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371,朱棣上位后是如何对待朱标的子女们?
比起李世民把李建成之子赶尽杀绝,朱棣对朱标的子女,还算厚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标的子女就可以在四叔的监视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朱棣对他们的折腾,一点也不少。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里,朱棣和朱标兄弟情深。朱棣一辈子都服气这个好大哥,并在靖难成功之后,跪倒在朱标的牌位前,失声痛哭。
然而在历史上,可没有什么朱标和朱棣亲密的记载。甚至有可能,在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就已经开始觊觎皇位了。
有一次,蓝玉北征归来,向朱标打了朱棣的小报告:燕王在北京,很得民心,大家都说他有皇帝的风范。我又听望气者说,燕王的地盘有天子气。
朱标却没当一回事:燕王侍奉我,非常恭敬。
一个大将,能对皇太子说藩王的坏话,这也说明了,他们兄弟之间,那敏感而微妙的关系。
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
《明太宗实录》:玉曰:“臣意亦然。且臣观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恐此语上闻,殿下之爱衰矣。臣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太子曰:“燕王事我甚恭谨。”
不过,无论朱棣和朱标兄弟关系如何,在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顶多只是有点想法,却不会有胆子付诸行动。
毕竟,朱标的地位稳如泰山。
直到朱标和朱元璋都去世了,朱允炆削藩过头,让朱棣的生存都受到威胁,他才终于孤注一掷,揭竿而起,并成功地夺得了皇位。
朱棣登基之后,对这个大哥,一点都不客气。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已经把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朱棣自然不会承认朱标的皇帝名号,把他重新降为懿文皇太子。
要不是懿文皇太子的谥号,是朱元璋亲自定的,朱棣搞不好都不肯保留。
而朱标的妻子、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也被降级为“皇嫂懿文太子妃”。
从此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吕太后的相关记载了。也不知道她是得以善终,还是被逼自尽。
《明太宗实录》:盖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致是礼官言考之古典,于礼未安。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
朱棣对朱标本人尚且如此,对朱标的子女,自然是好不到哪去。
朱标有5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长子朱雄英早在朱标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夭折。
其他几个子女,让我们根据年龄顺序,一个一个地看,朱棣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一、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次子被囚禁半生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
原本,他的母亲只是侧妃,他上头还有一个作为嫡长子的哥哥,下头有一个作为嫡次子的弟弟,皇位怎么看,都和他无缘。
可是,在他刚满1周岁的时候,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就去世了。朱标没有另娶,而是一反常态地把朱允炆的母亲扶正。朱允炆便摇身一变,成了朱标的嫡次子。
他6岁那年,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去世。朱允炆就这样成为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
等到朱允炆16岁,朱标也去世了。按照惯例,太子去世,皇帝一般会立其他的儿子做太子,而不是立年纪尚小的皇太孙。
可是,出于对礼法的维护,以及对朱标的感情,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绝了其他儿子的念想。
朱允炆就这样,因缘凑巧地成为明朝的继承人。朱元璋去世之后,他成为明朝的第2任皇帝。
作为一个皇帝,朱允炆的手段实在是太稚嫩了。
他登基之后,贸然削藩,导致朱棣造反。本该坐拥绝对上风的他,居然打不过拼死一搏的朱棣,仅仅4年,就让朱棣打进了南京城。
绝望之际,朱允炆在南京的皇宫,点燃了一场大火。
朱棣昭告天下,在大火后的皇宫里,找到了朱允炆的尸体。
《明太宗实录》: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但是,后世的无数人却相信,事情没那么简单。朱允炆一定是从这场大火中逃脱升天。
就连后世编纂史料的人,都不相信,他真的葬身于这场大火中。
《明史》说,朱允炆穿上僧袍,扮做和尚,逃走了。《明史纪事本末》说,他是从皇宫的一条水沟逃出去的。在民间,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更是衍生出了很多个版本。
有人说,他在浙江的东明寺出家当了和尚。他亲手种的桂花,至今仍在飘香。有人说,他在江西的三清宫当道士。三清宫的260处石刻,就是他修筑的。有人说,他坐上船,去了海外。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他的踪迹。众多的民间传说,还热衷于让他和朱棣的后人和解。
清朝初年的《纲鉴易知录》,就记载了这么一件逸事:
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登基之后,有一个老和尚来到朝堂上,自称是建文帝朱允炆。
可是大臣们一看,这个和尚少说也有80岁,而朱允炆如果活着,也不过60来岁,年龄根本对不上。
不用说,这肯定是假冒的。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想不到,没几天,又与一个和尚找到了朱祁镇,也自称是朱允炆。
这个和尚看起来60多岁,这一次,年龄对上了。
朱祁镇叫来宫里的老太监,让他辨认,这是不是建文帝。老太监确认无疑:就是他。
此时,明朝的皇帝都已经换了3个了,天下局势已定。更何况,作为侄孙的朱祁镇,和朱允炆也没什么恩怨。
所以,朱祁镇非但没有处置这名老僧,还让他住在宫里,为他养老送终。
朱允炆的故事,实在太多。他到底是葬身火海,还是逃脱升天。如果他逃走了,又去了哪里,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但是,无论他是生是死,在朱棣的官方宣告里,他必须死。
只有一个死去的朱允炆,才不会威胁到朱棣的地位。
而朱允炆的两个儿子,则各有不同的命运。
长子朱文奎,被立为皇太子。在南京皇宫的大火中,和父亲一起失踪,和父亲一起被朱棣宣告死亡。他的结局,和朱允炆一样,也是千古之谜。次子朱文圭,在朱棣登基的时候,只有2岁,被囚禁在凤阳,一关,就是50多年。朱祁镇把他放出来后,他连牛和马都不认识。父子三人,只有朱文圭一人的结局,是确凿无疑的。
二、朱标的另外3个儿子:死得不明不白除了朱允炆之外,朱标还有3个儿子活到靖难,分别是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
1、朱允熥朱允熥,是朱标和原配太子妃的第二个儿子。
很多人认为,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之后,他才是明朝最正统的继承人。
为什么朱元璋没有选择他,而是选了朱允炆?
