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退市,为什么中国移动能当那么久的老大

恒浩网

小灵通退市,为什么中国移动能当那么久的老大?

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历史说起了。

一、 分家史。90年代初,是电信业的春天,随着技术的进步,一块巨大的蓝海市场被发掘,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涌现的竞争者。这里就只围绕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说。94年成立了联通,直到98年市场份额也不是很理想。到1999年,中国电信被拆分,其中应运而生的便是中国移动。拆分后,移动经营移动通讯业务,电信运营固网和增值业务。2001年电信业又迎来重组,电信再次以南北为界进行拆分,但仍旧没有拥有移动牌照。直到2008年,联通拆分将CDMA出售给中国电信,至此三家运营商都拥有了移动牌照。如今联通进行混改,四大互联网公司入驻联通。真是应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话,古人诚不欺我也!

小灵通退市,为什么中国移动能当那么久的老大

二、 移动的“黄金十年”。大家知道99年成立了移动,还是主营移动通讯。那个年代就是移动通讯爆炸势增长的年代,移动大规模建设GSW基站,联通由于信号不行,老是被用户诟病,电信那会儿还靠着固定电话艰难维系。后来电信搞起小灵通,得益于固话用户庞大,小灵通市场规模也还不错。不过后来小灵通退市后,没跟上趟儿,导致大量小灵通用户转网移动。至此在“黄金十年”里,移动一骑绝尘,一家独大,不管是市场份额、还是盈利规模都把电信联通远远甩下。

三、 进入3G时代。3G时代后,三家运营商均拥有了自己的3G制式。移动拥有TD-CDMA,电信拥有CDMA2000,联通拥有WCDMA。外行人不太理解,三个制式单从技术看,联通最好,电信其次,移动其实算是2.5G。移动坚决推出G3手机,但终归国美不是美国。但奈何移动用户基数大,所以依旧是行业老大。倒是联通和电信在3G时代抢回了一些用户。

四、 进入4G时代。移动也知道自己的TD—CDMA有弱点,所以积极推进4G建设。4G时代移动又抢回部分用户。而电信稳中有升,联通却长期负增长,迎来混改。而4G时代,移动又祭出一张牌,拿到了固网宽带拍照。至此,移动正式在宽带业务上和电信对峙上,由于便宜的价格,电信艰难防守,但也无奈被移动撕咬一块儿肉下来。

五、 即将进入5G时代。在2020年要实现携号转网。这样移动代表着行业老大,电信代表着辛苦老二,联通代表着新兴势力,又将上演一场逐鹿之争。

以上观点均是个人见解,有偏颇之处,还望谅解,谢谢!

小灵通为什么被要求退网?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小灵通的更新跟不上时代,所以退市了。

随着智能手机崛起,小灵通业务每况愈下,大众电信6年前声请重整后,考虑在中南部开台成本颇高,先撤掉中南部的基站,将重心转回台北及桃竹地区,但也因无力扩建并维护基站,近年来信号服务质量不佳

7位数手机号是什么卡?

七位数手机号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款手机号,他属于模拟手机号,与现在的数字手机号有很大的区别,当时这种手机号使用的人都是相当有钱的人七位数手机号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款手机号,他属于模拟手机号,与现在的数字手机号有很大的区别,当时这种手机号使用的人都是相当有钱的人,它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现在基本不能用了

东莞小灵通什么时候开始不能使用?

国家只是要求2011年底前小灵通退频--------注意:是退频,不是退市。

而拥有小灵通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原网通)正在研究办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你可以耐心等待。可能性: 1-基站改频,小灵通照旧使用; 2-改为手机,不改号转网,小灵通号码保留,通过呼叫转移实现不换号; 3-改为手机,换号转网。小灵通至少能使用到2011年底,还有两年多(2011年底以后能不能用待定),买个便宜的机器,用上两年多,基本够本了。能够继续长期使用,就超值了! 祝你好运!

中国移动资金人才实力雄厚?

飞信,多么令人怀念的软件,曾几何时,在中国的IM(即时通讯)软件中,虽然没有QQ那样的霸主地位,但也能够在TOP3中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我个人经历和看法,说一下飞信这么多年令人唏嘘的沉浮。

一、小灵通的短信聊天室

2004年,小灵通进驻上海,标志着全国98%以上的地区,都可以使用小灵通拨打电话。

同年,电信运营商根据小灵通的特点,开发出“短信聊天室”,使用方法大体为,向某一个106开头的服务号码发送信息,随机配对(类似于微信摇一摇),然后双方可以通过短信开始聊天交友,聊天过程不显示对方真实小灵通号码。

小灵通此项业务,对于个人电脑刚刚要开始普及的2004年,承接了“163聊天室”的辉煌时代,“移动交友”首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随后,各运营商的资费标准不断降低,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等厂商的手机售价开始“大众化”,小灵通的市场愈发艰难。

2011年1月1日,工信部确认小灵通全面退市。

(有个小灵通时代曾经的王者同学可以记一下名字---UT斯达康)

二、拜年短信的兴起

2006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4300亿次。

2007年,中国拜年短信再创新高,春节期间短信发送次数达140亿次,成为世界奇观。

网络上,有关抵制拜年短信的呼声也开始高涨,事实证明,始终都没有得到遏制,如今只不过变成了微信拜年而已。

三、更省钱、更方便的飞信“横空出世”

