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朝的荣王家族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吗

恒浩网

刘建,明朝的荣王家族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吗?

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是1486年1月22日),除夕前三天,大明京师皇宫中,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第十三子出生了,生母是宪宗的端妃潘氏。此时的宪宗朱见深已年近四十,而自从皇太子朱祐樘公开露面后,宠冠后宫的万贵妃也不再反对和限制宪宗亲近其他后宫嫔妃宫女,所以从成化十一年(1475年)开始,宪宗后宫中不断有嫔妃受孕,皇子也前前后后生了十多个,朱见深也不是成化初年那个感慨“老以至矣,无子!”的惆怅年轻皇帝,不再担忧后继无人,大统旁落了。

皇十三子出生后,宪宗虽然不像当年突然闻报皇三子在后宫暗中抚育、自己已有皇子在世那样欣喜若狂,立刻接到身边养育,并赐名、册立为皇太子(即日后的明孝宗朱佑樘,)但毕竟是皇家血脉、帝胤子嗣,所以宪宗也没有轻视,下旨內官有司妥善照顾潘妃母子,厚加赏赐,并依照太祖当年留下的《皇明祖训》内的行辈字派,为皇十三子赐名为“祐枢”。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三月,最后一次试图挑唆宪宗废黜皇太子朱佑樘的努力被朝中正直的辅臣及部分良心未泯的太监內官坚决抵制、再加上皇太后周氏的反对,以及天象恰到好处的示警(泰山地震),皇太子有惊无险得以保住了储位。因此万贵妃既怒且羞,又无可奈何,心气郁积之下转为心疾,病势逐渐加重,延宕近两年后,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病死,时年五十八岁(比宪宗大十七岁)。

刘建,明朝的荣王家族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吗

宪宗自两岁起就由还是宫女的万贞儿(日后的万贵妃)抚育成长,对她的依赖性特别强,继位后不顾皇太后及百官的反对强行立万贞儿为贵妃,为了维护万贵妃的地位甚至将刚刚册立为皇后不到一个月、和万贵妃发生冲突的吴皇后废黜,使得万贵妃在后宫中成为无人敢惹的第二人(皇太后第一人)。三十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万贵妃的侍候和陪伴,此次万贵妃病逝,宪宗也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失魂落魄,多次喃喃自语:“万侍长走了,吾也将去矣。”之后宪宗情绪萎靡、身体状况日渐恶化。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郁郁寡欢已经半年之久的宪宗终于捱不住身心两方面的煎熬,疾发而病倒,并迅速转危。九月初一,自知时日无多的宪宗命皇太子临文华殿,代替自己全权处理政务,九月初九,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在皇宫乾清宫病逝,年四十一岁,临终前留遗诏命皇太子即位。皇太子朱祐樘奉宪宗遗命,于九月十三在奉天殿举行登基大殿,即位为帝,以明年为弘治元年,朱祐樘即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即位前,因自己年长的诸弟:四弟朱祐杬、五弟朱祐棆、六弟朱祐槟、七弟朱祐楎、八弟朱祐枟均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年七月被父皇宪宗册立为亲王,得到了封藩的资格,不必额外加封,所以他将未受封的其他幼弟:九弟朱祐榰、十一弟朱祐梈、十二弟朱祐橓、十三弟朱祐枢、十四弟朱祐楷(宪宗第十子早夭、无名)都接到宫中,命宫人內官妥为抚养,以尽到作为长兄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幼弟中,最大的朱祐榰时年七岁、最小朱祐楷还不到一岁,都是幼而无知的小孩儿,孝宗因为自己的幼年生涯灰暗而艰难,所以登基后格外关照弟弟们,以使他们避免自己幼年时的经历过悲惨境遇,确实是仁心宽厚的好兄长。

弘治四年(1491年),孝宗诸幼弟们逐渐成长起来,到了可以封藩的年纪,于是孝宗在这一年的七月颁布谕旨,封藩诸幼弟:九弟朱祐榰封寿王、十一弟朱祐梈封汝王、十二弟朱祐橓封泾王、十三弟朱祐枢封荣王、十四弟朱祐楷封申王,并各自确立封国,修造王府。其中荣王朱祐枢的封国被安排在湖广常德府。