有人说,他的舅公是蓝玉,朱元璋不希望外戚坐大,于是选了没什么强力外戚的朱允炆。有人说,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当月去世,估计是难产,他的身体或智商可能有问题。有人说,朱标病重之际,是朱允炆昼夜不眠地服侍,这打动了朱元璋。无论如何,朱允熥并没有以朱标原配之子的身份,被封为皇太孙,而是按照皇太子普通儿子的待遇,被封为郡王。
朱允炆登基之后,朱允熥被封为吴王。
这可是朱元璋登基之前的封号,非同凡响。可以看出,朱允炆对这个弟弟,也是有些与众不同。
朱棣登基之后,25岁的吴王朱允熥,被降为广泽王。没过几个月,就被朱棣随便找了个“不能匡辅兄长”的罪名,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
一关,就关了14年,直到他去世,时年39岁。
按照史料的说法,在朱允熥去世那年,有人假装说,朱允炆还活着,想要谋反。消息传出不久,朱允熥就“暴卒”了。
是否正常死亡,只能自由心证了。
《明太宗实录》:允熥建文中封吴王。上嗣位之初正封号改广泽王,以罪免为庶人至是卒。
2、朱允熞朱允熞,是朱允炆的同母弟弟。朱棣登基的时候,他只有18岁。
虽然年纪小,却并不妨碍朱棣以他不能辅佐哥哥为由,把他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
他去世那年,只有30岁。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死因。
《明史》:衡王允熞,兴宗第四子,建文元年封。成祖降为怀恩王,居建昌。与允熥俱召还,锢凤阳,先后卒。
3、朱允熙朱允熙,是朱标最小的儿子,朱允炆的同母弟弟。
朱棣登基的时候,他还不到12岁,年纪实在太小了。朱棣也不好意思怪他不能好好辅佐哥哥,于是没有把他贬为庶人,而是把他降级为敷惠王,让他和母亲一起,居住在朱标的陵园。
2年后,朱棣又把他改封为瓯宁王,却不让他就藩,而是让他留在南京,世代奉懿文皇太子朱标之祀,理由是,不忍心看到朱标没有承祀。
在这里,倒是看出了朱棣对兄长的一丝温情。
然而,仅仅过了2年,朱允熙的府邸就莫名其妙地发生火灾。朱允熙虽然从火场逃出,却惊吓过度,不久之后去世,年仅16岁。
这场火灾,疑点重重。
如果说是朱棣干的,朱棣似乎没有理由这么对付一个16岁的小孩子。要知道,朱允熙的两个哥哥,虽然被囚禁在凤阳,这时候可还活得好好的。
如果说不是朱棣干的,好好一个王府,为什么会“不戒于火”呢?
《明太宗实录》:忽夜邸第不戒于火,王惊仆地久而始苏,上命医亟视之竟成疾而薨,时年十六。
三、朱标的4个女儿:红颜薄命史书上说,朱标有4个女儿。
但是有记载的,只有3个。朱标的第3个女儿,姓名不详,封号不详,生卒年不详,无处考证。
其余3个女儿,可以说是红颜薄命。
1、江都公主江都公主,是朱标的长女,生母不详。
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出生年份,按照她出嫁的时间推测,她应该是朱允炆的妹妹。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江都公主就下嫁给了驸马耿璿。耿璿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耿炳文。
靖难的时候,江都公主的公公耿炳文挂帅,讨伐朱棣,却打了败仗。耿炳文决定,坚守城池,不和朱棣正面对决。
朱棣眼看着攻城攻不下来,无奈退兵,战场的主动权又回到了耿炳文手里。
然而,朱允炆等不及了。他派出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父子。
在李景隆的千里送人头之下,朱棣成功攻破南京城。
面对胜利者朱棣,耿炳文父子并没有反抗。
但是,耿炳文毕竟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耿璿更是江都公主的驸马,朱标的女婿,朱允炆的妹夫。
纵使不反抗,也不愿意为朱棣效力,一直称病不出。
这是朱棣不能忍的。
没过多久,就有人向朱棣打小报告说,耿炳文大逆不道。耿炳文无奈,畏罪自杀。
耿璿也被牵连,被连坐而死。
此时的江都公主,已经被朱棣降为江都郡主。
兄长失去了江山,不知所踪,驸马也被逼死。年纪轻轻的江都公主,没过多久,就忧愤而亡。
《明史》:永乐初,称疾不出,坐罪死。主复降为郡主,忧卒。
2、宜伦郡主宜伦郡主,是朱标的次女。
她的一生,记载实在太少了。按理说,朱允炆登基之后,应该会封她为公主,但是史书上只记载了朱棣给她的封号:宜伦郡主。
她在永乐十五年下嫁锦衣卫百户于礼,并生了一个儿子。
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出生年份。哪怕她在朱标去世那年才出生,永乐十五年,也有26岁了。
在明朝,这个结婚年龄,实在是太晚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她在永乐朝的待遇,并不好。
但是朱棣既然封她为郡主,让她嫁人,那么,这待遇,看来也不算太差了。
《明太宗实录》:封懿文皇太子第二女为宜伦郡主,命锦衣卫百户于礼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以主配之。
3、南平郡主南平郡主,是朱标最小的女儿。
她的记载,比宜伦郡主更少。就连郡主的封号,都是在去世之后,才追封的。
哪怕她是在朱标去世那年才出生,到她去世,也至少有21岁了,却没有成亲。
这在明朝,也是晚婚的了。
这待遇,实在说不上好。
《明太宗实录》:懿文太子第四女薨,赐祭,赠南平郡主,命工部治丧葬。
写在最后如果对比李世民,那么,朱棣对待朱标的子女们,简直太好了。
毕竟,李世民把李建成之子赶尽杀绝。而朱标的子女们,虽然要么被废为庶人,囚禁起来,要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但是,至少都还活着。
即便其中有几人死得不明不白,也是在很多年以后了。
但是,如果要说朱棣对他们有多好,能让他们享受正常的宗室待遇,那也不尽然。
朱棣对他们的“好”,也就仅限于没有立刻要他们的命了。
可是想想他们的特殊身份,似乎也合情合理。
你觉得呢?
历史上赣州有过地震吗?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11月6日14时22分在江西赣州市寻乌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4.80度,东经115.62度。
从赣州市防震减灾局获悉,据寻乌县南半县留车、南桥、丹溪等乡镇干部群众反映:有震感。截至目前为止,无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报告。
下面是赣州市历年来发生地震的详细说明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地震史料记载中,有些记述过简,一未记震中,二未记影响范围和破坏情况,给分析带来难度,故暂以“无考”处理。公元455—1317年无一地震记载,是无震、漏记或是史料不全,还需继续考证。
1955年初至1970年底,市无地震记录资料。经与邻近省、区地震部门联系,亦未寻觅到此方面的材料,故暂缺留待后补。
公元412年2月(晋安帝义熙八年正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正月至四月,南康、庐陵地四震。
资料来源:《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刊本、《南安府志》康熙十一年刊本、《晋书》卷二十九。
[按]:乾隆《庐陵县志》作:八年壬子地震……正月至四月,南康庐陵地四震。
晋南康郡领县六:赣县(郡治,今赣州市西)、雩都、宁都、平固(今兴国南)、南康、陂阳(今石城西)。
公元1317年10月(元仁宗延祜四年九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南安]地震。
[宁都]八月,宁都地震三日。
[赣县]九月,岭北地震三日。
资料来源:《南安府志》嘉靖十五年刊本、《宁都县志》万历二十年刊本、《赣县志》道光五年刊本。
[按]:康熙《赣州府志》作:八月、宁都地震三日。
此条地震记载来自《通鉴纲目》一书,岭北即元朝的行中书省,治今蒙古哈尔和林。《赣州府志》、《宁都县志》均系误记岭北地震为宁都地震,录之并说明。
公元1371年10月30日(明洪武四年九月辛未)
