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381,全中国损失多少人口?
从明神宗后期开始,明朝的国势便开始走上下坡路。此时,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清)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明朝在关外的心腹大患。为了征剿后金,明神宗向民间大征“辽饷”,结果非但没能消灭努尔哈赤,反倒因为横征暴敛,导致大批农民破产,由此为大规模的民变埋下伏笔。
明光宗、熹宗在位时,情况非但没见好转,反而因为朝廷内部的党争激烈,而变得更加糟糕。而在崇祯帝即位的当年(1627年),以陕西白水县饥民首领王二起义为开端,明末农民大起义就此揭开帷幕,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涌现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数位强大的农民军首领,给明朝以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后金(清)对明朝的攻势更加猛烈,甚至多次入关扫荡、劫掠,给内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崇祯帝为了解决问题,只能在天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向民间大征“三饷”(辽饷、练饷、剿饷),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激化各种矛盾。再加上崇祯帝刚愎自用、多疑狂躁,导致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纷纷献城投降。
当年三月十九日,就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下两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便献城投降,使得京师就此陷落。当日,崇祯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崇祯帝在殉国前,为防止后妃和公主们受辱,便逼迫张皇后、袁贵妃自缢,并亲手砍杀幼女昭仁公主及数位妃嫔,砍伤长女长平公主,场景令人惨不忍睹(详情见《明史·卷一百一十四》)。
崇祯帝殉国后,李自成占据北京仅仅42天,便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援引而来的清兵赶走,并被迫在陕西、湖北一带流亡,最终在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战死在湖北九宫山。清军入关并占据北京后,正式开始长达十余年的统一战争,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时期。
当然,从法统上来讲,明朝并没有随着崇祯帝的殉国而灭亡,因为在他死后没多久,留在陪都南京的大臣们便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由此开始,明朝正式进入到与清朝并立的南明时期,并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为己任,情况非常类似于当年的东晋或南宋。
南明前后存在17年,共经历4位皇帝、1位监国。平心而论,除了弘光帝碌碌无为、绍武帝在位极短无所作为外,无论是隆武帝朱聿键还是永历帝朱由榔,都是有能力、有理想的皇帝,无不想完成驱清兴明的大业,然而由于本身是弱势皇帝,再加上内部党争激烈、将领多怀异心,导致局势日渐糜烂,终至于不可收拾。
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永历帝在清军主帅吴三桂的逼迫下,先是撤往中缅边界,再转入缅甸境内,成为外国的人质。两年后(1661年),缅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死大批南明官员并囚禁永历帝,随后又将其送给吴三桂(详见《西南纪事》、《缅甸史》等书)。
次年(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此,明朝正式覆亡。而在此之前,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均被清军杀害,而监国鲁王朱以海则逃奔郑成功,并于永历帝遇难的同年,病死在金门。
在亡国的过程中,明朝皇室的遭遇固然很悲惨,但跟黎民百姓比起来,却不值得大书特书。依照学者的统计,在崇祯三年(1630年)时,明朝的人口数达到峰值,大约为1.93亿,历经十余年的战乱(农民战争及对后金/清的战事)、饥荒、疾疫,到崇祯帝殉国的当年(1644年),实际人口数已经下降到大约1.52亿,锐减4000多万人!
满清入关后,战乱、瘟疫、灾荒发生的次数不仅比之前更加频发,而且规模更大,再加上清军在南北各地的屠城、张献忠屠川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口数量锐减程度更甚,以至于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当时中国的人口数大约为1.01亿(所有数据均见《中国人口史》),如此算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损失的人口数竟然将近1亿!
如果仅从崇祯帝殉国当年算起,那么在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5000余万,若扣除和平年代正增长的人口数,那么损失的人口数量将更加庞大。在这串枯燥冰冷的数字变化背后,代表着怎样惨烈的亡国现实,由此可以想象。
史料来源:《明史》、《南明史》、《西南纪事》、《缅甸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中国人口史》等
明孝陵四方城是几号门?