常德府是鱼米之乡,处于洞庭湖西岸,地方富庶安宁,物产丰饶,而且之前也没有皇子就藩过,不会和有些皇兄一样要使用前朝皇子们的旧王府,确实是个好封国,时年才六岁的朱祐枢开开心心地接受了皇兄的厚赐,同时在京师安静地等待,期盼着早日就藩,前往富庶的封国常德。

弘治十二年(1499年),荣王朱祐枢十四岁,到了出阁读书的时候,孝宗于是在翰林院、内阁中挑选若干儒臣,分配为荣藩官员,分别担任长史、审理、纪善等官,又提前赐予荣王典仪、工正、医官、仓大使等属官,还在常德府提前建造荣王府,为十三弟的就藩做好了准备。

弘治十四年(1501年),荣王朱祐枢十六岁,按照皇室规矩到了大婚的年纪,于是孝宗特批,命户部用钱粮:共计折银一万二千两,作为荣王大婚费用,自己再赐内帑:钱帛合计一万两,给荣王私人使用。当年二月,荣王朱祐枢和王妃刘氏举行了盛大婚礼,这标志着荣王已经成年,可以出外就藩了。

按照祖制,亲王大婚后,就可以出外就国,荣王朱祐枢的诸兄:兴王朱佑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雍王朱祐枟、寿王朱祐榰等,都是在弘治八年到弘治十四年间(1495年-1501年)先大婚然后出外就藩,汝王朱祐梈只比荣王朱祐枢大半岁,也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就藩,离开了京师。但是十六岁的荣王朱祐枢自弘治十四年(1501年)大婚后却一直留在京师,磨磨蹭蹭地没有启程前往常德府就藩,直到皇兄孝宗皇帝都已经驾崩、侄子武宗皇帝朱厚照都登基数年了,荣王朱祐枢才在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出京,就藩常德府。

其实这不是荣王贪恋京师的繁华和富贵,实在是一堆事情好巧不巧地挤到了一起,所以才使得少年亲王一再推迟就藩行程,这期间荣王还因为不能出京就藩,损失了一半以上的禄米和赐田,想必无奈且别动地呆在京师的他,内心也是郁闷烦躁不已吧。

按照祖制,亲王大婚后,三年内(其实要不了那么久,在礼部及内阁眼中,亲王早早就藩是正道,一般一年内就要出外就藩)择吉日辞别皇帝、太后之后离开京师赴藩地就国。荣王的就藩日期也早早算好: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可以离京赴藩国。为此荣藩官员们早在当年三月就先行前往常德府,提前布置安排,做好了迎接荣王殿下前来就国的一应事宜。

但是就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月,荣王启程出发、前往常德府就藩的准备事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时,荣王妃刘氏却发现怀孕了,这让十八岁的荣王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将有子嗣,忧的是京师到常德府千里迢迢,旅途遥远,行程也比较艰苦,如果王妃承受不住旅途劳顿,因此而危及胎儿就不好了。于是,荣王向皇兄孝宗上疏,汇报王妃有孕的喜讯后,再小心翼翼地提出:是不是暂缓就国,等王妃生产并修养调息正常后,再行出外就藩?

孝宗皇帝十分理解十三弟的求稳心思,于是同意了荣王的缓行要求,批准他可以在明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年初气候转暖后再行就藩。

荣王很是高兴,再次上疏皇兄孝宗,叩谢天恩。之后他带着王妃刘氏居住在京师赐宅中,安安稳稳调养,等待第一个子嗣的到来。弘治十六年(1503年)八月,荣王朱祐枢的嫡长子在京师出生,朱祐枢依照祖制为其取名为“厚勲”。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气候好转,荣王妃和刚刚出生半年的朱厚勲状况也不错,于是荣王便向皇兄孝宗奏请离京就藩。孝宗自然没有异议,当即同意所请,允许荣王择日离京,自己也要亲自去送别。

