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股票,小米采用同股不同权

恒浩网

蒙牛乳业股票,小米采用同股不同权?

据披露,在股权结构上,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持股比例为31.4%,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则雷军的持股比例为28%。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什么是同股不同权?通常公司的股权结构一般是为为一元制,也即所有股票都是一样的同股同权、一股拥有一票投票权。但在其他一些市场则拥有二元制(又称双重股权结构或者AB股结构)股权结构中,管理层可以通过部分资本控制住整个公司。所以说在管理者手中的股票和在普通投资者手里的股票具有不同的投票权力,高投票权的股票,主要由管理层持有,低投票权由一般股东持有,一般来说高投票权的股票每股有享有的投票权要高于低投票权的股票。与此同时,高投票权的股票与低投票权的股票相比一般流通性较差,而且一旦流通出售,其高投票权属性就会转变成低投票属性。

一个公司的发展团队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资金的支持。所以这也就使得新兴公司在融资活动中,不仅需要通过大量稀释股本以获取资金,而企业也需要和要求能够保持新兴公司创业团队的控股地位,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就是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蒙牛乳业股票,小米采用同股不同权

阿里巴巴本来打算在香港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但是由于港交所对于同股不同权的商定迟迟还没推出,导致阿里巴巴远赴美国上市,使得港交所错失良机。在4月30日,香港上市规则改革的落实同股不同权的政策后,小米可能作为第一家世界级别的大型公司在港交所试用同股不同权政策,使得小米公司在市场上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同股不同权这种有什么好处?

首先,通过同股不同权的政策后可以使得公司管理层使用较低的资本就可以对整个公司进行管理,大大加大了公司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了由于恶意收购股票导致董事会换血而对公司整体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其次,新兴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非常依赖于资本,需要大量的资本,所以往往经过了多轮融资,会对稀释创始人的股权占比,所以通过同股不同权的话可以保持公司创始人对于公司的控制权。

最后,在目前的绝对控股模式下,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方便雷军管理公司。目前状况下使得雷军更换公司管理层轻而易举,有助于管理层的管理。

有市场传闻称,小米已经做好赴港上市的准备,有望在本周递交上市申请,预计很可能会在五一假期后向香港交易所递表,最快可于6月底至7月初挂牌,有望成为同股不同权新股的第一股。

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补充,喜欢的麻烦点赞关注。

上交所再发新规支持红筹股回归?

上交所发布了《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这个通知对于股票市场肯定会造成很大影响,红筹企业的回归直接利好券商板块,利好蓝筹板块,但对各大题材板块就是利空的。

什么是红筹企业

红筹企业其实就是指中资企业直接控股的,而且是参股在30%以上的企业。

而红筹股一般都是指那些在香港上市,或者海外上市的大型企业的股票。

比如说类似阿里、腾讯、百度等等这些大型而优质的企业。

所以说红筹股的回归可以认定为两点,其一体积比较大的股票;其二优质的中资企业股票。

红筹企业回归A股对市场有何影响?

红筹企业通过科创板发行上市的方式回归A股,随着这些红筹股的回归,必然会对于当前的A股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大影响:

第一点:来A股市场募资圈钱,要知道这些红筹股体积都是比较大的,一旦成功发行募资,动不动就是募资几十亿,几百亿的资金,每发行一只股票,就会从A股市场抽离一定的血液,这是对于A股市场带来的最大影响。

第二点:造成A股市场波动,由于鼓励这些红筹企业是通过科创板,而科创板的涨跌幅放宽了,尤其是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限涨跌幅。这些红筹盘子不小,真正涨跌起来对A股整个市场都会带来波动的影响。

第三点:红筹股的回归A股,随着未来更多的红筹企业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可以促使科创板市场做优做强,让科创板制度更快的成熟,更好地健康发展。

总之红筹股的回归,对于A股市场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抽资金,以及对科创板带来很大影响。

红筹股回归利好哪些板块?

红筹股的回归A股,对于当前A股板块有利有弊,最大利好的板块有两个

其一:证券板块

红筹股回归A股市场,必然是要通过IPO的方式回归A股,而这些企业想要通过IPO必然要通过证券公司的保荐,保荐业务对证券公司是一块肥肉。

其次就是对于证券公司的收入还有佣金,每上市一家新股,都会给证券公司带来一笔佣金收入,所以证券板块是最大受益者。

其二:科创板

科创板是去年才设立的,很多制度方面还不够成熟,科创板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把这些企业股票召回来,可以带动A股相关科创板股票。

当然对科创板最大利好可以促使科创板做优做强,更好地帮助科创板成熟,帮助科创板更好地发现。

总结分析

综合以上关于红筹股回归A股的分析,对于A股市场会主要带来三大影响,以及利好两大板块,其中最大利空是对于题材股,以及一些垃圾股是最大的伤害。

没买到过退市的股票?

