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pz,电气图里面的字母什么意思

恒浩网

代号pz,电气图里面的字母什么意思?

电气图中的字母通常表示特定的电气元件、设备和系统。这些字母代号有助于简化电气图,使其更易于阅读和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气图中的字母及其含义:

1. A: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代号pz,电气图里面的字母什么意思

2. B:电池(Battery)

3. C:电容器(Capacitor)

4. D:断路器(Disconnector)或电机(Dynamo)

5. E:接地(Earth)或接地线(Earth Wire)

6. F:保险丝(Fuse)

7. G:发电机(Generator)

8. H:加热器(Heater)

9. J:继电器(Relay)或接触器(Contactor)

10. K:开关(Switch)

11. L:灯(Lamp)或线路(Line)

12. M:电动机(Motor)

13. N:中性线(Neutral)

14. P:保护装置(Protective Device)

15. Q:开关或断路器(Quiver or Disconnector)

16. R:电阻器(Resistor)

17. S:电源(Source)或导体(Conductor)

18. T:变压器(Transformer)

19. U:电压互感器(Voltage Transformer)

20. V:电压(Voltage)

21. W:负荷(Load)或线圈(Winding)

22. X:电缆(Cable)

23. Y:熔断器(Fuse)或电缆(Cable)

24. Z:接地(Earth)或电缆(Cable)

请注意,这些字母代号可能因国家和行业规范而略有不同。在阅读电气图时,请参考相应的电气图符号标准或请教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确保正确理解图中的字母。

化油器上面的PDP?

PD、PZ、VM这些都是代表化油器的内部代号,它们所表示的都是柱塞式化油器,这些代号后面的数字如26、22是代表化油器的主口径尺寸(毫米),此外还有BS、SU等型号表示型式,是代表的俗称的真空膜片式化油器。

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会溃不成军?

苏军初期并不是整个战场遭受巨大损失,而是整体败退的基础上又受到整个中央战区部队主力覆灭的极大影响,以致后来三个战区的全线大溃败。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点是苏军兵力部署错误。

1941年在明斯克地区被击落的歼击航空兵第160团的1架伊-153歼击机

这种兵力部署上的错误首先表现在战前部署上。苏军将边境军区部队的47%部署于南方战区,即苏军所认为的主战区,而将53%的兵力部署于中央和北方这两个次要战区。换句话说,苏军的兵力部署是次要战区总兵力多于主战区,这种部署是很不合理的。显然,苏军的目的是要三个战区部队可以同时反攻,同时获胜,但却因张得太大而分散了兵力,使得三个战区的苏军都缺乏足够的打击力量。

苏军虽然战前在南方战区部署了80个师又3个旅的强大兵力,不过却是分成前后两批投入战斗。这种将部队一批批投入战斗的做法使得南方战区苏军在兵力上占不到较大优势,因而导致了该战区苏军无力挡住和击败德军的结果。在中央和北方战区,苏军分别部署了44个师又4个旅和46个师又2个旅,兵力相差不大,装甲兵力中央比北方多出1/3,总体而言无法显示出次要战区的主要防御方向。

从苏军开战前很久就从内地和远东地区调兵的情况分析,苏军完全有时间将部署于边境附近的第二梯队调到边境,同第一梯队一起投入战斗。苏军只所以没这样做只能是其部署就是如此,而并非一些人说的第二梯队来不及抵达边境。苏军将部队分成两批部署的用意在于以第一梯队抗击德军的进攻,待查明德军突击方向后,再投入第二梯队以阻住德军。这样的部署在不清楚德军突击方向的情况下是正确的,遗憾的是苏军在第一和第二梯队部署上问题多多。

Т-20“共青团员”履带牵引车拖载1909-30型152毫米榴弹炮

根据最新的数据,6月22日,苏军在西部边境地区共有170个师又2个独立步兵旅以及12个空降旅,此外在这一区域还有内卫部队的7个师2个旅11个团及49个边防支队。第一梯队距离边界50-100千米,部署有53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2个独立步兵旅。第二梯队距离边界50-100千米或更远地区,部署13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4个坦克师和12个摩托化师。预备队距离边界100-400千米,有62个师,在西德维纳和第聂伯河之间还部署了13个师,以供西南方面军和统帅部预备队使用,正在开进的还有内地军区的10个师。