但是就在荣王即将离京时,太皇太后周氏突然得病,几天内就发展到病情严重、即将不治的情况。对于祖母突然病重、或将不治的危急情况,孝宗和荣王自然不能按照原计划安排就藩事宜,得放下其他一切事情,侍奉祖母病榻前。

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初一,太皇太后病重不治。在皇宫中驾崩,作为唯一留居京师的亲王,荣王朱祐枢自然不能缺席葬礼大典,而且还得以皇孙的身份参加哭灵、致哀、奠酒、送梓宫等等典仪,直到四月底,太皇太后葬礼全部结束,孝宗和荣王才有时间商议其他。最后,孝宗定下了明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荣王就藩的计划。

可是就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荣王即将出外就藩的前一个月,孝宗皇帝因为偶感风寒,却被太医院误诊用错了药,结果导致不治,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而这也导致荣王的离京计划又一次被打断。可想而知,荣王的内心一定是错愕乃至郁闷不已。

孝宗驾崩后,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正德帝,以明年为正德元年。武宗为父亲孝宗举行葬礼,作为至亲的荣王自然不能缺席,必须得全程参与。这样,荣王的就藩日期,又推到了明年(正德元年(1506年))六月。

荣王留在京师,没有就藩,那些提前几年到常德府做先期准备的荣藩官员可就被拖惨了,亲王不能前来,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启程,一切的准备工作也不能停,花费巨大。同时荣王的禄米和赐田因为人尚在京师,所以标准也是按照亲王留居京师的配额发放,几乎少了三分之二,这让人怎么办!因此荣藩官员不断上奏荣王,乞求殿下尽早安排就藩,以便将准备这么久的迎接工作早日完成,大家也好从繁琐的工作中抽身。

荣王本人因为嫡子诞生和两次国丧,迟迟不能就藩,心里也是郁闷的紧,于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六月,武宗当初设定的就藩日期到了后,立马写报告给侄子皇帝,要求出京就藩,以便“减损居京用度、合乎礼法祖制”。

但是武宗本人一贯贪玩好动,不想被繁琐的礼仪制度和冗长无趣的祭奠典仪所影响,这正好有个叔父在京,可以代替自己履行一些向太庙和大行皇帝(孝宗)的祭拜、致礼责任,于是下旨让荣王暂缓出京,代替自己行告庙、致祭的礼仪。

这一下,不光荣王本人,就连内阁和礼部官员都忍不住了,纷纷上疏劝谏,要求皇帝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要把责任推给早就该离京就藩的亲王。但是武宗我行我素,就是不批准叔父的离京报告,一再拖延,直到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荣王已经代替武宗连续三年出席了太庙及奉先殿等处的祭奠、致礼典仪,文臣们的抱怨和进言也越来越多,武宗这才意犹未尽地最终批准了荣王离京就藩的计划。这样,在嫡长子朱厚勲出生于京师,今年都快六岁了的情况下,二十三岁的荣王朱祐枢才得以踏上五年前就该启程的就藩路途,前往封国常德府。

正德三年(1508年)抵达常德府后,荣王在此居住了三十一年,期间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事迹,不过普普通通一亲藩而已。荣王朱祐枢相貌和太祖有些类似,脾气大概也差不多,史书记载他在常德府有些骄纵和跋扈,对地方官民百姓不是很体恤,不过这些作为是明代藩王们的基本表现,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一个藩王,只要他不生事、不收买人心、不心有觊觎,在皇帝的眼里,就算是个“贤王”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荣王朱祐枢的侄子武宗正德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亲兄弟,于是大明皇统要从宪宗的后裔中挑选,而当时有资格承袭皇统的宪宗诸孙、孝宗诸侄、武宗诸堂弟有:

宪宗第四子兴献朱祐杬王独子:兴世子朱厚熜(兴献王已去世,朱厚熜尚在服丧未承袭王爵)

宪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槟诸子: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烨、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

宪宗第六子衡王朱祐楎诸子:江华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烃、新乐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齐东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汉阳朱厚福(火字底)

宪宗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诸子:荣世子朱厚勲、福宁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贵溪王朱厚曾(火底)。

