳定,选出的企业即便现在有竞争优势10年后或许就被淘汰了,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确定性不够强。
而消费和金融行业不同,虽然行业成长性没有医药科技那么强,但胜在大多细分领域竞争格局相对稳定,而且行业技术革新的可能性低可替代性弱。
十年前茅台是白酒里最好的,十年后的今天也是;十年前伊利蒙牛是最好的牛奶,十年后的今天也是。
选出消费,金融这两个行业之后,我们就需要在行业中选出行业里最好的公司了。
金融行业其实同质化挺强的,从成长性来看保险>证券>银行;从竞争格局来看保险>银行>证券。
成长性是一目了然的,现在国人的保险意识还很薄弱但是存款意识早已经很强了。竞争格局大家可以拿出一张纸写一下你觉得知名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能写出数量越少的竞争格局肯定越好。
.......
消费行业会复杂很多。我提供以下几个维度给大家作为筛选标准。
1.高端>低端。拿白酒举例子,不同白酒之间的制作工艺都是相仿的,但茅台的价格和二锅头的价格有天壤之别,自然茅台的投资价值是优于顺鑫农业(二锅头)的。
在这里拓展一下,品牌知名度高>品牌知名度低,这个很好理解。
2.保质期长的>保质期短的。猪肉,烘焙产品(如面包),鲜牛奶酸奶都是属于保质期比较短的,保质期意味着销售半径比较小(工厂生产产品能覆盖的人群少),销售的时效性要求强,对周转要求高。这些公司要么就只做区域性的销售,要么就要通过大量建厂开店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销售半径(成本比较高)。
而像常温奶,奶粉,火腿肠,饮料这种产品保质期相对上述产品来说就比较长,可以单一工厂生产后像全国输送销售,销售半径更宽覆盖人群更多,生产成本更低,周转成本低。
白酒就更牛逼了,保质期最长而且存放时间越长反而越贵,根本不用考虑任何周转问题,在这个维度中无疑是最好的品种。
3.渠道。渠道会复杂一些,不同类别有一些区别,但在大多数成熟的消费行业细分领域,直销>经销,经销控制力强>经销控制力弱。
直销和经销的区别其实更多是服务与成本的博弈,直销的成本往往更高,但提供的服务会更好效率会更高。在一些成熟的行业里,由于企业对行业的耕耘已经很多年了,在各个地区省市都已经建立成熟的直销网络了直销和经销的成本区别就没有那么大了。
但我们也不能单从渠道一个方面去判断,周黑鸭(直销)就在和绝味(经销)的竞争中落后了,这和产品的经营策略营销策略行业特征都有一定关系。
4.上瘾品>社交品,普通消费品。上瘾品是最好的消费品,我国最大的消费品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的产品香烟就是上瘾品,上瘾品一次性解决了客户复购和用户粘性的问题,上瘾品客户往往品牌忠诚度还很高。除了烟以外。
市场普遍认为白酒具备一定的上瘾品特征但不完全是上瘾品,调料也具备一定的上瘾品特征。这里需要注意上瘾的意思并不是其表面含义像烟一样会上瘾,更多是考虑复购率,会不会反复购买?比如调料盐,味精,酱油复购率肯定是很高的,大家用完就要买无可替代,这部分必需消费品我们常都认为是上瘾品。
还有部分产品是像白酒一样有一定上瘾品的特征的,比如可乐,甜品,部分人都是对其上瘾的。
但猪肉不是上瘾品,主要是猪肉和牛肉鸡肉鸭肉等是互相替代的,不一定非要复购,另外现代健康生活理念中对猪肉的需求越来越低,行业空间还在变小。
社交品,就是具备一定社交价值的品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送礼会送的品种。比较常见的有酒,保健品。社交品不一定比普通消费品更好,因为社交的频次更低但毛利率往往更高,二者之间优劣难以直接比较。
如果同一个产品既具备社交属性又具备普通消费品属性那他肯定比只有消费属性或者只有社交属性的产品要好。比如白酒就比阿胶要好,坚果也比阿胶好。所以很多坚果企业比如三只松鼠会拓展其社交属性(做礼盒装),使其具备社交属性提升价值。
普通消费品,瓜子,鸭脖,包括上面讲的猪肉,牛肉就是我们常认为的普通消费品了,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是相对最低的。
......
筛选标准出来了,接下来就是筛选了,后面我会阐述我的筛选结果和认为合理的估值情况。大家也可以考虑自己做做筛选,其实消费品的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是可类比的,做出了筛选之后可以看看你选择的标的过去十年的涨幅情况,看看筛选的准确率。
另外,最近市场受贸易战影响调整比较大,很多消费股也被带动杀跌,但本质上消费股受贸易战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贸易战升级真正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对消费股有所影响。
今年以来物价也出现了明显上涨,虽然CPI反应的不甚明显但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有所感受。
提价对于消费股的毛利率是会有明显提升的,毕竟他们这个月的成本和上个月比并无太大区别。今年在有一定通胀的情况下,消费股业绩往往能有比较好的表现。
把握错杀之后合理的建仓机会,买到一个更合适的价格会让十倍之旅事半功倍。
文章借用筛选十倍股这个大背景,事实上是给大家谈了消费和金融这两个大板块的内部的一些逻辑。
在做进一步阐述之前,我想先就消费板块本身的逻辑在做一个阐述。
首先消费股和成长股不同,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后者的市场空间更大,更容易想象,比如万孚生物所在的POCT(体外诊断器械)想象空间就很充分,体外测试是否得了癌症的试纸,一旦研发出来市场空间是不是很大?