赣县。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赣州府赣县地震。
资料来源:《太祖实录》卷六十八。
公元1468年8月23日(明成化四年八月初六日)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八月癸已,江西地震有声。
资料来源:《昭代典则》。
公元1496年1月(明弘治八年十二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二月大震电,礼部以闻。
资料来源:《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公元1496年4月14日(明弘治九年闰三月已酉)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江西赣县地震。
资料来源:《孝宗实录》卷一一一。
公元1497年7月24日(明弘治十年六月乙未)
赣州—大余。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3 级。
史料记载:赣州府及南安府、口犹县地震有声。
资料来源:《孝宗实录》卷一二六
[按]:校勘记,广本、阁本犹上有“上”字是也。
明赣州府领县十二:赣县(府治,今赣州市)、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宁都、瑞金、龙南、石城、定南、长宁(今寻乌)、又上犹县隶属南安府。
公元1506年11月25日(明正德元年十一月丙戌)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赣州府安远县地震。
[南康县]十一月地震。
资料来源:《武宗实录》卷十九、《南康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公元1507年1月(明正德元年十二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南安府]十二月南安地震。
[南康县]丙寅冬十二月地震。
资料来源:《南安府志》道光十七年刊本、《南康县志》嘉靖三十四年刊本。
[按]:明南安府治大余,领县四:大余、南康、崇义、上犹。
公元1507年(明正德二年)
兴国。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二年地震,大雷雨决瑞州坝塔圮。
资料来源:《兴国县志》乾隆十五年刊本。
公元1512年10月21日(明正德七年九月癸未)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江西南安、赣州府地屡震。
资料来源:《武宗实录》卷九十二。
[按]:校勘记:地屡震,广本、抱本无“屡”字。
公元1516年8月(明正德丙子七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七月府城地震,黑风四塞,下黑子如竹实。
资料来源:《江西通志》嘉靖四年刊本、《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刊本、《赣州府志》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公元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
会昌。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一年地震,大风拔木。
资料来源:《会昌县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533年10月(明嘉靖十二年九月)
宁都。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九月地震。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宁都县志》乾隆六年刊本。
公元1534年冬(明嘉靖十三年冬)
瑞金。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冬地震,自东西抵西北,城廓屋宇皆摇动有声。
资料来源:《瑞金县志》乾隆十八年刊本。
公元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
上犹。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地震。
资料来源:《上犹县志》光绪十九年刊本。
公元1550年夏(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夏)
瑞金(北纬25.9o,东经116.0o)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4级。
史料记载:瑞金地震,视十三年尤甚。
宁都:二十九年庚戌地大震。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瑞金县志》乾隆十八年刊本、《宁都直隶州志》道光四年刊本。
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
上犹。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三十一年地震。
资料来源:《上犹县志》光绪十九年刊本
公元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
瑞金(北纬25.8o,东经116.0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5级。
史料记载:南塔寺,县南一里,旧名南山智觉院,宋时建。元大德五年,僧睛空始建浮图七级,又名南塔寺。明嘉靖二十五年,寺毁于兵,四十一年地震塔圮。
资料来源:《瑞金县志》乾隆十八年刊本。
[按]:光绪《瑞金县志》另作:万历间僧克渲重建(前殿兴复常往并鼎建客堂碑记)。
公元1577年2月18日(明万历五年正月戊午)
定南(北纬24.8o,东经115.0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5级。
史料记载:江西定南县地震,声如雷,屋瓦皆裂。
资料来源:《仁宗实录》卷五十八。
公元1601年5月22日(明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戊子)
大余。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3 级。
史料记载:四月戊子地大震,声如雷。
资料来源:《大余县志》乾隆十三年刊本、《南安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公元1603年12月(明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
崇义附近。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4级。
史料记载:[南安府]是年冬十一月乙酉戌刻,四邑地皆大震。
[大余]乙酉戌刻地震。
[崇义]乙酉戌刻,地大震。
[上犹]三十一年地震。
资料来源:《南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大余县志》乾隆十三年刊本、《崇义县志》同治六年刊本、《上犹县志》乾隆十五年刊本。
[按]:十一月没有乙酉日,可能原书有误。
公元1607年5月22日(明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已未)
大余。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夏四月已未,大庾地震。
资料来源:《南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公元1614年1月(明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
宁都。
参考烈度为四度,震级3级。