从苏军上述部署可以看出,第一梯队没有装甲兵力量,所有装甲兵力量都集中在第二梯队,但距离边境距离较远。由于第一梯队缺乏装甲兵力量,无法挡住德军的装甲部队进攻,而在第二梯队的装甲兵力两由于距离边境地区路程问题,导致反突击基本也是逐次进入战场。即便进入战场的部队也因为长途行军,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

苏军在兵力兵器的绝对数量上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即使是每一个战区的兵力兵器,甚至于投入战斗的每一批部队。有些人可能觉得苏军兵力兵器数量确实具有无可非议的压倒优势,似乎分散兵力也无所谓。然而,实施远非如此,它直接导致了苏军的优势变劣势,从宏观的军力雄厚变为局部的军力缺乏。

30年代训练的苏军

链接-苏军开战时主要部队装甲兵编制

坦克师辖2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辖4个营,1营是重型坦克营,每营31辆KB坦克;2-3营中型坦克营,每营52辆T-34坦克;4营轻型坦克营,每营10辆T-26坦克和27辆T-26喷火坦克,每个团坦克173辆(含团部1辆)。全师共63辆KB坦克、210辆T-34坦克、22辆T-26坦克、54辆T-26喷火坦克、19辆БТ-7坦克和7辆БТ-7指挥坦克。

摩托化师辖1个坦克团,共有4个坦克营,每营64辆БТ-7坦克;另所属侦察营坦克连16辆T-37坦克。全师258辆БТ-7坦克和16辆T-37坦克

摩托化步兵师辖1个轻型坦克营,每营3个坦克连,每连3个排(每排5辆T-26坦克)及连部(2辆T-26坦克),全营51辆T-26坦克。师所属侦察营坦克连16辆T-37坦克

步兵师所属侦察营坦克连-16辆T-37坦克

空降军所属独立坦克营-50辆T-37坦克

1940年5月的KB坦克

苏军虽然装备有大量坦克,但却主要是以坦克团编制出现。单从编制上来说,苏军坦克师的坦克团与摩托化师的坦克团装备的坦克数量不低于德军的装甲师。德军当时的装甲师分为2团制和3团制,分别装备135辆和209辆坦克。然而,坦克师的坦克团装备坦克类型过于复杂,这与苏联当时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有关。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认为突破敌军1个步兵军防御阵地需要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3-4个轻型坦克营)、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群(1-2个轻型坦克营)和远战坦克(1-2个中型与重型坦克营)。不过最终战争实践证明,不断增大的反坦克兵器密度不允许远战坦克群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群在敌人防御纵深独立行动,它们遭到了无谓的损失,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日后苏军在战争中只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用以和步兵共同行动。同时,1个坦克团拥有重型、中型和轻型坦克,无法做到战时整体出击。而摩托化师的坦克团又是另外一个情况,虽说数量不少,但都是轻型坦克,战斗力有限。

反观德军,装甲部队以装甲师、装甲军、装甲集群(600-1000辆坦克)大编制单位出现,而且实力雄厚,占据了相对的巨大优势。最为重要的是,苏军没有将各战区坦克预先集中起来一次性投入作战,而是分成许多单位逐步投入交战。以南方战区为例,苏军从战争爆发当天就开始不断投入机械化军等装甲部队对急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实施反突击,直到7月15日才完全停止,可见其装甲兵力量之强大。不过尽管苏军拥有比德军更多的兵力兵器,也尽管苏军在反击中重创德军第48装甲军,然而苏军大批部队分批投入战场的做法最终还是导致了因为兵力不足使得反突击失败。而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整个战场都存在这种态势的情况下,苏军统帅部又下令全面反击,使得苏军装甲兵部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丧尽元气,不得不全线败退。