但消费股不同,消费股的市场空间并没有那么大了,比如白酒行业,我们甚至可以说随着人们健康生活习惯的普及,未来白酒行业总的体量肯定是下滑的,行业总量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但高端白酒由于其拥有的社交属性和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酒文化需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除非出现一种社交效果比高端白酒更好的饮品。
而且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行业会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会逐渐提升。头部企业还具备下沉发展多元化发展吃掉其他层次市场份额的可能,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而中国消费品行业的细分领域大多竞争格局都已经非常清晰,白酒,乳制品,
最重要的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物价的上涨,消费品的价格是一定会持续上涨的,但科技产品不一定,汽车,电视,冰箱这些过去的高科技产品在过去十几年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价格并没有持续上升反而是下降的,这是消费品和科技品完全不同的属性造成的。
回到话题,前面我们通过对消费板块整体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消费股高端>低端(品牌知名度高>品牌知名度低);保质期长>保质期短;在大多数成熟的消费行业细分领域直销>经销;经销控制力强>经销控制力弱;上瘾品>社交品,普通消费品。
那今天我们就借着上面的结论来推导,究竟哪些细分领域的公司具有十倍股的潜质。
我们先对消费板块的细分领域做一个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调味品,白酒,饮料,乳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纺织服装,保健药品,家电厨电,家具。(产品类非服务类)
之后我们根据推导的结论对这些细分领域进行分类。
第一档:调味品,白酒。
调味品是消费板块中唯一具备上瘾品特征的产品,人们对于口味的依赖解决了其复购率的问题,而调味品大多保质期长,运输半径长。行业内竞争格局也相对比较稳定,多呈现寡头局面。代表企业:海天味业,千禾味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由于调味品板块的高确定性,行业内大多公司估值都比较高,虽然公司优秀但如果买入的时机不好容易陷入长期不盈利的尴尬情况。此外天味食品一类火锅料,菜肴调料类产品确定性弱于传统调味品,主要是考虑到人们对于这些菜肴调料接受度还比较低,市场空间较小。
白酒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高端白酒,高端白酒具备一定的上瘾品特征,也具备社交品,消费品特征,此外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不用过度考虑保质期问题商业模式极佳。代表企业:贵州茅台,五粮液。
但白酒行业中低端白酒不具备社交品特征,不会用低端白酒送礼。而且由于品牌价值较低容易受到高端白酒下沉的降维打击,关注价值较低。
第二档:乳制品
常温奶,常温酸奶解决了乳制品保质期运输半径的问题,酸奶的推出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乳制品的上瘾性,行业内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呈现明显的寡头局面,整体来讲乳制品也属于比较好的赛道。代表企业,伊利,蒙牛。
但乳制品社交属性比较弱,大家少用乳制品作为礼品馈赠;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一定周期性的影响,上游是牛奶,收奶养牛的成本还是较高,毛利率低于调味品和白酒。
第三档:家电厨电,家具。家电厨电和家居都是低频次的消费品,因此都属于消费品而不具备上瘾品和社交品的特性,家电中的小家电赛道较好,具有一定的社交品的特征,属于赛道最好。
此外家电厨电家具这个领域一般很难做到直销,因为使用周期比较长,需要售后服务,直销成本很高,不仅仅需要搭建销售网络还要搭建售后服务网络成本高于其他消费品。但小家电直销难度低,这一点依旧优于其他产品。
总的来看,小家电是最优的选择,空调由于竞争格局稳定,行业变革技术更新慢,渗透率还有空间(全球变暖一些凉爽的地方也有家电需求,比如去年的东北)优于其他细分领域。代表企业苏泊尔,格力,美的。
其他细分领域竞争格局都不稳定,且技术革新快(比如电视的技术OLED,家具的板材,厨卫的集成灶抽油烟机之争)值得关注程度较低。
第四档:休闲食品,肉制品。
休闲食品和肉制品有相似之处,他们只具有消费品的特征,虽然在开拓社交属性(三只松鼠的礼盒装)但社交属性依旧较弱,也不具备任何上瘾性。
而且休闲食品和肉制品大多定位都比较低端,火腿肠坚果瓜子很难出现品牌溢价的情况,毛利率也较低,休闲食品中良品铺子高端转型销量大幅下滑都说明二者难以高端化。
二者之间肉制品竞争格局更好,新希望(美好火腿肠),双汇寡头垄断,且二者都是打通了上下游(猪肉养殖和肉制成品)成本控制力强。
休闲食品不同细分领域之间竞争格局不同,瓜子竞争格局最好,恰恰食品基本一家独大。
这里讲个机会,当下市场,机会与风险并存,把握住了,你就是胜者。近几日,我了解到市场情绪分化比较严重,我根据市场资金走势,行业趋势,业绩情况等,整理了一份市场上极具价值的潜力龙头名单,好股不在多在精,共计10只,目前已有资金介入,趋势极佳,极具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关注笔者简介了解详情!