史料记载:冬十二月宁都地震有声。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公元1641年8月21日(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信丰。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四年辛已秋七月十五夜信丰地震。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 五十一年刊本、《信丰县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公元1641年12月26日(明崇祯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信丰。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复震。
资料来源:《信丰县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公元1642年11月(明崇祯十五年十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赣州府]十月地震。
[赣县]十月地震。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赣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公元1644年1月(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
上犹。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二月壬寅,上犹地震。
资料来源:《南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上犹县志》乾隆十五年刊本。
[按]:十二月无壬寅日,疑原书载有误。
公元1645年1月(清顺治元年十二月)
上犹。
参考烈度为四度,震级3级。
史料记载:壬寅地震,声如雷。
资料来源:《上犹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按]:十二月无壬寅,疑原书载有误。
公元1647年12月(清顺治四年十一月)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赣州府]十一月地震。
[赣县]冬十一月地震。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赣县志》康熙二十三年刊本。
[按]:清代赣州府领县八、厅二:赣县(府治,今赣州市)、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今寻乌)、龙南,定南厅、虔南厅。
公元1651年1月14日(清顺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定南。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二十五日夜地震。
资料来源:《定南县志》康熙二十年刊本、《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刊本。
公元1651年2月6日(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信丰。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七夜地震。
资料来源:《信丰县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公元1652年2月27日(清顺治八年正月初八日)
会昌。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3 级。
史料记载:正月初八日清晨地震,声如奔雷,轰然而过。
资料来源:《会昌县志》康熙十四年刊本。
公元1682年2月5日(清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兴国。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戌时地震,声如车从东而去。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按]:此震记录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癸已(1600.09.29)广东南澳地震时所记时间全同,情况亦相似,疑系一次地震之误记。
公元1703年6月14日(清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初一日)
会昌。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五月初一日,会昌地震。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公元1705年8月16日(清康熙四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信丰。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六月二十七日午时地震。
资料来源:《信丰县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公元1705年8月(清康熙四十四年七月)
瑞金。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七月地震移时。
资料来源:《瑞金县志》乾隆十八年刊本。
公元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
上犹。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四十四年地震。
资料来源:《上犹县志》光绪十九年刊本。
公元1706年12月30日(清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会昌(北纬25.4o,东经115.7o)。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4级。
史料记载:二十六日夜三更时,地震如殷雷声,墙屋俱动,一过辄止。
资料来源:《会昌县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707年12月5日(清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于都。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一月十二日雩都地震,自北而南。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雩都县志》道光六年刊本。
公元1726年2月(清雍正四年正月)
寻乌(北纬25.0o,东经115.6o)。
参考烈度为五—六度,震级4 级。
史料记载:正月地震,池鱼荡激至岸。
资料来源:《赣州府志》乾隆四十三年刊本、《长宁县志》咸丰六年刊本。
[按]:乾隆《长宁县志》作:正月地震,枥马皆惊。池鱼有荡激至岸者。
公元1787年10月(清乾隆五十二年九月)
上犹。
参考烈度五度,震级3 级。
史料记载:九月地震,墙屋皆动。
资料来源:《南安府志》光绪十九年刊本、《上犹县志》光绪十九年刊本。
公元1791年5月(清乾隆五十六年四月)
宁都。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四月地震。
资料来源:《宁都直隶州志》道光四年刊本。
公元1802年12月(清嘉庆七年十一月)
于都。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十一月地震百余里。
资料来源:《雩都县志》同治十三年刊本。
公元1804年冬(清嘉庆九年冬)
寻乌(北纬24.9o,东经115.6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5级。