在内阁首辅杨廷和及其他辅臣们的挑选下,最终是兴世子朱厚熜因为“位次最近”,按“伦序当立”原则被确立为孝宗皇帝的嗣子、武宗皇帝的兄弟,承袭了大明皇统,这就是明世宗嘉靖帝。

嘉靖帝继位后,对于尚在世地诸叔们都一一封赏,作自己得以外藩入继大统、从和诸堂弟们一样身份的宗人,脱颖而出成为大明皇帝这意外之喜的共同分享。其中十三叔荣王朱祐枢在嘉靖三年(1524年)被赐予接收以湖广常德府下辖的酉港、天心、团坪河三处沅江沿岸的船只停泊处税款,作为荣王府租税的一部分,这也是嘉靖帝对叔父的关爱和慰藉之情。

嘉靖十一年(1532年),荣世子朱厚勲去世,当年那个因为即将出世而使得父亲晚了五年才得以就藩的小孩儿在三十年后走在了他父亲荣王朱祐枢的前头,次年,朱厚勲的长子朱载墐被册立为荣世孙。

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二十八,五十四岁的荣王朱祐枢在常德封国去世,朝廷闻讣后赐谥号“庄”,称“荣庄王”。荣世孙朱载墐承袭了荣藩爵位。

此后荣藩在朱祐枢的后裔中传了五代,先后六人继任荣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底,张献忠起义军从湖南西进,向四川进军,途中路过并攻克了常德府,荣庄王朱祐枢的六世孙朱慈炤(和崇祯帝第四子同名)在城破时的乱局中得以逃脱,带着母亲姚氏翻山越岭,向南一直逃到了武陵山脉腹地的辰州府辰谿县(今天的怀化辰溪),此后就没有记载了。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隆武帝登基后,寻找到了朱慈炤的叔父、肇庆王朱由桢,册立为荣王,延续荣藩传承。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十月,朱由桢去世,死因及死于何地不明,一百五十六年的大明荣藩,走到了尽头。

你认为三国人物里面谁的名字起得好?

三国的故事很精彩,让人熟记的人物也有很多,可要说谁的名字起的最好,我认为是蜀国系列。对,是系列,不是哪一个人。

要说蜀国,第一个当然是刘备。刘备,有备无患,留了一手,一听就是个胸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主。

他是怎么留一手的呢?关羽。羽是翅膀,也是锋芒。关羽,就是收起翅膀,隐藏锋芒。刘备集团前期颠沛流离就是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立,刘备势力弱小,只能收起翅膀低调做人的缘故。

那要是打开翅膀、露出锋芒会怎么样呢?张飞。从赤壁之战开始吗,刘备集团无需再隐藏锋芒,所以占荆州、取西川、夺汉中,一飞冲天。

从此,刘备进位汉中王、称帝,一时如日中天。然后怎么样呢?照云(赵云)。当时可谓是云霞满天,福泽百姓,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其结果怎么样呢?诸个亮(诸葛亮),每个都很亮,因为先主的光芒照亮了蜀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孔明,连孔里都明了,可谓360°无死角。

蜀国政治清明靠的是什么?法正,当然是法律的公正。

蜀国政治、经济、军事迅速发展,有多么快呢?马上就超过魏国(马超)。话说曹操倍感压力山大。

既然强大了,当然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呢?是臣子们对皇帝的忠诚(黄忠)。

蜀国最大的敌人是谁?当然是魏国!他们要做的就是不能让魏国再延续下去,所以他们必须干掉魏延。

虽然胸怀壮志,可惜命运多舛,诸葛亮病逝之后,蜀国实力大损,他们只够将将维持(姜维),已经无力征伐天下了。

到最后,他们终于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把刘氏天下拱手让给了司马家(刘禅,禅即让)。

最后,只要有信心,有毅力,能忍,有死马当作活马医(司马懿)的精神,终究会熬出头的。

看吧,他们的名字已经决定了蜀国势力的历史走向,这难道还不是三国时期取的最好的名字吗?

孽缘大结局王珊珊?

