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信才,中华意义是什么

恒浩网

钟信才,中华意义是什么?

“中华” 一词,源远流长,寓意颇深。追溯起来,它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

“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寓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美好心愿。

钟信才,中华意义是什么

如何利用换手率一眼看穿庄家是洗盘?

通过股票换手率可以看出股票是热门股还是冷门股,有没有超大资金炒作还是散户在交易买卖;想要通过利用换手率一眼就看出庄家是洗盘还是出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换手率的高低不能作为主力洗盘与出货的依据,必须要结合股票趋势与成交量来判断。

首先来了解老股票换手率级别情况,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绝对低量:小于1%成交低靡:1%——2%成交温和:2%——3%成交活跃:3%——5% 相对活跃状态带量:5%——8%放量:8%——15% 高度活跃状态巨量:15%——25%成交怪异:大于25%

再来了解新股票换手率级别情况,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绝对低量:小于10%(新股上市涨停板或一字板)成交温和:10%——20%成交活跃:20%——30% 相对活跃状态带量:35%放量:40%-50%高度活跃状态巨量:50%以上成交怪异:60%以上

从以上老新股的换手率等级可以看出,想要单纯的从股票换手率去判断一只股票的是洗盘还是出货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股票盘子不同,换手率同样区别很大,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换手率达到多少就是说明股票是洗盘还是出货,这是没有绝对性的,只能根据股票情况随机应变的分析做出股票是洗盘还是出货;

下面用实际例子为你解答怎么用换手率来看出股票是洗盘还是出货:

从老股票换手率等级可以看出,假如股票洗盘肯定就是比较低迷,成交量萎缩的,股票处于低迷或者相对低迷状态,也就是说换手率在3%以上,大部分在1%~2%之间的换手率,这种换手率很大概率是主力洗盘;巨量在15%至25%换手率很大概率是出货;

上图这只股票在波段中途连续出现缩量震荡,成交量一日比一日低,换手率一日比一日低,低迷到1%至2%之后震荡了三个交易日后,随后突然启动一波拉升;从高换手率变为低换手率,伴随成交量极度低迷,这种的换手率很大概率就是主力洗盘;

上图这只股票经过前期一波上涨之后,股价在维持一个高位区域,但是这个高位区域成交量还是明显的放大,每天换手率都在10%以上,非常明显的就是主力出货动机了;假如主力在高位区域主力不是出货的话,成交量会极度低迷,换手率相对低很多;而这票在股价高位维持1个多月换手率平均在15%以上,出货嫌疑最大;

从以上新新股的换手率等级可以看出,想要单纯的从股票换手率去判断一只股票的是洗盘还是出货,由于新股盘子小,换手率比较高;新股换手率低于10%都是属于低迷的;但新股换手率高于50%以上就是属于巨量;但新股洗盘的换手率也在10%之间,出货换手率50%以上至70%之内;

上图新股上市后打开一字板,随后抛压开始加重一路震荡下滑,经过三个多月的杀跌跌到15元附近止跌,随手在15元至18元之间做出了一个底部横盘,成交量也极度低迷下来了,换手率也从原先的50%多降低到10%以内,半个月平均换手率在8.6%,证明交易低迷,主力洗盘概率非常大。

上图这只票新股上市不久后打开一字板,随后从打开一字板的第二天起,换手率高达65%,证明已经放出了巨量,只有主力机构才有交易才有这么大的高换手率;随后股价维持在高位震荡,换手率一直维持高换手率在50%至60%之间,这种高换手率主力出货概率非常大。

通过以上对于股票换手率等级以及老新股票的不同情况分析,想要通过换手率一眼看穿庄家是洗盘,还是出货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要结合每只个股的情况分析,因个股而已;从而得出结论每只个股的洗盘和出货的换手率都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换手率看主力是吸筹,洗盘,出货没有一定的标准。

回答这题不容易,打字辛苦,大家看完点赞与评论,感谢大家的支持。

华夏这个词的来源是什么?

谢谢邀请!华夏一称是怎么来的?首先要了解“华夏”这一词语来源: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华夏”一称由周王朝创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谓。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族逐渐形成。华夏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正式形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

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

从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起算,据说华夏文明史历经了约5000余年。中国乃礼仪之邦,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今天,我们正处在新中国新时代新征程,守望和平幸福来自不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子民,不忘先祖之本;与时俱进,爱我中华,珍惜当下,让我们一起把幸福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中华民族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叫的?