史料记载:冬地震,坏民居无数。
资料来源:《长宁县志》光绪七年刊本。
公元1806年1月11日(清嘉庆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会昌(北纬25.3o,东经115.7o)。
参考烈度为七—八度,震级6级。
史料记载:[会昌]二十二日晨兴、湘乡地震,墙壁倾圯不可胜记,田野裂坼,面起浮沙,干塘无水者忽弥漫。自西而东,声如轰雷,地亦旋亦合。青溪一带尤甚。继此或一日一震,或一日三、四震,至十二年丁卯春始止。
[泰和]十一月地震。
[龙泉]十一月二十一日已刻地震。
[安远]十一月二十二日已时地震有声,河水池塘俱腾沸。
[丰城]十一月地震。
资料来源:《会昌县志》道光十一年刊本、《泰和县志》道光四年刊本、《龙泉县志》同治十二年刊本、《安远县志》道光三年刊本、《丰城县志》、嘉庆十三年刊本。
[按]:湘乡镇处县南八十里。
公元1806年冬(清嘉庆十一年冬)
信丰。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是年冬地震。
资料来源:《信丰县志》同治九年刊本。
公元1807年春(清嘉庆十二年春)
信丰。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次年春复震。
资料来源:《信丰县志》同治九年刊本。
公元1815年4月(清嘉庆二十年三月)
南康。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3 级。
史料记载:三月地大震,屋为之摇动。
资料来源:《南康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22年1月25日(清道光二年正月初三日)
会昌。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正月初三夜湘乡地震。
资料来源:《会昌县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822年6月12日(清道光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会昌。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二十三日夜暨二十四日辰刻复震。
资料来源:《会昌县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847年冬(清道光二十七年冬)
定南(北纬24.7o,东经114.9o)。
参考烈度为六—七度,震级5级。
史料记载:是年冬地震,听之隆隆有声若雷鸣,远近悉闻。人家床桌皆浮起二、三尺,墙壁摇动,状欲倾倒,杯盘器皿多掀掷在地,食倾乃定。
资料来源:《定南厅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按]:光绪《赣州府志》作:丁未冬定南地震。
公元1853年9月(清咸丰三年八月)
安远。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是年八月又地震。
资料来源:《安远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57年5月11日(清咸丰七年四月十八日)
震中无考。
参考烈度为四度,震级3级。
史料记载:[兴国]四月十八日夜地震。
[永丰]地震有声。
资料来源:《兴国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吉安县志》光绪六年刊本。
公元1860年9月(清咸丰十年八月)
安远。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地震。
资料来源:《安远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65年2月16日(清同治四年正月二十日)
安远。
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二十一日夜,龙泉堡地震。
资料来源:《安远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81年(清光绪七年)
全南。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3 级。
史料记载:地震,壁头左右摇动,碗筷响动。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888年5月28日(清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日)
赣州(北纬25.8o,东经115.0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5级。
史料记载:地震,高约五、六尺的靠墙直立碗柜倒下,十二岁的小孩睡在长凳上掉下来。翌日,许多家倒出破碗。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龙南、全南等地(北纬25.0o,东经114.6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4 级。
史料记载:[全南]地震,睡在床上的人感到床下不稳,少数睡觉的人惊醒。
[大余]地震,动如汽车驶过一样,柜内碗筷响,悬挂物摆动,屋瓦沙沙响,檐边之瓦掉下,人们害怕屋会倒,都向外跑。
[龙南]地震,房屋摇动,碗筷屋瓦均震,乱发响,屋瓦震坏了些。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按]:此震年份不可靠。
公元1897年5月(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
震中无考。
参考烈度为五~六度,震级4 级。
史料记载:[赣州]四月上午十时许,赣州地震,门环摇动作响,桌上杯碗碰击,河中无风起波浪,约一尺多高,街上行人乱跑,人惊逃屋外,不稳的檐瓦落下。
[定南]地震时有轰轰响声,墙壁摇动,有泥沙掉下,挂的东西摇摆,大家都有感觉。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0年6月15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
赣州。
参考烈度为五度,震级4级。
史料记载:地震。举行蟠桃会作戏,台上挂的玻璃杯撞破,人感觉动摇不支。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震中、烈度及震级无考。
史料记载:地震,轻微动。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定南(北纬24.8o,东经115.0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4 级。
史料记载:地震。多数人知道,好象站不稳脚,墙上泥沙掉下来,桌上的东西有响声,池塘水荡漾,好象风吹动,东源家的土墙震斜。又炮台角(地名)二檐的瓦被震动掉下一百多块。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大余(北纬25.4o,东经114.3o)。
参考烈度为六度,震级4 级。
史料记载:地震。墙摇动,几乎要倒,人们害怕而跑出屋外,桌上碗相碰。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
震中无考。(114.75 24.75)
参考烈度为七度,震级5.5级。
史料记载:[赣州]地震。人摇摆不能立住,窗户扎扎响,桌上的碗筷振动,橱内碗筷震落下地,水缸中的水被震出,井水浑浊,四、五小时方清。土墙裂开长达二尺半,宽约半寸,靠墙碗柜倒地,人靠墙座时头碰了几下。
[龙南]地震。房屋颤动,屋瓦响,家具动摇。
[定南]地震。震前天气晴朗,忽然四处响起,大家都骇怕,有的人跑到外面,楼上挂的猪肉掉落在地上,塘水波动。
[虔南]地震。响声很大,池水起波浪,碗筷、家具、门搭俱响。人站不稳,感觉发昏,在屋内的人向外跑。
资料来源:《赣州、龙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一九五四年。
官吏的薪水是历史上最低的吗?