明孝陵是钟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入口共有七个门,从四方城这里下车,最近的就是5号门。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全部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30余年,1398年朱元璋被安葬于此,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非常精彩,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更是无法估量,而能静静地躺在地宫600年不被打扰,也是难能可贵。
古代澳门设计者是谁?
汪藏海,明朝地理学家、勘舆家。设计建造了明宫、曲靖城等明代城市建筑,传说到过澳门。是明初有名的地理家,深得朱元璋信任,参与了明祖陵的修建。
有过千年古文明辉煌历史的麒麟城,曾经在漫漫长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远的不说,就明清时期,我们从志书看到有明确记载的祠就有武候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弟祠、节孝祠、昭忠祠等10余座。庙宇有关帝庙、文庙、城隍庙、旗庙、东狱庙、火神庙、财神庙、玄坛庙等20余座。寺有观音寺、天王寺、报恩寺、圆通寺、正法寺、玉泉寺等20余座,宫有文昌宫、关圣宫、川主宫等10余座,阁有斗阁、奎阁、文昌阁等十余座,还有更多的庵、殿。这其中规模最大,建筑宏伟,最负盛名的当数明洪武十七年建的位于今天市彩印厂内的文庙。这座文庙又叫孔庙、夫子庙,意思一样,都是为大儒孔夫子建的。据清咸丰《南宁县志》记载,当时的文庙“坐北面南,天马峙其左右。堂居宽大,气象万千,直圣人居也。”中国的圣人中,孔子算是最富于求实精神的人,他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执着得过份,尽管他一生奔走费尽唇舌去推行的政治主张,最后可以说毫无建树,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在他后来无可奈何退而著书讲学之后,他的那些不合时宜的主张,迂阔难行的学说,竟在他的身后一下子热起来,终于使他成了仪范百王,师表万世的至圣先师。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个不语怪力乱神的务实家,竟被他的后学们塑成最大的怪神之一,被热热闹闹的供奉了两千多年。在旧时的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有人口聚居的地方就没有不供这位先圣大师的庙宇。曲靖的这座孔庙从落成之后,几乎每一任地方长官都作修葺扩建,使得这座孔庙越来越壮观雅致气派,到了康熙年间,仅仅是天子台下面东西两侧的庑殿就达28间。里面书籍,祭器、乐器、冠服应有尽有,庭院内还植有桂、柏以及各种名花异草,那真是适合圣人居住的地方。然而时过境迁,这些古迹大都随风而逝。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座旧城的惟一古迹只有一段明代所筑的古城墙。它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如今还静静地活在康桥旁边国风剧院的一侧。
公元1381年,三十万明朝大军在麒麟城白石江畔击败了梁王的十万精兵,打通了云南通道,使其全境归服于明王朝之后的第二年三月,曲靖正式改路设府。朱元璋这时诏谕明军统帅傅友德:“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兵守之,控制要害。”这是《明太祖史录》里记载的史实,这样进入云南的汉族军士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留了下来。1368年,朱元璋又下诏谕说:“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于是,有了把军戌与屯田相结合起来的卫所屯田制度,使军士及其家属长期定居下来。实行“七分耕种,三分操备”。曲靖成了军事屯垦的主要地区之一。这时候,朱元璋为了巩固曲靖这道入滇重要门户,遂批准在此兴建府城。