“中华民族”一词早已深入人心,人人都会说,天天都有人在说。但是,何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谁提出?在什么时候提出?中华民族又具体包括哪些族?也许很多人都无法说清楚了。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中华”和“民族”两个短词组成。“中华”的概念古已有之,“民族”一词出现较晚。

“中华”是“中国”和“华夏”两词的合称,在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中国”是历史上国家王朝的通称,“中国”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家名称在晚清的时候得到重视。“华”原是作为族称,意思是先圣王的后代。“华夏”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故该地被称为中华,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

《左公·定公十年》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思是: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称为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所以叫做华,有文化灿烂的意思。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唐律疏议》中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明朱元璋北伐讨元时的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种“胡虏”与“中华”对称,专指汉族及汉文化传统。到现代就逐渐成为全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

在古代中,类似“民族”概念的词语有“民”、“族”、“部”、“种”、“部族”、“种族”、“族类”等,“民族”二字连用却很少见。最早出现“民族”二次连用,是南北时期道士顾欢在《夷夏论》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的言论,“民族”意为族群,与现代意义的民族相去甚远。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与其他人有所区别的群体。

“民族”一词的现代意义在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进而产生了“中华民族”词汇。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写出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大概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自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衍、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开始,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对“中华”一词作了内涵说明,并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用了“中华民族”一词。“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关于“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记录,由梁启超提出,距今118年。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说:“中国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这就是说,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各民族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有杨度、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等。孙中山在1912年提出“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和谐;袁世凯运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来处理边疆事物;蒋介石在《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一文中反复说明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解,其核心在于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中华”一词,各种解释,基本大同小异。比如,“中”因汉人发源于中原地带,那么试问“中原”的中又是什么意思?再如:因古人自称“华夏”,试问,?华夏的“华”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用“华”,而不是别的什么字。所以,百度出的答案,并没有追根溯源,并没有解释出“中华”的出处。下面就与大家切磋一下,仅供朋友茶余消遣:近几年黄河流域考古发现远古人遗物,木制,很像现代“华表”,酷似古篆字“中”。考古分析,这大概是先人制造的早期仪器,用来测量日影与建筑的关系,以确定建筑的位置。进而得出居住在日光长照的地方就很舒适,温暖。于是,就把这种仪器就做“中”。古人通过“中”的发明,解决了正确的居住地点,从此,人不在居住冰冷的洞穴和不安全的树上。那么,这里的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确、正确、合适的意思。

若这样解释还有什么佐证吗?有,而且很说明问题。在发掘“中”这个仪器的黄河流域,河南、山东等地,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普遍是“独语句”。例如,今天晚饭吃地瓜粥可以吗?答曰:中(发音zhong第三声)。再如:你看我这样做对不对?答曰:中。这里的“中”就是正确,准确,合适的意思。

因此:中华的“中”,起源于远古汉人制造的一种仪器。最初的本意是“正确,合适,可以,不偏不倚,准确”的意思。

至于“华”的使用要比“中”晚一段时间。出处,是由“中”演化过来的。天安门前,有两座华表,为什么叫华表呢?这与“中”是有联系的。“中”是一个笔直的木柱,出了可以用来确定位置,聪明的古人又发现可以用来根据日影的长短来计时,日影最长的时候是早晨,晚上,最短的时候就是中午。还可以用来确定东西南北。这时候,古人开始在仪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精湛。古人对植物的开的花,有不同的认识,草本植物的花,称之为“花”,木本植物开的花,称之为“华”,“华”开在坚强有力的树木上,且比“花”高出很多,就觉得“华”要比“花”美出许多。于是,古人就用树木开出的花装点“中”这种仪器。先是插在上面,后来使用石刀把“华”的模样刻在上面。这样,“中”也就演绎成“华”了。把“华”竖立在房前,可以计时;竖立在十字路口,在“华”的顶部镶嵌出云纹图样的东西,类似“箭头”可以做为路标;再后来,人们可以在“华”这种器物上刻字,给首领,大王提出正确的意见;再后来逐渐演绎成宫廷门前的‘’柬柱‘’类似现在的“意见箱”;晚期的封建社会干脆用来证明皇权,国家的威武,威严……。华表上刻有花朵一样的图形,镶嵌云纹,这都是对远古“中”或“华”的继承。而顶部蹲着“吼”,传说是龙的儿子,是用来提醒皇帝不要沉迷后宫,不要迷恋外面的山青水色,要勤于政务,想着民事。这也是对“中”或“华”有纳谏功能的继承。两千年前的儒家文化也是与“中”有关系,最明显的就是“中庸思想”。中医的诞生也是缘于“中”,即阴阳调和,不偏不倚,人体阴阳气才能达到“中”。再比如,签契约时的“中保人”也是由“中”演绎而来。例子很多,很多……

总之,“中”“华”,“华表”都是一种器物。这就是“中华”一词的原始出处。所表的大意,就是正确,完美的意思。

汉人发明“中”之后,自然把自己的种族也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中人”或“华人”,意思是告诉其他种族,我们这些人是做事最讲正确,而且是最求完美的人。渐渐的就把自己居住的地带称之为“中原”,也就是“中人”居住的区域。渐渐的就领悟出天圆地方,我为中。等等。并把“中”表达在语言中,保留至今。古人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天下概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国家‘’在古时是“天下”两字。中国一词古时并不是国家的名称,而是“中人的领域”,直至民国才有国家概念,称之“中华民国”。而孙中山的中华,概念很狭隘,大一统观念不是明显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取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中华才是大一统观念,包括56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的一员……

以上,纯属自己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