明朝时官吏的薪水不是历史上最低的。明朝好歹还发工资,有的朝代是不发薪水的。哪个王朝不发薪水?北魏。工资低或不发工资会导致什么现象的出现?腐败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的腐败又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又会导致王朝的灭亡。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工资的高低,关键的问题在于统治者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统治政策进行变革,或者变革会失败;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官员工资的高低,关键问题在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减少。大多数的封建政府都是因为财政收入的减少而灭亡的!
与北魏相比,明朝官吏的薪水并不是最低的。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崇尚的是以武力和战争获取战利品。在战乱时期,这的确可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和平时期,这一定会导致贪污腐败现象的大量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官员及其家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钱。不发薪水,就得贪污,贪污又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
明朝的一品大员能够月入过万,够不够一家人的生活?肯定够。那为什么明朝官员还认为自己的工资低呢?因为明朝官员还要养许多的辅助自己的吏员和师爷。官就是官,是有编制的国家公务员;吏就是吏,是不在编的国家临时工。吏的薪水国家是不负责的,吏的薪水需要官来想办法解决。
就算吏的工资由地方政府解决,那师爷等参谋人员的工资肯定得官自己负责。如果明朝政府不多给官员发一些薪水,官员怎么能够有钱请师爷?没有师爷,官员怎么处理国家大事?只知道读四书五经的官必须依靠吏和师爷来执政。
无论官员的薪水高还是低,腐败现象都会出现且没有彻底的解决方式。明朝的薪水是不高,但明朝当官的人却很多。为什么?因为当官之后可以掌握权力,因为掌握权力之后可以获得许多的隐性收入。所以,工资的高低对明朝的官员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薪水低的明朝有腐败,薪水高的宋朝也有腐败。既然薪水高低都要腐败,那么朱元璋干脆定了一个低工资。
宋朝的工资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了,清廉的包拯都年薪过千万。然而,拿着全世界最高工资的宋朝官员做了些什么呢?贪污腐败。拿着全世界最高工资的宋朝官员并没有把国事处理好,拿着全世界最高工资的宋朝官员未能阻止金国灭北宋,拿着全世界最高工资的宋朝官员把岳飞给杀了。高薪未必养廉,高工资并不能养出高能力,那么明朝定一个低工资也是可以的。
发着高工资的宋朝因为腐败而灭亡了,发着低工资的明朝也因为腐败而灭亡了。官员并不在乎工资的高低,官员也不在乎政权的兴亡,官员在乎的是自己权力的大小。
官员会想尽办法把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成自己的薪水。哪一个明朝官员是靠工资活着的?几乎没有。像海瑞一样的明朝官员是极少数的,是异类。几乎所有的明朝官员都有额外的收入,或者贪污腐败,或者强取豪夺。拥有权力和特权的官员实际上是明朝收入最高的一群人,甚至皇帝的财富都比不上官员。
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从明朝官员的手中得到了几千万两的白银,其数额远远超过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官员的收入之高可见一斑,明朝官员的腐败可见一斑。明朝官员不仅侵占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官员还不准政府提高商税——因为官员也经商。
官员越腐败,社会矛盾就越尖锐;社会矛盾越尖锐,政府的统治就越不稳固。官员的收入越来越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越来越少。一个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的政府必然会灭亡,明朝的灭亡实际上就是没钱了。
综上所述,明朝时官吏的薪水并不是历史上最低的,明朝的官员并不比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官员更清廉,明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甚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严重。官员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官员的腐败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削弱,官员的腐败导致了财政收入的急剧减少,官员的腐败导致了清朝的入关和明朝的最终灭亡。薪水高低不是问题,对贪污腐败的治理才是关键!
一次性在银行存多少钱才能不用工作?
在银行存多少钱,才能靠利息生活?今天可算涨知识了
当你手上有剩余的资金时,你会选择怎么处置它们呢?有些人会选择购买保险,有的人则会选择投入股票。而最常见的就是银行储蓄,将钱存入银行获取微薄的利息收入,尽管利息的金额不多,但是银行储蓄以它风险低又可灵活存入和取出的优点深受大众喜欢。
银行存款会让许多人想象是否可以整日待在家里不用去上班,然后依赖利息的收入维持生活,这种日子听起来就令人艳羡不已,但事实上能够实现吗?我们究竟需要拥有多少的本金才能够得到足以维持我们生活的利息收入呢?