2007年,中国移动适时的推出了飞信,迅速占领市场。(其实其他运营商也推出了各自的IM工具,但只有飞信最出彩、最有名)

2007年,国内主要IM软件如下:

1、QQ(当时已经占据霸主地位,无可撼动)

2、MSN(办公室白领较为普及,相比于QQ多用于工作中)

3、飞信

4、Skype(多用于视频通话,稳定性值得称赞)

5、新浪UC(多用于语音通话,YY的初代,团体游戏爱好者必备)

6、阿里巴巴贸易通(专用细分的IM软件,阿里旺旺的前身)

飞信的功能很简单,相比较当时市场的其他IM工具,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最大的卖点,就是可以免费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手机用户回复短信即可完成对话,堪称当年IM软件的绝对黑马。(正常短信价格0.1元/条)

想象一下,能够在你个人手机通讯录中的人都是哪些?和你什么关系?

不夸张的说,飞信相比较微信,在“熟人社交”上早了很多年。

--------------------------------------

当用着QQ长大的80后们,逐渐成为职场主力,MSN就没落了。

当网络和软件性能越来越稳定,Skype的视频优点,逐渐被QQ取代了。

当YY等主打娱乐属性的游戏聊天软件兴起,UC倒下了。

飞信、阿里巴巴贸易通,在QQ的攻势下,勉强的生存下来。

四、运营商们的短信业务被微信彻底击溃

在2007年左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大部分的运营商人才都集中在中国移动麾下,互联网企业还处在烧钱的年代,各种盈利都需要挂靠到电信运营商们的增值业务上去。

回归到飞信没落的根源,“短信”上来。

正在电脑前看这篇文章的你,能否记得最近一次发短信是什么时候?每天收到的短信,除了商家的营销推送,还有实质内容的信息吗?

微信的推出,彻底将运营商们的短信业务击溃,张小龙登顶紫禁之巅,高处不胜寒。(相信不久的将来,如果没有改变,通话业务也将被取代)

2012年,全国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亿条,创下历史最高,随后一路下滑。

下滑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流量资费下降,家装宽带外接路由器已经成为常态,无线设备种类丰富,使用QQ、微信聊天的成本要比0.1元/条的短信低很多。

五、免费的飞信为什么无法存活下来?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飞信自从诞生之初,就是个畸形的怪胎。

飞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免费向手机发送短信,而这就是中国移动眼中的“畸形”之处。

通话、短信、增值业务,这是当年中国移动的三驾马车,虽然短信单条费用很低,但是成本上几乎没有,盈利能力也是相当的惊人。于是飞信就背负着“导致短信营收减少”的罪名,很容易想象,飞信和短信所在的部门,肯定是一对冤家。

微信和QQ也是一对冤家,可是马化腾敢于支持张小龙搞“内部竞争”,反正公司马老板说了算,赔了也不怕。中国移动,那可是响当当的国字号企业,直接归国资委管辖的。短信业务下降,如果真的归罪于飞信,那是什么罪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无法承担的恶果。

想象当年,我认为开发飞信的项目组,是由一群敢于变革、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他们信奉着“移动改变生活”,可没想移动认为他们改变了移动,于是被总公司抢先于微信,进行了“自我阉割”。

(其他诸如飞信没有表情包、无法发送图片等,个人认为只是小瑕疵,如果当初肯于继续向前更新,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六、飞信的自救

运营商们早有着隐形的“势力划分”,各自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在2010年以前可以说成“躺着挣钱”也不为过。

如今已经快要到2018年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手机号,互相转换运营商都不肯放开,都在希望在老用户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傲娇的相信人们不会轻易更换手机号码。近期的,手机老用户不换号更改成为互联网套餐,中国联通最先走出了这一步,中国电信在部分地区也开始推行,中国移动?哼,人家是傲娇的小公主。

2012年,飞信开通对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业务接口,使用飞信可以给全网手机发送短信了。但是,不同运营商之间发送短信,仍需要收取短信费。鸡肋一般的变化。

2013年,飞信上线公众平台,完全仿照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虽然引入公众账号55万个,同时期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数量接近600万个。

这55万个账号,除了复制粘贴的,剩下的就是飞信苟延残喘的回光返照。

2016年,飞信正式更名为“和飞信”,官方宣传主打“企业 OA 协同办公考勤”,类似于阿里钉钉之类的软件。

2017年9 月 22 日和 10 月 11 日分别发布了两份招标公告,对应的是和飞信客户端的技术实施以及整体运营,两个项目服务期均为一年,总计招标金额达 8391.1 万元。

这是否是中国移动飞信业务的最后一搏,让我们拭目以待。

----------------------------------------------------------

本来还有第七部分,想起名叫“飞信的未来”,作为一个起大早赶晚集的划时代产品,我个人对其内心充满了赞叹,同时又愤恨中国移动的不争气。想着思考一下未来飞信怎么走才能恢复昔日的荣光,后来想想作罢。

不是飞信的基因不好,而是亲爹不待见他。

多说无益。

飞信的没落,就是《三体》中所说的道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能够悄无声息的将你颠覆的,不是你的内在,而是一个原本与你不相干的行业。

支付宝于银行,

微信于飞信,

降维打击,人力无可避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