古人建城,在选址上一般所遵循的原则是“非于广川之上,必于大山之下,高勿近旱而水足,低勿近而沟防省”,这话来自于管子,他老人家这番教导曾经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城建。曲靖府城的建设应该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的结果,这座府城在坝子边缘,北临麒麟山、南倚寥廓山,东临南盘江,又有潇湘江、白石江环绕,倚山面水,居高临下,不能不说是个好地方。有意思的是,这座古城的建筑六百年后还引出了一段与澳门的佳话。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台“庆祝澳门回归倒计时100天‘世纪龙腾’晚会”,在晚会上,邀请了来自澳门、珠海、北京和云南曲靖的四位嘉宾,现场进行“澳门古今谈”。分离四百年的同胞兄弟就将在这个世纪末回到祖国怀抱,没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事了。让人没想到的是,来自云南曲靖的赵宏逵先生谈的是曲靖与澳门两座城市早在六百年的一段渊缘。按赵先生所谈,澳门和曲靖古城出自同一位设计者,并同时先后两年建造的一模一样的姊妹城。那位设计者就是曾设计建造了明宫,很受朱元璋赏识的著名勘舆家,或者通俗一点说是风水学家的汪藏海。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请勘舆家来主持,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在旧中国,上到皇宫城池的建造,下到一般贫民百姓砌个灶台猪厩都离不了风水先生。当然汪藏海不仅只是风水先生,他还懂建筑科学。曲靖与澳门两城市的设计据说都是仿照古城西安的形式建造的。仿造自然仅限于形式。从城池规模上,曲靖只有不足一平方里。清咸丰二年《南宁县志》上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府城从1387年开始筑砖城,城周长六里三分,高有三丈,厚如之,雉碟高一丈,垛口有一千六百三十个,设了四门。东门为乐耕门,南门为莱薰门,西门叫胜峰门,北门为迎恩门。每道城门下部用的是五面石,中部和上部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同时在4座城门上建了木结构的城门楼,双重楼飞檐式。东为“太阳阁”,阁上悬“平瀚滇云”匾,南名“纯阳阁”,悬“文明丽政”匾,西名“太阴阁”,悬“胜峰起秀”匾,北名“都天阁”,悬“恩迓神枢”匾。而城墙用砖、夯土筑成,外沿用五面石镶嵌。全城依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道路网为丁字型,沿四城门分建有东西南北四街,城中分有鼓楼街,学院街、总塘街、酒行街,在主街两则设小街巷。街心地面为砂石板条石,两则铺有河卵石路面,路宽6米,巷道宽4米。主要街道两旁的民居多为一楼一底的吊角楼。城内还设有都督府署(今曲靖一中),曲靖府署(今曲靖卫校)县署(今曲靖市农牧局),中军都司(今印刷厂)曲靖府同知署(今曲靖市公安局),另有三座书院,曲阳书院在今城关小学,靖阳书院在今珠江源广场以西,兴古书院在今曲靖市粮食局车队,城内宗教场所更是不胜枚举,所谓“三寺八庙九阁”,事实上还不只这些数,城内的寺庙道观楼阁计有四十余座。这座府城前后花了三十多年,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0年)才大功告成。这座府城建造完工之后曾兴盛一时,毕竟它是滇东地区最大的府城,经济文化中心。然而,旧时战祸横生,这座府城也多次惨遭厄运。
想来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时空界限,一座旧城暗淡下去,更多的新城会耸立起来。这也是历史之道,人类文明之道。
根据以上材料:
按赵先生所谈,澳门和曲靖古城出自同一位设计者,并同时先后两年建造的一模一样的姊妹城。那位设计者就是曾设计建造了明宫,很受朱元璋赏识的著名勘舆家,或者通俗一点说是风水学家的汪藏海
口罩还要继续戴着吗?