苏军反击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及时苏军对自己的装甲部队的缺点认识不足和集中使用的程度不够。虽然苏军有为数众多的坦克部队,似乎可以在不断的反击中凭借自己在坦克数量上的巨大优势给德军以巨大消耗,然而苏军实际装备的坦克数量中绝大部分都是装甲薄弱、火力有限、操纵系统较差的旧式轻型坦克,例如T-26型、БТ系列等。这些坦克本来就缺乏足够的集中,又没有很好的通讯设备,在作战中很容易就会队列分离,形成各自为战的态势,也难以发挥其数量优势而被一一击毁。况且,这些坦克很容易被德军步兵普遍使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所击毁,因而苏军坦克损失惨重。反观德军装甲部队,不仅编制比较合理,利于发挥集群坦克的威力,而且大部分已经换装为PzKpfw III型与PzKpfw IV型。由于德军坦克配备了较好的通讯设备,能够保持完整队形,发挥了坦克集群攻击的巨大威力,而这些坦克苏军装备的45毫米反坦克炮也不是很容易击毁。换言之,即苏军的大不跟坦克能为德军坦克和反坦克炮轻易击毁,而德军的则不易被苏军击毁。这样一来,苏军装甲部队在编制数量上就处于更大的劣势。如果要达到能和德军装甲是相匹敌的程度,苏军坦克的集中程度要大大高于德军才有可能,但对于缺乏有效通讯设备和坦克型号众多的苏军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除了在旧式坦克上没有大量集中使用之外,苏军在新式坦克以及其他新式武器上使用也犯了同样的甚至更严重的错误。在德军进攻之前,苏军已经装备了T-34中型坦克和КВ重型坦克。T-34坦克虽然全重不到30吨,但火力猛、速度快,装甲防护到位,几乎无法被击穿;而КВ型坦克虽然速度较慢,但重达43吨,装甲较厚,与德军坦克正面相撞时,往往将德军坦克撞翻或撞破。这两个型号的坦克质量之好,不仅远远超过了德军的PzKpfwII型和PzKpfw III型,即便是当时德军坦克的王牌PzKpfw IV型也无法与其匹敌。德军对付这两型坦克的唯一武器只有Flak-36型88毫米高射炮,这型火炮整个东线德军也仅有数百门而已,而苏军边境各军区部队的新式坦克有近1400辆,比德军有效反坦克武器数量还要多。

1941年6月苏军在白俄罗斯战斗

尽管苏军新式坦克数量有限远不足以装备全部苏军,但由于其质量之好和这些数量,如果集中使用,打败德军也未必可知。可是,这些坦克却分布于各军区 的机械化军坦克师,也是分批进入战斗,使得德军可以集中一切反坦克武器将其逐一摧毁。而且,苏军在使用新式坦克时,往往将旧式坦克布于前阵,新式坦克殿后,这种力图保存新式坦克的做法在德军普通反坦克兵器也能摧毁己方新式坦克的时候,对于保存战斗力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德军普通反坦克兵器只能摧毁苏军旧式坦克而不能击毁新式坦克时,这种做法反而会加剧损失,动摇军心。因为当大量旧式坦克化为烈焰时,许多缺乏经验的新式坦克驾驶员会不由自主放慢坦克行进速度,甚至于撤退。这会使苏军装甲部队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威力而无法给予德军重创。

至于苏军其他新式武器,例如威力强大的БМ-13火箭炮,由于装备部队数量较少,又出于保密原因,在南方战区和中央战区也只是偶有作为。又如新式飞机,边境各军区部队拥有近1400架,数量上超过了东线的军空军战斗机数量,完全可以取得优势而夺得制空权。不过苏军同样也是分散到各军区空军的各航空兵师,实际出动基本都是以大队分批投入作战;再加上一些飞行员对于新式飞机驾驶缺乏经验,结果空战中屡屡失败,失去了制空权。而德军却利用制空权优势将苏军的部署、兵力集结等行动了解得一清二楚,从而可以及时通知地面部队采取相应措施来打击苏军。

因此,苏军在战前对各战区、各兵种从战略到战术上都严重分散兵力的错误部署是导致苏军初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1942年T-34坦克装配线

倘若苏军在战前兵力部署能够做出如下改动:将几乎所有新式武器,即近1400辆新式坦克、几十门БМ-13火箭炮和近1400架新式飞机全部集中育苏军认为德军可能的主攻方向南方战区(笔者注:事实上,对于苏军来说,集中于任何一个战区,苏军都完全可以击败当面德军),同时辅以大量旧式坦克和飞机,并集中边境地区部队数量的60%,即约102个师的强大兵力在南方战区,使该战区苏军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具有压倒性优势。其余的兵力兵器按照7:3原则部署于中央战区和北方战区,即中央战区48个师,北方战区20个师。这两个战区的苏军以大批旧式坦克和旧式飞机并配合筑垒地域对德军层层牵制和阻击,而南方战区苏军则可伺机做大规模反攻。这样,南方战区的苏军可以对只有42个(包括3个警卫师)德国师和其他一些战斗力较弱的罗马尼亚等部队产生足以使其崩溃的压力。而且,南方战区与中央战区之间有一条东西长达数百千米的普里皮亚季沼泽,很不利于中央集团军群南下支援南方集团军群。