1. 孽缘大结局中,王珊珊最终没有和男主角在一起。2. 这是因为在剧情发展中,王珊珊和男主角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矛盾,导致他们无法走到一起。另外,剧中还出现了其他角色的介入和情感纠葛,使得王珊珊和男主角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3. 值得延伸的是,孽缘大结局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情感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感情问题时,需要更加理性和沟通,避免误会和矛盾的产生。

明孝宗朱祐樘身为皇帝只娶一妻?

相信在很多男性的心中认为在古代当皇帝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情,毕竟坐拥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美女如云,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后宫佳丽如云,很多嫔妃可能一生都见不到皇帝,因为后宫女子实在太多了,皇帝顾不过来,不过,历史上也有特例,明孝宗朱佑樘作为正牌皇帝,本该后宫佳丽三千的,然而却一生只娶一位妻子,那他弱水三千为何只饮一瓢呢?

朱佑樘明明有条件娶很多美女为妻子,然而她却痴情一人,那就是自己的张皇后,不仅因为自己的张皇后和他感情深厚,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童年阴影。

朱佑樘的老爸就是那位专宠万贵妃的明宪宗朱见深,当时万贵妃把朱见深迷得神魂颠倒,而且万贵妃心狠手辣,凡是怀了朱见深孩子的妃子都被万贵妃全部迫害了个遍,因此朱见深一直没孩子。

而朱佑樘又是如何出生的呢?他的出生可来之不易,朱佑樘的母亲是宫女纪氏,怀上孩子以后多方隐瞒,才偷偷摸摸生下了朱佑樘,一直躲藏过日子。

一直到朱佑樘长到6岁的时候,太监才告诉朱见深他原来有个儿子,这下把朱见深高兴坏了,因此册封了朱佑樘为太子,为了防止万贵妃的迫害,一直把他养到宫里,而朱佑樘的母亲纪氏太小胆了,为了躲避万贵妃的打击报复,竟然吞金子自尽了。

父亲朱见深专宠万贵妃,母亲自尽,这一切都让童年的朱佑樘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友好,他从小就认为女人多了就是纷争多,因此还是娶一个老婆比较省事。

再者朱佑樘有严重的童年阴影,认为如果再娶一个像万贵妃这种类型的妃子会有很多事端,说不定还会危害自己的皇嗣,哪怕娶再多妃子也没用,还是会被残害,于是这样,还不如一生娶一个,乐得清静。

因此,朱佑樘一直和自己唯一的妻子张皇后相亲相爱,举案齐眉,实现了真正的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伉俪情深。

明孝宗难道是真的为了避免后宫内斗才娶一个老婆的吗?

谢谢邀请。明孝宗朱佑樘是个苦命的孩子,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那种。其实他的母亲应该是非常爱这个孩子的,可惜母亲在他出生后便被人害死了,而他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同志,在他六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可见有多么不负责任。

01明宪宗朱见深独宠万贵妃,使得后宫哀鸿遍野。

明宪宗朱见深的人生其实也不顺利,早在他老爸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以后,他的太子之位一度被废掉。8年以后他老爸重新夺权,他才得以重新走上人生巅峰。

而这8年时光,可以说是改变了朱见深一生的时光。这8年里,有一个比他大17岁的女人,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这边是他未来最爱的老婆万贵妃。

万贵妃最初应该也不是什么坏角色,相反还有点儿讲义气。当年朱见深父子落难,谁都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可万贵妃却对朱见深不离不弃。

贵妃万氏柔明而专静,端懿而惠和,率礼称诗实,禀贞于茂族,进规退矩,遂冠德于后宫。动则闻环佩之音,居则视箴图之戒。宠愈加而愈慎,誉益显而益恭。副予关睢乐得之心,克谨鸡鸣儆戒之道。相成既久,辅助良多,是用度越彝章,进超位序。兹特以金册金宝加封尔为皇贵妃于戏,位亚坤仪,峻陟列妃之首。---《明史,万贵妃传》

她心疼这个孩子,就像心疼自己儿子一样。可是万万没想到,等到朱见深上台以后,果断将万贵妃纳入后宫,甚至还打算把万贵妃立为皇后。

可是朱见深的老妈死活都不肯,因为万贵妃跟太后是同一年出生的,这儿媳妇儿跟自己一样大,这哪里像话?所以这件事就搁置了,不过朱见深几乎没有哪一刻不是在跟万贵妃缠绵,甚至在跟皇后大婚的当天晚上,都选择偷偷跑到万贵妃的寝宫睡觉。