今天已经是4月25日了,再过几天就要五一假期了。今天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都被迫做出了改变。以前的时候虽然有一部分人有戴口罩出行的习惯,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全民戴口罩。那么五一假期即将到来的情况下,国内疫情也已经基本的稳定,口罩是否还要继续戴呢?可不可以放松警惕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从大的角度来讲,国内疫情防控的局面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扭转。这从最近一段时间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已经得到了证实。目前我国国内的新增确诊病例已经处于零星报告状态,主要的新增病例都是从境外输入的,而且整体的数量处于可控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在大力地恢复国内的经济社会秩序,让工厂复工复产让农民正常外出打工,让老百姓的生活秩序缓慢恢复正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百姓来讲,确实不需要像2月份那样提心吊胆,该正常工作就正常工作,人们的基本生活应该得到保障。而这一点大家也可以放心,不管是出行还是上班,现在各地基本都已恢复正常了。
其次,五一假期将至,能不出去尽量别去。今年五一假期跟往年不一样,又延长了两天,一共要放5天假,这对于很多本来就在家里憋闷了,很长时间的人们来讲可能是一个充分休息的时间,有不少人也趁着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打算外出旅游散心。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在春节或者2月份期间被封闭管理,在某些地方没有能够回到农村老家。他们也希望趁着五一长假的时候回农村老家去看一看,走一走。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员聚集,其实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放松了,警惕是最危险的时候。特别是有些人本来准备在过年期间举办婚宴或者其他的重大庆祝活动,后来因为疫情没有办法如期履行,而很多人选择推迟到五一长假。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更加注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五一长假能够不出去的话,就尽量不要出去,如果要出去的话,也要尽量避免大量的人员聚集,尽量到相对宽阔空旷的地方去。
最后,口罩千万不能摘,只要出门就应该戴上口罩,做好个人防护。虽然说戴上口罩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但是做好个人防护,却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很多人可能觉得长期戴着口罩不舒服,但在特殊时期应该特殊对待,不能因小失大。尤其是那些准备在五一长假外出旅游或者是参加聚集性活动的朋友,一定不要忽视,一定不要粗心大意,不要以为现在国内的疫情防控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就是安全的,就是没有风险的。只有在自己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安全保障。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五一长假到了,口罩仍然不能摘,只要出门一定要戴口罩,而且不仅仅是戴口罩,还要做好其他的防护措施,要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清洁。这样对自己对大家都是有利的,大家说对不对呢?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意见或者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说说您的观点,感谢您的阅读。
清缅战争给大清朝带来了什么?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清缅战争,又称缅甸战役,属于乾隆晚年的所谓十全武功之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军大举进攻云南,战争正式爆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缅甸主动求和,双方签订《老官屯和约》,历时四年的战争结束。范文澜等人编著的《中国通史》里,出于那个年代反封建的政治需要,把这场战争当做是乾隆好大喜功的对外征服,基本上持否定的评价。因此,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刻意忽略。但是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缅甸战役实际上应该是清朝的反击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帝国的朝贡宗藩体系。而当时缅甸雍笈牙王朝主动挑衅,是对天朝朝贡宗藩体系的破坏,对清王朝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影响。