就目前来说,在各大一线城市中,一个工薪族的收入每月大概有一万到两万元,而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实习生一般是没有这个收入的,这需要几年时间的积累和工作经验才能够达到这种水平。那么我们假设取1万~2万元的平均值,也就是每个月收入1.5万元。
我们回到说银行存款的利率,银行存款的年利率不过2%,而且就算我们选择3年期的,它的利率也仅有3%每年。如果月入有1.5万,那么年收入就是十八万,我们按照3%的利率来计算,算起来六百万是至少需要的本金。如果选择购入银行的理财类产品,收益会比单纯存款在银行高出许多,但还是需要本金四百多万左右。
而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每年十八万元的收入,所以四百多万的存款对年轻人来说有点异想天开了。再退一步讲,假使我们真的有四五百万的收入,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实现靠利息吃饭生活呢?
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往往跟他的收入密不可分,当你在银行存有四百万的时候,你的年消费绝对不止十八万。一个拥有上百万资产家庭的不可能没有一辆小轿车,更换一辆好的车和后期的保养是很耗费钱的,一般的家庭是供养不起的。不仅如此,丰富充足的资金会令你想要去旅游,出国旅游购物的钱可能还不足以抵消利息的收入。
或许你会说你生活节俭,花费的金钱不多,你也不去旅游。但是当过了五年十年后,会出现通货膨胀等情况,你还能保证上涨的物价能够与微薄而不变的利息收入所抗衡吗?由此可见,想要依靠利息收入维持生活得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大家还是努力工作吧。
郭子兴之女嫁朱元璋为何默默无闻?
马大脚、郭惠妃都是郭子兴的女儿,只不过马大脚是义女,郭惠妃则是亲生女。之所以马大脚能够成为一代贤后,而郭惠妃默默无闻,主要原因在于郭惠妃的底子不干净。
马大脚、郭惠妃的事迹朱元璋在郭子兴帐下担任亲兵长期间,曾被郭子兴关入监狱禁食过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是马大脚从中作梗,偷偷拿烙好的大饼塞到胸口处送给朱元璋吃,朱元璋当时就有很大的可能饿死。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总是感慨万千,毕竟烙好的大饼可是非常烫的,而马大脚则不顾大饼所带来的灼烧感,强行将大饼塞到胸口处,可见其用心良苦。
有的人或许好奇,当时朱元璋到底犯了什么过错,郭子兴为什么要将他置于死地。要将这个过错说出来的话,那将显得郭子兴非常荒唐。
这个过错就是,其他的将领都在到处为他郭子兴搜罗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而朱元璋别说奇珍异宝,就连一个银子都见不到,以至于郭子兴感觉朱元璋轻视他。
朱元璋在二十四岁那一年参军,在二十六岁那一年就察觉到郭子兴是一个难成大事的人。
当时郭子兴的根据地濠州城内并不止郭子兴一位将军,还有四位将军。这四位将军与郭子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郭子兴是地主出身,而这四位将军都是“打工者”出身,矛盾可想而知。
由于郭子兴孤身一人,面对其他四位将军,根本不是对手,多次在四位将军的手上吃到苦头。曾有一次被抓到地窖当中差点打死,若不是朱元璋将四位将军之首孙德崖贪污公款的证据摆到明面上来,估计郭子兴当时就得栽在地窖里。
朱元璋只是一个亲兵,就多次拯救郭子兴于水火,这让郭子兴很没面子,也因此郭子兴产生了除掉朱元璋的念头,上面提到的将朱元璋关入监狱禁食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朱元璋能够参军不到两年就当上亲兵长,可见其能力绝非常人能比(马大脚是朱元璋当亲兵长期间娶的,别以为朱元璋吃软饭),对于郭子兴的这点小九九,他肯定也能够察觉得到,因此在二十六岁那一年他决定单干。
别人单干肯定要挑选上百乃至上千上万的兵马,而朱元璋单干仅仅只挑选了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个人个个都是后来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其中就有徐达、汤和、周德兴。
自从朱元璋拿下应天开始,就大有一副争雄的势头,四处侵略。在这期间,马大脚一直尽心尽力的当好贤内助的角色。
朱元璋这个人的疑心并不是一般的重,他为了避免将领叛变,每一次领军出征都将将领的家人留在后方,由马大脚负责看管,当攻克城池,再由马大脚负责将将领的家人送到前方。
争雄初期,朱元璋论武力比不过西边的陈友谅,论财力比不过东边的张士诚,而要做大做强,与陈友谅、张士诚有地盘上的冲突是很正常的。
龙湾之战,陈友谅率领十万水军顺流而下,直扑应天,朱元璋的手下直接乱成一锅粥,毕竟陈友谅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战船,这种战船最高的能够高达三层楼,其恐怖可想而知。别说与这种战船战斗了,单单是看着这种战船,都能给人的心里莫名的造成一股压力。
面对如此劲敌,朱元璋没有退路,只能够坚守,如果投降,必将死于陈友谅之手。
如果说是别的女人,可能在这个时候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了,而马大脚非但不“大难临头各自飞”,还将自己积攒的所有金银财宝全部拿出来犒赏将士,亲自与将士的家属缝补各种衣服、鞋子,支持将士,总的来说就是尽自己所能,支持丈夫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不辜负马大脚的期望,在龙湾、狮子山一带设下埋伏,引陈友谅的水军上岸,将其击溃。
在朱元璋尚未称帝之前,马大脚就尽显贤后本色,等到朱元璋称帝之后,贤后本色更是一览无疑。