万贵妃得宠以后,为朱见深生了一个儿子。朱见深不顾众人反对,立刻将这个孩子立为太子,而万贵妃也晋封为贵妃。可惜这孩子没多久就夭折了,为此万贵妃伤心了好一阵子。

于是她开始疯狂打击报复后宫之中怀孕的女子,但凡有怀上的女子,都被她给搞流产了。以至于朱见深一直没有儿子。

02朱佑樘是宫女偷偷所生,一直被人在后宫收养。

那么朱佑樘是怎么来的呢?有一个姓纪的宫女,在一天晚上不小心被朱见深给临幸了,结果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怀上了朱佑樘。

可是万贵妃不答应啊,她就派人去查探这个纪宫女是不是真的怀上了,她忙说自己是因为肚子里长了个瘤,不是怀孕。

结果等到朱佑樘生下来以后,万贵妃才发现这件事。所以她立刻想办法弄死了纪宫女,至于朱佑樘,万贵妃也吩咐下人前去杀了。

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明史,本纪第十五》 好在人家可怜朱佑樘年幼,就偷偷找人养了起来。后来这件事被太后知道了,太后便将朱佑樘一直养在后宫。6年以后,等到朱见深感叹自己岁数这么大了,依旧没有儿子的时候。手下人立刻将朱佑樘的存在告诉了朱见深。 朱见深大喜过望,便将朱佑樘立为太子,从此以后万贵妃彻底歇菜了。朱见深于是再振雄风,陆续生了好多儿子。 朱佑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称帝的。年幼的朱佑樘生活非常艰苦,过去太后不知道他的时候,他甚至连吃饭都成了一个问题,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所以朱佑樘是从艰苦中长大的皇帝,也深知人性的善良,他是历史上少有一夫一妻制帝王,应该说是唯一一个。

03感慨后宫争斗的可怕,朱佑樘坚决实行一夫一妻制。

朱佑樘的母亲纪宫女,就是因为后宫争斗而被杀。所以朱佑樘对后宫的争斗十分惧怕,已经到了闻之色变的地步。

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后宫也出现这种状况,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饱受摧残。于是他登基以后,只娶了一位张皇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位妃子。

满清王朝把大明的皇帝整体黑了个遍,对这位明孝宗,他们却完全找不到任何理由去黑。唯一的理由可能就是子嗣太少。

因为朱佑樘只娶了一位皇后,所以他们所生的三个孩子当中,就有两个都先后夭折了,只剩下一个朱厚照。

朱厚照天生顽劣不堪,所以不管朱厚照是什么货色,朱佑樘都没得选,只能让他做皇帝。结果他这一脉的香火就算是断了。

朱厚照玩水把自己玩死了,又没有生过孩子,所以只能让堂弟朱厚熜继位。朱佑樘为大明朝操劳一生,没想到最后落得个无后的下场,确实挺惨的。

04总结:朱佑樘的确是惧怕了后宫的争斗,但是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从朱佑樘的一生来看,他的确是害怕了后宫的争斗,这才选择了一夫一妻制度。可是这件事真的那么正常吗?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因为惧怕后宫争斗而如此吗?

当然不会,所以还有一个解释,可能就是朱佑樘不好女色。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当中,压根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女人。

我们会发现,明朝的皇帝事业心都比较重,尤其是朱佑樘,几乎跟雍正皇帝一样勤劳,为后代子孙们打造了一个万象更新的大明王朝。

没有朱佑樘,可能大明朝能提前几十年报销,是他把大明朝从危难之中拉了出来,所以他是有很大功劳的皇帝。

可惜他不懂得养生,仅仅36岁就去世了。一生只娶了一位皇后,只有三个儿女,其中两个夭折,所以传世的后代只剩下明武宗朱厚照。

参考资料:

《明史,万贵妃传》

《明史,本纪十五》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