显然,如果苏军这样部署兵力,那么歼灭或者是重创南方南方集团军群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在给对手予众创周,苏军可以北上对德军另外2个集团军群实施各个击破,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占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军早已是呈现败相。凭借苏军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话,德军对苏军的任何进攻都将被挫败。即便德国将在西欧的全部兵力调至东线,恐怕也无济于事。因此,苏军大溃败的发生早在苏军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后就已经埋下伏笔。综上所述,苏军没有将装甲部队进行战术上的集中使用导致了苏军的全线败退和反突击的失败,没有在整体战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军则在中央战区集中了相对较多的装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战区苏军主力的覆灭,从而导致了苏军战争初期的大溃败。

其次,苏军兵力部署上的错误还表现在发生大溃败后没有及时吸取教训,反而将兵力更加分散,试图处处防守,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损失。在初战失利后,苏军许多部队已经被打散或被围歼,苏军统帅部下令反击的许多部队已经名存实亡,失败已经形成,苏军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不过苏军总是在10多个师被歼后又投入10多个师,力图堵塞防线漏洞与缺口,结果却是被德军各个击破而且德军突破的缺口越来越大。苏军中央战区主力被歼后,苏军从南方战区调来2个集团军到中央战区,但这于事无补。这些仓促调来的军队和收集到的一些残余部队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筑起一道钢铁长城挡住德军。受命向德军发起反突击的许多部队都是临时凑集,缺乏组织,即便是苏军最高统帅部调集和组建的集团军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个战场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完全是一场旷世未有的大混乱,这大大动摇了苏军的士气和整体战斗力。苏军的这一不利态势为德军创造了扩张战果的极好机会,德军乘机投入大批兵力乱而取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苏军的损失。

1939年进入白俄罗斯的坦克部队

胜败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队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胜,问题的关键是万一遭到失败,如何保存力量,如何减少损失,如何吸取教训与奋起。如果在苏军在发生大溃败以后,能够做到及时吸取教训,改变部署和策略,则不失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苏军当时应该将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飞机等尽可能调集到统一战区,最好是德军装甲兵力和空军力量都相对较弱的南方战区与北方战区,并配合大量的旧式坦克和旧式飞机,在根据并立即结的雄厚成都决定是否需要将兵力兵器进一步集中到德军某个防御薄弱地段,伺机发起集中攻击。用击溃德军1个战区部队或者歼灭德军一部来达到迟滞德军推进并为自身争取时间调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实施防御或者反击的战略来制止继续的溃败。或者,苏军也可以放任中央战区的德军孤军深入,而是凭借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数量优势(笔者注: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军都因为补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对德军占有较大的数量优势),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集结兵力,以拖住德军,并大大拉长德军战线,消耗对方可以用于进攻的兵力,使其无力再进,而苏军则可适时转入反攻(笔者注:之后的莫斯科反攻苏军就是运用这一策略)。这样也可以做到制止溃败的目的。

纵观苏军的战略战术指挥,几乎可以说从上到下、从战初到战中,无不充满分散病例的错误,而苏军始终没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见其并没有意识到其失败的真正原因即在于此。尽管苏军在总兵力兵器以及各个战区兵力兵器数量上都具有优势,但使用不周也会致命。因为的历史教训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视兵力分散所能带来的不幸。在这样的战略战术指挥下,不要说苏军为此损失了数百万人和数以万计的技术兵器,即便是损失上千万人和无可计数的装备,甚至国破家亡也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集中兵力打击对方的最有力手段,也是最重要条件,在战略上和战术上同时集中兵力就能对敌军构成战略战术打击的双重最佳效果。如果苏军在战前和开战后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做好集中兵力的部署,凭借其强大的兵力兵器数量优势以及一部分新式装备的质量优势,不但足以防止和制止大溃败的发生、发展,而且对于及早西进、早日彻底打败德军恐怕也不是问题。

苏联雅克系列歼击机宣传画

ale是什么电箱?