在马大脚活着的时候,朱元璋的饮食一直是由马大脚负责。当时的马大脚已经贵为皇后,哪里需要再跟之前一样照顾朱元璋的饮食,宫里要太监,有太监,要宫女,有宫女。
马大脚之所以这样做,是替宫里的太监、宫女着想。朱元璋或许会有一两天得病不处理奏折,但是绝对不会一两天不吃饭。饭天天都吃,总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太监、宫女肯定得吃不了兜着走。
就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喝汤的时候嫌汤冷了,一下子就将汤洒在地上。如果当时饮食工作不是由马大脚负责,在场的太监、宫女都难逃一死,多亏是由马大脚负责,此事才不了了之。
马大脚陪伴朱元璋一路走来,经历过无数的艰辛,不过幸运的是能够修成正果。
一般女人在修成正果之后,肯定会过上极为奢侈的生活,但是马大脚不一样,别的皇后穿衣服从来只穿一遍,而她穿衣服不断的穿,不断的洗,以至于衣服上有明显的皱纹。要是碰上灾年的话,她还会带领后宫的妃子一块吃素,祈求上天,保佑大明天下永世昌盛。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遭到了朱元璋的血洗,能够活到善终的寥寥无几,两只手就能够数得过来。
马大脚虽然不能够从朱元璋的手中将开国功臣全部救下来,但是也尽自己所能,劝说朱元璋,救下来一些。这一些分别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亲外甥李文忠、太子老师宋濂、大都督府参军郭景祥等等。
最能够体现出马大脚是一个贤后的,莫过于她临终前不肯喝太医熬给她的药。不是她不想喝,是因为她感觉到她已经活到头了,无论药喝下去还是不喝下去,都难逃一死。
而她一旦喝下去,去世之后,那个为她熬药的太医也一定与她一样难逃一死,因为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熬药的太医。为了保全太医,她只能忍着痛苦不喝药,试问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有几个皇后能够做到如此地步。
马大脚的事迹数不胜数,而郭惠妃的事迹则寥寥无几,至于她在宫中过得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关于她的记载,最长的一句是她生儿子的记载——“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谷王橞”。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郭惠妃在宫中的生活,但是可以判断出她在宫中的生活肯定过得不怎样,如果说过得有滋有味的话,史书上一定会有记载。
郭惠妃是仇人之女郭子兴1355年去世,由于朱元璋与郭子兴同隶属于红巾军系统,再加上两人有着姻亲关系,作为红巾军系统掌舵者的小明王将朱元璋部、郭子兴部,合为一部,主将由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担任,副将则由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与朱元璋共同担任。
朱元璋部在军队中占有很大的成分,再加上朱元璋有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辅佐,郭天叙与张天祐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虽然明面上郭天叙的权力大过朱元璋,但其实根本制衡不了朱元璋,还反过来让朱元璋制衡。
元至正十五年,民间地主陈埜先与元朝廷合力围剿太平,而当时的朱元璋正在太平当中。由于敌方的人数太过于庞大,单是陈埜先所率领的民兵就高达数万人,朱元璋逐渐呈现出不支的之势,多亏急中生智,率领一支大军饶后前后夹击,才得以击溃元朝廷,生擒陈埜先。
陈埜先是一个奸诈的人,朱元璋劝他投降加入红巾军,他明面上表示同意,但是在背地里却与元朝集庆城的守将福寿暗中来往。朱元璋扣了他的家属,叫他与张天祐去攻打集庆,结果他只在旁边看。
经此一战,朱元璋知道了他的小心思,决定来一次借刀杀人,故意放了他的家属,叫郭天叙与张天祐与他一块合力攻打集庆。结果可想,而知,郭天叙与张天祐遭到了城内的守将福寿攻打,又遭到了城外的陈埜先攻打,无力回天,命丧黄泉。
自从郭天叙、张天祏战死沙场,朱元璋彻头彻尾的成了军中唯一说了算的人物。而作为郭子兴次子的郭天爵,眼看着郭家的财产全部落入朱元璋的手中,心生不满,时不时的就发牢骚。
当时的郭天爵手中一没有兵,二没有权,只是朱元璋的下属。对于郭天爵发牢骚的行为,朱元璋采取的手段非常果断,那就是杀。
郭子兴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儿子郭天叙与郭天爵都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中,而他唯一的一个女儿郭氏则沦落为朱元璋的小妾,这个小妾就是后来的郭惠妃。
朱元璋对于郭惠妃而言,有着杀兄之仇,纵管朱元璋吃了雄心豹子胆,都不敢过于宠爱,毕竟是有生命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郭惠妃在历史上只留下生儿子的记载。
有的人或许会说,朱元璋都将她的两个兄长都杀掉了,干嘛不杀掉她?这有很大的可能是马大脚从中作梗,阻止这朱元璋的残暴行为。
有的人或许又会说,马大脚难道不是郭子兴的养女吗?为什么朱元璋敢宠爱马大脚?养的毕竟跟亲生的有一定的差别。在那个夫唱妇随的年代,想要指望养女为己报仇,杀掉丈夫,几乎不可能。
结语
马大脚的父亲马公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所抚养的女儿,竟然能够有一天成为一代贤后。要知道,他只不过是一个以仗义出名,杀了人逃亡在外的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