一、缅甸雍笈牙王朝的崛起与扩张缅甸的民族特别多,有一百多个,其中缅族占主导地位,但人数也不到七成。缅甸东北部散布着很多其他民族,历史上长期受到缅族的压迫。乾隆五年(1740年),缅甸东北部的桂家部落土司宫里雁不堪忍受东吁王朝的横征暴敛,联合孟族发动起义,起义很快席卷全国。乾隆十七年(1752年),起义军北上围攻东吁王朝的都城阿瓦,俘获了缅王,东吁王朝灭亡。孟族由于受压迫最深,对缅族展开了报复,到处烧杀劫掠,又引起了广大缅族的不满,纷纷组织起来反抗孟族。在这种形势下,缅族领袖雍笈牙打出了复国兴族的旗号,获得了缅族的广泛支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雍笈牙大军攻破孟族都城白古,再次征服孟族,重新统一了缅甸,建立起了雍笈牙王朝。缅甸历史上称之为贡榜王朝,西方称其为阿朗帕耶王朝。雍笈牙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缓和以前的矛盾。改革之后,缅甸国力大增,走上扩张之路。先灭了西边的曼尼坡,然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对暹罗和老挝发起了攻击,同时对割据缅甸东北部的桂家等部落发起了攻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桂家部落战败逃入云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缅王孟驳在位期间,缅军攻破暹罗国都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灭亡。而老挝早已分裂,地方势力臣服于缅甸。缅甸成为东南亚的霸主。东南亚其他小国原本跟清王朝有朝贡关系,纷纷向清王朝寻求保护,清缅冲突在所难免。而桂家部落问题更是直接引起了双方的冲突。
二、清王朝对缅甸的态度1750年左右的东南亚人口稀少,主要是因为农业时代,东南亚适合耕种的平原不多。经过孟族起义的战乱,缅甸的人口大为减少。雍笈牙王朝的对外扩张,主要是掠夺人口及物资。比如曼尼坡被灭后,缅军中专门组成了一个曼尼坡军团。而缅军攻破暹罗阿瑜陀耶城后,将城中剩余的三万人也全部掠走。与这些小国相比,跟缅甸接壤的云南可就富裕得多了。因此,缅甸就把目光放到了云南。
在历史上,由于东南亚的落后和人烟稀少,中央王朝的态度基本上就是采取羁縻控制的方式,在明朝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朝设立了六个宣慰使司,来控制云南周边的那些土司。宣慰使司当然也是由当地土司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众建分治”策略。中原王朝历来的防备重心都在北方,对于南方的这些小国,往往采用招抚的方式,只要他们不主动挑衅,一般不会过问。明朝时也往往只派官员去当仲裁人,轻易不用兵。不过东吁王朝统一缅甸后,逐步蚕食了这六个宣慰使司,并且一度攻入云南,爆发了明缅战争。
清朝前期,对明朝的政策有所调整,雍正时期,曾经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原本的羁縻政策改为直接管理。不过改土归流是有界限的,对于中缅边界,那些中方一边早已归附的土司实施改土归流,派兵驻守边关,而界限以外的就不管了。不过在对东南亚小国的政策上,清朝延续了过去朝代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即希望他们主动来朝贡。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东亚特有的朝贡宗藩体系。跟现代国家的概念不同,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家天下的国际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是家长,周边的国家都是藩属。不过藩属也是分远近的,比如朝鲜、安南、琉球属于亲儿子,而日本、暹罗关系就要远一些了,姑且算是表亲一类的吧。另外一类,就像缅甸这种,就属于远方亲戚了,是死是活其实不太过问了。
这种朝贡体系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家长,这种观念影响非常深,总有一些人想体验一下当家长的感觉。争夺中原没指望的时候,就在自己家周边搞一搞。比如说雍笈牙王朝就有这种想法,把周围小国都打服,也自称天朝。
缅甸发生的一切清王朝并非不知道,只是延续以往的策略,无论谁当国王,只要来朝贡,然后中原王朝给个册封就完事。东吁王朝还在的时候,曾经朝贡过一次。现在东吁王朝亡了,清王朝就等着雍笈牙王朝过来朝贡就行了。但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缅甸的入侵。
三、战争过程前面说过,缅甸北部的桂家部落战败逃到云南边界,结果跟当地土司发生冲突,宫里雁被斩首。云南地方官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桂家部落遣返缅甸。缅王因此产生了错觉,认为清王朝软弱可欺,以为这时候的清王朝就跟明末一样。于是,缅军不断入境骚扰,劫掠人口和物资。