ALE指的是应急照明配电箱

配电箱规格及参数

GCK、GCS、MNS是低压抽出式开关柜;

GGD、GDH、PGL是低压固定式开关柜;

XZW综合配电箱;

ZBW箱式变电站;

XL、GXL低压配电柜、建筑工地箱;

JXF电器控制箱;

PZ20、PZ30系列终端照明配电箱;

序号 汉语拼音字头 中文解释 装配图号 电气原理图号

1 JL 计量箱 PXT01 PXT01 dq 系列

2 CZ 插座箱 PXT02 PXT02 dq系列

3 ZM 照明箱 PXT03 PXT03 dq 系列

4 DL 动力箱 PXT04 PXT04 dq 系列

5 JC 计量插座箱 PXT05 PXT05 dq 系列

6 JZ 计量照明箱 PXT06 PXT06 dq 系列

7 JD 计量动力箱 PXT07 PXT07 dq 系列

8 ZC 照明插座箱 PXT08 PXT08 dq 系列

9 DC 动力插座箱 PXT09 PXT09 dq 系列

10 DZ 动力照明箱 PXT10 PXT10 dq系列

11 HH 混合功能箱 PXT11 PXT11 dq 系列

12 ZN 智能箱 PXT12 PXT12 dq 系列

电气箱柜名称 编号

高压开关柜 AH

高压计量柜 AM

高压配电柜 AA

高压电容柜 AJ

低压电力配电箱柜 AP

低压照明配电箱柜 AL

应急电力配电箱柜 APE

应急照明配电箱柜 ALE

低压负荷开关箱柜 AF

低压电容补偿柜 ACC或ACP

直流配电箱柜 AD

操作信号箱柜 AS

控制屏台箱柜 AC

继电保护箱柜 AR

计量箱柜 AW

励磁箱柜 AE

低压漏电断路器箱柜 ARC

双电源自动切换箱柜 AT

多种电源配电箱柜 AM

刀开关箱柜 AK

电源插座箱 AX

建筑自动化控制器箱 ABC

火灾报警控制器箱 AFC

设备监控器箱 ABC

住户配线箱 ADD

信号放大器箱 ATF

分配器箱 AVP

接线端子箱 AXT

举例说明吧

GCK

第一个G 代表配电柜

第二个C 代表抽屉式

第三个K 代表控制

GGD

第一个G 代表配电柜

第二个G 代表固定式

第三个D 代表动力

配电箱1LA1a 1AL1b AT-DT是什么意思?还有1AP2 2AP1 3APc 7AP 1KX之类的。。

这是工程配电系统图中各个配电盘的常用代号,由设计者自行编排,没有强制性的规范。

但遵循一定的规律,AL是配电箱、AP是动力配电箱、KX是控制箱等。例如:

1AL1b——代表一层一位置的b种类配电箱;

AT-DT——电梯配电箱;

1AP2——代表一层第二位置上的动力配电箱。

0

江卫II护卫舰代做了哪些改进?

首先应该澄清,中国海军没有以江卫I、江卫II命名的军舰,这都是西方国家给起的名字。江卫I、江卫II正确规范的称呼应该是053H2G和053H3型导弹护卫舰。这两型军舰的历史都要追溯到053H型护卫舰。

053H型护卫舰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种装备反舰导弹的护卫舰,北约命名江湖I级护卫舰,首舰516九江舰于1975年服役 ,满载排水量1800吨,装备上游1舰舰导弹,100毫米全自动舰炮,37毫米副炮,火箭深弹和水雷等武器。

053H型护卫舰先后建造14艘,后续还有改进型18艘,包括053H1、053H2、053H1G、053H2G、053H3、053H1Q等型护卫舰 。

1992年,中国海军建造了4艘053H2G导弹护卫舰,目前仍然在东海舰队服役。该舰的舰桥前,有个巨大的六联装导弹发射架,十分醒目,西方国家最初一致认定,这是中国最新研制的远程反潜导弹,因为弹体粗大,所以才使用这种罕见的发射架。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红旗-61B舰空导弹,因为当年中国军工行业设计理念和研发技术的浅薄,工艺和手艺的笨拙,才产生这种巨大奇葩的发射筒。

053H3型护卫舰是中国设计建造的第二代全封闭导弹护卫舰,首舰嘉兴号于1999年6月服役,该舰是在053H2G型护卫舰基础上改进研制的,用海红旗-7舰空导弹取代了红旗-61舰空导弹,有了更高效的防空火力,提高了对掠海反舰导弹防御能力,同时保持原有的对海、对潜攻防能力,是一型攻防均衡的导弹护卫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