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新材股票,曾市值千亿的娃哈哈?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这句广告语最火的那几年,也是娃哈哈成长最快的年头。
创办于1987年的娃哈哈,在众多民族品牌中,说它是带头大哥级别的角色,估计没有多少人反对。
与它同龄,而且依然活跃在一线的知名公司里,不多,据“NM知本产融服务区”不完全统计,大抵相当的品牌也就华为、联想、海尔等。
遗憾的是,经过三十年的岁月沉淀,盛极一时的娃哈哈帝国也未能避免颓态的呈现:
销售额从2013年的783亿元,一路下滑,2014年720亿元,2015年494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56亿元。
300多亿没了,有一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觉。
“NM知本产融服务区”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客观来讲,娃哈哈并不是守旧的公司,更不是满足于当前成就的公司,它曾经展开过多种创新的探索。
产品线,在饮料之外,还做过童装、奶粉、商业地产和白酒领域,每年都有很多新品上市。
遗憾的是,大多数新品表现都不是很出色。
提起娃哈哈,除了纯净水,大多人还是只能想到AD钙奶、营养快线和八宝粥,还有爽歪歪,其它的就没什么印象了。
按道理,同时做了四五款明星产品,应该不致于几年损失300多亿营收。
问题的症结在于,优势品类的天花板很矮,做到一定规模就难以再扩大,加上遭遇其他强势品牌的蚕食,更是雪上加霜。
在纯净水板块,又有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强势竞争对手,娃哈哈难以抢到更大的蛋糕。
在一些热门的市场上,娃哈哈也曾有动作,包括:非常可乐、蓝梅冰红茶、维C含片、儿童营养液、花草茶、哟哟奶茶、香瓜子、啤儿茶爽、功能饮料、凉茶、HELLO-C果汁饮料等。
结局大家想必都清楚,在这些市场上,都有更强大的角色,娃哈哈一直没有占到优势。
可乐板块,百事与可口可乐的地位,一直无法撼动。
奶茶板块,香飘飘、coco等,认可度更高。
凉茶市场,几乎成了王老吉与加多宝的专属。
功能饮料,还有谁比红牛、脉动更强。
在这些细分市场上,如果不能做到前三名,你想拿到几十亿营收,根本没有机会。
据“NM知本产融服务区”的查询,娃哈哈开辟新战场后,有一些公开的战况如下:
2003年,娃哈哈推出童装,年营收目标定在10亿,多年后,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在童装领域,娃哈哈的认可度并不高。
2009年,娃哈哈又杀入奶粉行业,推出进口奶粉品牌“爱迪生”,由荷兰富仕兰康必奶DOMO下属的贝伦工厂生产,最初定的目标是,两年内做到10万吨销量,100亿的销售额。现实同样很残酷,市场地位日渐式微。
2012年,娃哈哈高调进军零售业,在杭州试点娃欧商城,初步规划用3—5年时间,组建100家各种类型的商场与城市综合体,以及300家品牌特许经营加盟店,但娃欧商场亏损严重,逐渐成为弃子。
2013年,娃哈哈斥巨资闯进白酒业,“领酱国酒”问世,有说法是投了150亿,如今却沦为边缘产品,提及率很低,少量的媒体报道里,却有不少负面。
更让人担忧的是,娃哈哈的饮料主业也不像以前那么强势,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等王牌产品,销售增速要么下滑,要么整体销量走低。
我一直认为,娃哈哈内部的创新爆发力是比较强的,只不过作为头部力量,它的模仿多于创新,而且颠覆式创新太少,导致丧失了引领市场的机会。
最近,娃哈哈又出手了,宣布进军大健康产业,不仅要开设1000家功能食品馆,还要开发保健型食品,并推出新品“娃哈哈天眼晶睛”发酵乳。
娃哈哈天眼晶睛发布会现场,宗庆后亲自站台。
娃哈哈研究院宣称,天眼晶睛富含叶黄素、牛磺酸、维生素A、锌等四大护眼因子,有效保护眼睛,缓解视疲劳,以此填补食品保健领域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娃哈哈天眼晶睛推广没有采用娃哈哈传统的线下代理,而是依托IP互动和粉丝经济做起了社交零售。
该产品的瓶身,采用了动画片《天眼传奇》中的人物形象,片子曾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由中南卡通制作。