第五档:饮料,纺织服装
饮料这个赛道本来是比较好的,像可口可乐就具备一定的上瘾性大家复购率也比较高,但国内没有这样优秀的企业。国内代表企业是香飘飘,养元饮品,赛道都比较小众市场空间较小,口味依赖性弱。
此外饮料这个赛道在外卖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易受到奶茶店,咖啡店的冲击,有被替代性。
纺织服装迭代比较快,过去流行运动,前些年流行快销,现在快销也逐步退潮,而且在受到淘宝个人品牌服装店的冲击,中低端竞争非常激烈,客户品牌忠诚度也并不高(上瘾性差)。这其中男装优于女装,男性品牌忠诚度高于女性。
纺织服装在过去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交属性降低,现在人们送礼很少送衣服了。
高端服装投资价值高于低端,奢侈品毛利率高,竞争格局稳定客群稳定,但国内没有相关企业。
第六档 保健药品
保健品也属于消费品品类,把其放在第六类并不是因为其最差而是由于其不确定而且市场认知在出现变化容易出现黑天鹅。
比如东阿阿胶在前些年既具备上瘾品特征又具备社交品特征。人们认为其对美容养颜有功效长期服用,其品牌建设好大家也用于送礼。但这些年受到大量批判后价值降低公司营收也出现下降,不确定性很强。
保健品中另一个汤成倍健未来也面临这样的风险,所以放在最后,容易出黑天鹅。
好了,就说这些,已经梳理出来了这些,希望大家能有点自己的认识,望阅后有益!
有人试过编写个程序来炒股吗?
我应该是少数自己亲自做过的人了,实盘+编程+A股。自认为是韭菜水平,写这个也并不是为了分享经验,但鉴于大多数人其实没有亲自做过,就当是写写自己的一点感受给有兴趣的人看看了。
实现全自动交易的途径实盘量化交易看似容易,但也没见多少个人投资者自己做。因为这里有三个门槛:
专业技能渠道资金专业技能好理解,基本的编程+投研+一定的数学基础,这样才能想出策略并实现策略。渠道就是指如何实现实盘交易,模拟编程炒股很多人试过,但要实盘,需要通过券商,这样你的策略才能向你的实盘账户发送买卖指令。至于资金,也就是真舍得拿真金白银去试水,同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要真正实现全自动交易,有三种途径,分别从简单到复杂。
利用一些和券商有合作的量化平台实现利用如vnpy等开源框架,自己修改后实现从底层写起,比如C++,自建完整交易系统一般个人单干的话,选择途径1或者2;而如果是正规量化机构的话,选择途径2或者3。我作为正宗韭菜,自然是选择途径1,找了一个可以实盘的量化平台。为了避免打广告之嫌,就不透露名字了。
交易策略与系统既然是选择了傻瓜式的平台,绝大多数交易系统的技术问题已经不用担心,别人帮你解决好了,自己只用专心于策略。策略自己怎么设计都行:
但策略也并不是纯粹的只用把股票筛出来即可,仍然需要自己写买、卖、撤单、查询成交情况等命令,这样才可以实现模拟回测。比如一个简化但完整的流程可以是:
模型随时接收实时行情的数据——某时刻产生了交易信号——将股票代码和目标买卖股数发至实盘账号——不断查询成交情况——完全成交或者需要撤单重新调整价格——完成一次交易
有了这个,策略就可以完成回测,看看历史收益如何,进而如果你决定要实盘,则可以把策略提交到量化平台的实盘服务器中,与自己的实盘账号绑定并启动策略。这样,一个全自动实盘交易就算开始了。如果是日内策略,交易起来具体日志可能是这样:
策略收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一块吧,因为我策略写好了也没怎么去优化,所以表现也就是韭菜水平,甚至可能跑不过大盘。搞了不止一个策略,表现不一。
如果是专业的机构,那肯定得每天随时维护,并迭代新的策略。至于我自己搞,在策略上线了我很少打开来看,就让它自己运行了,毕竟不是主业,连副业都算不上,纯粹个人兴趣爱好。
潜在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策略被别人偷走,因为你的策略是放在平台上的,虽然平台再三声称策略绝对安全,不会被盗,但如今个人数据泄露已经不是新闻了,自然仍然存在策略被盗的风险,甚至是一些人利用权限,直接查看那些收益好的策略也说不准。不过我的策略并不担心这点,因为足够烂,可能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吧。
另外在交易上也存在一些风险,可能策略出bug了让实盘账户产生错误交易,进而导致亏损。或者交易延迟太大,导致错过买卖点等。
在合规上,也需要认真鉴别该量化平台是否与正规券商合作,否则本金都可能给搞没。
以上内容纯粹是个人感想,不构成建议。这条路上要趟的坑太多,镰刀太多,单兵作战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是自己的老板,不存在来自客户的业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