起初,缅军都是小股部队的袭扰,清朝地方官以为只是地方部落的土匪,于是上报朝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刘藻被任命为云贵总督。乾隆下令刘藻前去剿匪。刘藻是一个书生,完全不懂军事,乾隆让他剿匪,就说明乾隆一直被地方官误导,并不知道对手是缅甸新王朝,还以为是某个边境部落。乾隆三十年(1765年),一支600人的绿营兵在云南境内遭遇缅军,绿营兵一触即溃。当时这支绿营兵战斗力很差,如果真的是剿匪还行,但是面对装备了西洋火器的缅军,一触即溃,而且几乎没有伤亡,后来都回到了军营。但刘藻谎报军情,说将领战死,只活了一百人。他的奏报被乾隆发现可疑之处,加上后来清军接连遭到攻击。于是乾隆将刘藻调任湖北巡抚,后来又将他革职查办,刘藻自己觉得受辱,自杀了。
接替刘藻的是杨应琚,杨应琚本来是陕甘总督,他到任后立即整顿绿营,并采取一些移风易俗的办法,来区分匪和民。他查清了“匪穴”,经过反击之后,缅军被驱逐出了云南,基本上稳定了局势,边境内外的土司也纷纷归附。杨应琚后来发现所谓的匪居然是缅甸军队,这事性质就不同了。只不过这时候缅军主力去攻打暹罗了,在北方劫掠的不是主力。杨应琚决定将附近的两个大部落收过来,削弱缅甸的实力,而这两个大部落其实早已归附雍笈牙王朝。缅王得知清军进驻,立即派兵攻打,清军战败,战争就这样扩大了。历史的争议也就在这里,有人认为这是妄图征服别国,认为是乾隆好大喜功的表现。但如果我们立足于朝贡体系来说,杨应琚的做法其实无可厚非,当时人观念就是那样,我们不能以现代人观念去强求古人。从他的做法来说,这算是一种积极防御政策,仅仅把匪驱逐出国门是不够的,因为对方喘息过来还会打。
杨应琚没有把兵败的事情上报,当时缅军虽然击败清军,但是依然求和,因为缅军主力在暹罗,无力继续作战,于是主动求和。杨应琚于是把求和当做胜仗上报,说杀敌数万、缅王乞降之类。但乾隆发觉不对,因为如果是缅王乞降,应当有国书上表。于是乾隆派了一个调查团去核实情况,结果发现杨应琚谎报军情。杨应琚被捉拿,后来被赐死。暹罗被围攻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乾隆此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缅甸绝不是什么匪,而是要挑战朝贡体系,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忍的。乾隆任命明瑞为大将,调集精锐攻入缅甸。从这时起,应该算正式的征缅,此前不过是剿匪而已。
明瑞率25000大军直插缅甸都城阿瓦,一路势如破竹,但遭遇了粮食危机。经过连年战争,在缅甸境内征集不到粮食,而负责后勤供应的却迟迟未能支援。导致明瑞被迫撤军,在撤军途中与缅军主力遭遇,明瑞受重伤自尽,远征失败。明瑞的死让乾隆异常震惊,再次调集兵马粮草。这次由傅恒为主将,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直逼阿瓦。但是跟上次一样,这次军队主力大多是北方人,对缅甸的水土不服,将领们包括傅恒在内都病了,士兵减员严重。清军不得不停下来,和缅军在老官屯对峙,形势对清军很不利。此时缅甸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连年战争,农民负担沉重,纷纷揭竿而起,而暹罗也开始了反击。缅甸主帅主动求和,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老官屯和约》,缅甸承诺按照古礼纳贡,永不犯边境,放还俘虏,获取的条件是开通边境贸易。于是清军撤退,历时四年的战争结束。
四、战争影响这场战争中,缅军所用的西洋武器比清军先进,清军损失数万,耗费了一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不过对这个时期的清朝来说,银子不是问题。清朝在战术层面没有获得胜利,但是在战略上获得了胜利,对清王朝的影响很大。
首先,战争的结果当然是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宁与和平,打击了缅甸的野心。
其次,维护了东亚的朝贡体系,通过打击缅甸,震慑了周边小国,将缅甸重新拉回了朝贡体系,再次塑造了中央王朝的权威。清军的进攻,在战略上配合了暹罗的反击,造成了暹罗的崛起,从此东南亚出现缅甸和暹罗二强的局面,不再是缅甸一家独大。
第三,此后清军加强了在云南的防务,缅甸落入英国之手后,这些防御措施对英国入侵云南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四,清军的损失,导致短期内战斗力下降。随后爆发的大小金川叛乱中,清军平叛很不顺利,应该跟征缅的战斗损失有关。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虽然签订了和约,但是缅王孟驳对这份合约非常不满,因此一直没有派人朝贡。因为这个原因,清王朝也没有同意开通边境贸易。一直到20年之后,孟驳死了,缅甸又发生了政变。新国王派出了上百人的使团朝贡,这种朝贡关系才恢复正常,贸易也得以恢复。
总得来说,这场战争只是清王朝维护中央帝国朝贡体系的一次努力,对试图破坏这种体系的缅甸实施的一次惩罚,从历史发展来说,并没有新的东西。由于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清王朝没有意识到缅甸军队使用的西洋火器的先进性,没能总结战场教训,仍然停留在天国上朝的自我陶醉中。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