据说,这款产品在上市之前,就接受消费者预订,并且根据买家的反馈,改进产品。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前,增加了互动与反馈。
根据娃哈哈的渠道设计,“天眼晶睛”将采取多种办法,让消费者变成“代理+代言”的联营者。
另有消息透露,“天眼晶睛”已在全国召集了1万多名经销商。
界面新闻一篇文章里,对它的经销商体系做过介绍:
天眼晶睛处于招商阶段,正常门槛是21.6万元做到最高代理,现在只需要7.2万元,就可以做到最高代理(黄冠),每箱净赚78元。
而在零售终端,必须按照“一箱24瓶,售价198元”的价格销售,不允许打折促销。从招商代理价目表来看,仅需4032元就可以参与这份事业。
除了建立这样一套微商体系外,娃哈哈天眼晶晴计划了更多动作,比如组织天眼粉丝会、建娃哈哈功能食品馆,并计划通过娃哈哈创客中心、创业基金等,扶持小和同创业。
援引《中国新闻周刊》一篇报道的消息,在6月1日的发布会上,一名高管透露,娃哈哈将在全国建立200家娃哈哈创客中心,利用大品牌的力量为小微企业提供相关培训与教育,助力50万家庭创业。
发布会后,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评论认为,娃哈哈走上了微商之路。有些人甚至把这件事情视为娃哈哈走出“中年危机”的努力。
其实没必要过度解读娃哈哈此次的社交零售尝试,它并不是单纯的微商路线,更准确地来讲,是多种新营销方式的结合,包括了微商、粉丝营销、动漫营销等。
这些道路曾经被很多品牌验证过,有成功并且做大的可能性。只不过就看娃哈哈能不能玩转。
对于进军大健康产业的计划,我们从娃哈哈以前的动作也能看出迹象,想必已筹划许久,并不是突然的拍脑袋计划。
2017年时,宗庆后就曾表示要回归娃哈哈起家产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健康型产品。
而在天眼晶睛之前,娃哈哈已针对中老年人推出了“轻之”八宝粥,据说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
事实上,娃哈哈在踩风口方面,并不是很迟钝,往往在一些热点业务战场,都可能出现它的身影。
那么,娃哈哈又该如何重振旗鼓,恢复往日雄风?
“NM知本产融服务区”认为,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各有道理,综合来看,娃哈哈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调整:
A、在传统优势品类之外,投入重兵打造新的王牌。但策略要变,不适宜采用之前的打法,全线出击,没有重点主次,每条线都在投入,结果都没有取得大的成功。
B、以娃哈哈的核心产业为圆点,进行扩张,评估自己适合做什么,娃哈哈有哪些东西最受市场认可,得出可靠的结论后,再出发,最好是避开那些本身不擅长的领域。
C、如果继续走复制的路线,插足一些潜力品牌的优势业务阵地,娃哈哈可能依然难有大的作为,毕竟多线作战,很难把一些成长型的公司打垮。
换一种思路,以娃哈哈本身的能力,完全可以颠覆式创新,重新开辟一些未知的荒地,全新创造一些品类,引领消费需求,不仅市场想像空间足够大,而且也是龙头公司们应该做的事情。
D、在宗庆后之外,把骨干团队练起来,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路线,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们认识的娃哈哈,除了宗庆后及其女儿之外,其他核心高管并不为外人所熟悉,给外界的印象是,娃哈哈就是宗庆后。
阿里巴巴,除了马云,我们还知道张勇、彭蕾等多员战将。华为的任正非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孙亚方、孟晚舟、余承东、徐直军等等。哪怕是小米,除了雷军外,还有黎万强、林斌、周光平等,活跃在一线。
在很多场合,创始人宗庆后发表的观点,其实并不妥当,给外界留下了娃哈哈很保守、不追求进步的印象。
2017年初,宗庆后指责互联网不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根本不创造价值,矛头直指马云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引发舆论热议。
作为执掌娃哈哈30多年的老船长,他的个人形象几乎就代表了娃哈哈。
如果给人留下不思进取的认知,消费者就可能很难相信你的东西会多么好。
以娃哈哈的能力,它还有很大的机会向1000亿看齐。
请关注“NM知本产融服务区”,商业财富深度分析,企业产融结合发展之道。
顺丰控股解禁股会减持吗?