我没买到过,但我身边的朋友中过枪。

记得那还是2015年牛市期间,朋友10块左右的成本买进了当时很火的石墨烯概念股:烯碳新材。一度也曾经盈利,但她没有卖出。直到后来“股市风波”发生,直接套牢了就一直持有。到了2017年,该股问题爆发,被勒令退市。此时股价已经跌去了九成多。

朋友找到我并把账户交给我,说你帮我把这点股票卖了吧,我连打开账户的勇气都没有了。我没有同意,说止损要趁早,现在市值只剩下当初的一个零头,再止损已经没有意义了。你又不缺这点钱来用,不如留下,等待三五年,搏一搏重新上市的机会。不过你必须有心理准备,它复活的几率连三成也恐怕没有。朋友考虑再三,没有卖出,这点股票至今还躺在账户里。至于重新上市,网上虽然有不少传言,但真的动静可一点也没发现。

以后也只能被动等待了,那点钱全靠渺茫的运气。或许也只能那么慢慢地忘了它。

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以后市场的退市必将常态化,个股退市后重新上市的几率会更加微小。所以我们对待问题股、垃圾股、僵尸股的态度要加倍警惕,最好远离这类股票。如果一定要追概念热点,不幸踩中的几率很大,那必须严格执行短线纪律:

1.快进快出,不可过分恋战;

2.苗头不对,及时止损。防止小亏变巨亏;

3.不要抱侥幸心理,退市企业再复活的几率可以忽略不计。

投资路上,谁能不踩几个坑?重要的是吸取教训、知错改错。A股的生态将会发生巨变,我们也不能抱着老经验不放,老做那种“有朝一日,乌鸡变凤凰”的不切实际的美梦。执迷于追逐小概率事件,多半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大白话说财经,我是断断断水刀。欢迎留言交流切磋。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提示即删。

董事长潘刚以5折价拿到价值18亿元的股份?

明明拿了18亿,花了一半的价钱,账面浮盈9个亿,却说自己只能赚5%,这样的算法让人不得不服。按照这种算法,9亿纯利润当中,45%要交个税,50%要拿去还利息,最终只能赚1800万元。6年时间(锁定6年),平均到每年收益率还不到1%。那还拿这些股票激励的意义在哪里呢,谁会冒这么大风险去追求6年后这么低的收益率?

伊利的算法似乎很有道理,又总觉的哪里不对。半价就是半价,即便锁定6年时间,换做是你,你肯定毫不犹豫选择“买买买”。那究竟不对在哪里?

一是,将潘刚买股票说成借钱买,这是夸大了成本。诚然,商人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敢于去借钱,撬动自己的杠杆,获取更高的收益率。6年总利息50%,算下来8.2%的利息,还是偏高了一些。潘刚不是普通人,他手里还有价值2.36亿股伊利股票,这些股票完全可以用作质押物去贷款的,利息其实不会那么高。如果他能将利率做到6%,那6年利息总额也不过36%,那么就多出了14%的收益率。

如果潘刚不借钱呢?他其实也是有这个实力的。最晚不晚于2015年,潘刚就有2.36亿股伊利股票了,2015~2018这4年,他能拿到的伊利分红金额就有6亿现金(已经扣税),即便他花掉1亿,那也还有5亿元现金在手里,这些现金还可以创造回报,拿来买伊利的股票,也就不用贷那么多款了。

如果他贷款4亿元,利息6%,6年下来总利息成本为1.44亿元,而不是自己所说的需要4.5亿元利息。

二是,将个税夸得过大。诚然,月收入在8万元以上,8万元以上的部分就需要缴纳45%的个税。潘刚这笔买卖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按理是该按45%的税率交。但这是“按理”,但实际情况却是,合理避税的方法太多了。比如未来,潘刚将所持股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另外一家公司,那么他的纳税额就会大幅减少,而企业的所得税只有25%,企业再市场价卖出去的纳税也会低很多。

三是,忽略了股权比例提高的潜在好处。表面看,股权激励是送钱,但对潘刚等人来说,自己股权比例提高了,对伊利这家股权分散的企业的掌控力就会进一步增强。就是通过这种一步步增持,潘刚等人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管理层收购,让自己成为伊利真正的老板。所以,即便短期的效益看起来一般,但长远来看的好处是很大的。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这次疫苗事件后长生生物会倒闭吗?

这样的企业不倒闭还有在社会存在的价值?就凭生产劣药就够关停一百次了!

最近假疫苗事件出来之后,我看到新闻首先是震惊,其次是愤怒,这样的企业竟然全然不顾生命的价值,胡乱生产假药的行为,无异于谋财害命。

面对着“假疫苗”的事件,一向快人快语的京东创始人发声了,在微博上声明要严惩罪魁祸首,声明:至少该判无期不得假释。

同样作为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也发出声明:对于疫苗事件,相关部门要一查到底。

由此可见,从官方到民间的呼声都比较高,其实对于关系到百姓大众身心健康的问题,是没有小事的,必须得到重视。

对此事件,我们在回顾一下其经过,仔细回顾最新疫苗事件的发酵过程,它最初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药监部门去年11月查出长生生物的一批疫苗效价指标不合标准,于今年7月18日做出处理决定。二是同为长生生物的另一批狂犬病疫苗被企业老员工举报,最后有一篇《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刷爆朋友圈,监管部门7月15日通报社会,指出该批疫苗存在生产记录造假等违法问题,要求该企业停止生产。

其实,去年的时候药监局已经发现,长生生物不合格疫苗,并在2018年作出了行政处罚,在去年11月的抽检中就发现了,当时这一批次的疫苗已全部销往山东,共计252600支,打入了25万多名儿童的身体,后来经过紧急处理才得到现库存186支,其销售价格是3.40元/ 支,该批药品的违法所得共858840.00元,货值金额共861349.20元。

为此,吉林对长春长生处罚是:

1、没收库存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186支。

2、没收违法所得858840.00元。

3、处违法生产药品货值金额三倍罚款2584047.60元。罚没款总计3442887.60元。

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发现,罚款金额并不大,这样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这样才让这些社会蛀虫有了生存的空间,事件过去了,企业依然在运行,请问打在人身上的假疫苗怎么办呢?

通过上面的事件回顾,我们知道仅仅破产还不足以让这家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