顺丰控股在2018年1月23日会有一批大额的定增限售解禁,达3.74亿股。数量占解禁前流通A股比例也是排的很靠前的,解禁市值大约在200亿元。
顺丰控股的定增溢价是比较高的,2017年末收盘价与增发价相比,溢价比例最高的就是顺丰控股,该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定增价格为10.76元/股,2017年末收盘价为50.36元,溢价率高达368.93%。
顺丰在2017年8月还进行了一轮定增,23家报价投资者中8家机构获得配股。最终确定发行价格为35.19元/股,发行数量2.27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80亿元。资金用于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涉及项目包括航材购置及飞行支持项目、冷运车辆与温控设备采购项目等。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顺丰的航空项目,明确为23.8亿元用于航材购置、3.1亿元用于飞行员招募。
从2018年1月的顺丰控股解禁股东上看,都是PE公司,这类机构减持意愿肯定是比较强烈的。
顺丰之前的暴涨,和流通股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顺丰控股借壳上市时,鼎泰新材向原顺丰控股7名股东发行了39.5亿股,其中向明德控股发行27.02亿股,占总股本的64.58%;向嘉强顺风等其他六名发行股份比例均在10%以下顺丰控股41.8亿股总股本中,流通盘仅有1.33亿股,仅占总股本的3.18%,是两市占比最小的个股。
就这样,因为大量的非流通股筹码锁定,流通股少盘子小,少量的资金即可推动顺丰的股价暴涨,而今定增限售解禁来袭,顺丰的股价也是有压力的,其实从2017年12月以来,顺丰股价下调已经反映了股东会减持的这个预期。2018年初,顺丰某日大涨,公司也在发布一些利好,但还是挺难抵挡股东减持的。
老板什么情况下会同意?
“老板在什么情况下会同意我提出的加薪要求?”我把手头的砖垒好后问老师傅。
“心情好的时候?”我看老师傅没回应,又把声音提高了两度。
“不,员工只要提加薪,老板的心情都不会好的”我的老师傅看破尘世般地告诉我。
虽然在现实里老师傅直是丧到没朋友,但他还是告诉我老板会给员工加薪的4种情况:
第一种:公司赚大钱。
公司没盈利,老板想给员工加薪都没法加。这时候就只能用马云的忽悠大法,给员工画大饼,让员工充满情怀地去奋斗。公司要是赚的盆满钵溢的,对员工当然会慷慨许多。比如,2017年,顺丰控股今日在深交所举行重组更名暨上市仪式,上市公司名由鼎泰新材更为顺丰控股。顺丰老板王卫低调现身并豪气给40万员工发红包,金额从1888到15000不等。
第二种:老板行大运。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人的一生很短暂,能遇到一次风口就算是行大运了,那赚钱简直是手到擒来,而人人网老总陈一舟多次行大运,踩准点赶上风口,做一个项目就火一个,但项目火可不意味着公司赚钱。陈一舟搞的天涯、人人网等项目都是火过一阵便陷入长年亏损状态。所幸陈一舟在炒股方面也是年年行大运,买什么都涨,炒什么都赚,也是神了。据天涯、人人网老员工爆料,他们每次入不敷出的时候都靠老板炒股扛过发薪日来的。
第三种:公司有需求。
不同规模的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创业公司既需要技术扎实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开拓市场的营销人才,等万事俱备,可能就差个程序员了。在经历过“疯长”时期,进入发展阶段的公司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就不是很强烈了,而对于能把公司带上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的人才青睐有加。至于成熟的百年企业又开始渴求创新型人才了。只要对公司发展有利,什么类型的人才都能得到重用,加薪晋升等激励手段层出不穷,就怕你刚好不属于公司渴求的人才类型。
第四种:员工有价值。
什么样的员工才叫有价值?能帮助公司盈利的员工就有价值。作为公司高层,能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出谋献策,在公司陷入危机时能力挽狂澜,那就是有价值的员工。作为营销人员,你能把公司的产品推向广阔的市场,那就是有价值的员工。作为技术人员,你是否能把公司的生产成本较低、产品质量提高,那就是有价值的员工。哪怕你只是个保安,只要你能恪尽职守,保护公司的财产不被偷盗,你也是一名有价值的员工。但是,这个有价值并不一定等于你的薪酬,因为你的薪酬决定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公司的盈利情况、同类人才在市场上的薪酬待遇、你和HR谈定薪资时的表现等等都直接影响了你的薪酬待遇。而只有公司领电脑清楚地认为失去你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或者说公司认为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成本才能弥补你的离职的时候,才会及时地给你加薪。
今天,你加薪了没?
深发银行为什么要更名为平安银行?
作为平安收购深发展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我来谈谈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一 深发展发展不顺,命运多舛
深圳发展银行前身是由深圳的21家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深圳联合信用银行,后面在国内加大改开力度的背景下,再更名为深发展的。同一时期的还有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以及后来的浦东发展银行。深发展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经济改革的第一批经济成果,得天时地利之势,成了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支上市的股票,因而股票代码为000001,这是它的历史地位。
尽管很多股民通过深发展淘得了第一桶金,但与媒体上的歌功颂德不同的是,上市后的深发展其实一路发展得并不顺利,业务特色不突出,公司治理结构存缺陷,内控失当,最突出的就是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业绩也忽上忽下,从而也拖累了股价。因而也就有了引进外资来提升资本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的意向。2004年,美国新桥资本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深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应当说,新桥进来后,还是给深发展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的,短短几年就推动深发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市场开拓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好景不长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新桥资本深受影响,急于从境外回撤资本自救,于是就有了转让深发展股份的契机。
二 平安集团恰逢其时、适逢其会
平安集团也是深圳改开的产物,旗下赖以起家的平安财险就是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但从90年代初期起,平安保险的当家人马明哲在考察了国外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之后,就坚定地要让平安走综合性金融集团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早期监管还比较松的情况下,平安就早早地拿下了证券、信托等牌照。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决策层为防止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禁止金融业混业经营,不给平安发放银行牌照,还要求平安分业经营。
平安为保住金融集团的架构(尤其是保住那块无比金贵的信托牌照),付出了很大代价(新产品不能发,新网点不能开,连续8年被点名要求完成分业改革)。对于最渴求的对客户粘性最大的银行牌照,则采取了曲线进军的方式:先是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和平安的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联合收购了中外合资仅有一处营业网点的福建亚洲银行(股东为中国银行旗下的福建信托咨询公司和香港中亚财务有限公司),随后就将其更名为平安银行(此时尚为汇丰和平安合资的中外合资银行),从而曲线获得了银行牌照,但受限于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政策,仍不能全面开展业务。
2005年前后,国内银行业正值大举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之机,平安集团看上了具有全国性牌照的广东发展银行(即广发银行),意欲通过平安银行和汇丰再度联手收购广发,以完成全国布局。但在竞争了一年之后,平安和另外一个竞争者法国法兴银行还是败给了美国花旗银行,花旗由此入主广发行。退而求其次,平安继而谋求中国邮政旗下的邮政储蓄银行,但最终也未成功。
全国性银行牌照拿不到,平安转而寻求地方银行牌照。同城的深圳市商业银行就进入了平安眼帘,2006年7月,平安以49亿拿下了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的股权,并在同年底得到了监管层的同意。在平安集团的安排下,先是通过深商行吸收合并了原来的平安银行,紧接着又通过重组,将深商行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同时,在国内“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平安也开始尝试出海投资,于2007年11月收购了欧洲老牌金融集团——拥有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比利时富通集团(看出来了吧,富通在业务上和平安有高度重合)。但因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富通集团陷入巨亏,平安损失了超过200亿的投资。原本以为捡了个便宜,没想到栽了一个大跟头,2008年集团的财报也受此影响,显示的利润仅仅只有8个多亿。这时候的深圳平安银行虽然拥有深圳市内的几十个支行网点,也开始通过信用卡业务等跨区域向集团内内外勤员工提供支付服务,但是仍然只是一个区域性银行,仍然不足以支撑平安集团的全国性战略。
但就在这时,新桥集团放出了转让深发展股份的风声,正困于全国性银行牌照业务的平安集团立马同新桥开始了接洽。2010年5月,平安集团以168亿受让了新桥资本持有的5.2亿股深发展股份,拥有深发展16.76%的股份。随后,平安和深发展又通过一系列定向增发和增持等资本手段最终完成了平安集团对深发展的绝对控股。2012年6月,原平安银行的资产在注入深发展之后被注销;2012年7月经原银监会批准,深发展变更为平安银行。也就是平安集团将原来的平安银行的资产装入了深发展,注销之后,再将深发展的名字改为了平安银行。因为平安集团采用的是统一品牌、统一VI形象的品宣策略,旗下所有子公司和子业务都使用平安品牌,包括收购的业务。所以深发展尽管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但还是不得不被更名以服从集团战略。后来和新加坡大华银行合资的平安大华基金也是基于这个策略。
从成功收购只有一家营业网点的福建亚洲银行到竞投广发行、邮储失利,再到成功并购拥有四十几家网点的深圳市商业银行组建深圳平安银行,到最终得以并购重组在全国大中城市拥有三百多家营业网点的深发展,十余年间,平安为了谋求全国性银行牌照,也是折腾得够呛,付出的代价并不低。但到今天来看,非常值得,现在银行业务贡献的利润已经接近集团一半,而且和保险、投资等业务的协同效应越来越突出,让同行艳羡不已。平安教父马明哲的前瞻性眼光确实高人一等!
题外话,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系列“发展”银行实际上发展得都不算好,除农业发展银行这个政策性银行外,深发展被平安收购;广发也是几度被易主,被花旗入主后,又再度被中国人寿做了大股东,现在股份行里的排名也是倒数三四位的样子,几番上市都夭折了;海南发展银行更是惨遭关闭,成为我国几十年以来第一家倒闭的银行,至今未清算完结;目前命运相对好一点的就是浦发了。
鼎泰药业上市了吗?
上市了。鼎泰药业(NQ839587)。
浙江鼎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和杭州三城腹地——浙江省桐乡市经济开发区,是目前中国外用药门类最齐全的专业制造基地,主要产品包括贴膏剂、橡胶膏剂、水凝膏剂、外用溶液剂、洗剂、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酊剂、搽剂、鼻喷剂、滴耳剂等。公司拥有了国家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以及GMP证书和世界卫生组织供应商证书,并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欧洲CE认证、ISO14001认证及ISO9001认证和欧美社会责任审计。
同时,鼎泰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透皮制剂研究开发中心,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新品,力求打造全国品种最多、门类最全的外用药和外用敷贴类卫生材料最大专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