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为什么退市,投资公司会纷纷退出撤资

恒浩网

阿里巴巴为什么退市,投资公司会纷纷退出撤资?

要分析投资机构的底层诉求,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退出,所以投资机构在达到他们的心理价位退出很正常,另外从投资机构的构成来看,比如投资机构是基金,一般作为基金备案时会有一个投资周期,在基金存续周期内一定涉及到小投资人LP的退出,所以被投企业上了市,就从一级股权市场接力到二级市场,这个也符合投资的逻辑,二级市场的股民在买股票的时候千万要小心,仔细分析下行业和投资机构退出的真实目的,再判断是否做接盘侠!祝大家都心想事成啊!

阿里巴巴为何要重返港交所IPO?

11月13日晚,阿里巴巴向港联合交易所网站递交招股书,正式确认在香港IPO。此次上市的理由,阿里巴巴在招股书中提到,“其相信在港交所上市将为其提供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基础并拓宽其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写给投资者的信中说,“我们希望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积极参与到香港的未来建设中。

阿里巴巴为什么退市,投资公司会纷纷退出撤资

阿里巴巴此次重返港交所IPO的原因,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全球资本市场上,一家公司可以选择在一个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也可以选择两地或更多地方上市。上市完成后,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的上市地位不会改变,香港上市股份与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将可互相转换,每一份美国存托股代表八股普通股。

选择两地或多地上市,可以扩展股东基础,筹得更多的资金。不过,众所周知,阿里并不差钱。阿里最近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当季营收为人民币1190.2亿元,比市场预期高出22亿元。

第二,阿里巴巴此次赴港上市融资额为100亿美元,也许不是融资,更像是回归。2014年,阿里巴巴与港交所擦肩而过,当时阿里承诺,只要条件允许还会回来。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和阿里影业都在香港上市,还有很多关联公司都集中在香港,此次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能够更好地整合这些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而且,美国和中国时区不同,香港上市后,在美股闭市时间,还可以通过港股交易,股票的流动性会更强。同时,国内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港股通购买阿里巴巴股票,能够间接得到内地投资者的支持,对阿里来说也是大好的消息。

所以很有可能,阿里巴巴这一举措是在为回归A股做铺垫。

第三,阿里巴巴选择在这个时候赴港上市,也存在救市的可能性,某些事件使香港的经济遭到了考验,港股也日渐低迷。

香港资本市场目前已经有了腾讯、小米、美团点评等科技互联网巨头公司,港交更是所的多次主动邀约阿里。在这个动乱的时刻,阿里的加入将能够再次增强香港资本市场实力,重建香港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阿里巴巴这几年作为“别人家的孩子”,现在终于越来越靠近本土了,希望未来这些独角兽和红筹股能回归A股,为国内的资本市场强壮筋骨。

以上仅是个人分享,看完请点个赞,顺便点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阿里巴巴旗下有哪7家子公司?

1.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主营B2B,香港上市,现在已经退市

2.淘宝网-主营C2C

3.天猫(也就是淘宝商城)-主营B2C

4.一淘-搜索服务

5.聚划算-团购业务

6.阿里云-计算、技术业务

7.中国雅虎-门户、信息、社区等业务

此外,支付宝以前是其子公司,但是现在严格意义上说是其关联公司,已经转入浙江阿里公司,有马云等人直接控股

如果在2001年投资阿里巴巴一万元?

类似这个问题在前几天我已经作出回答了,如果在2001年投资阿里巴巴1万元,根据推算现在身价是4.38亿美元,换成人民币为约值31.2723亿元,下面可以进行分析。

截止昨晚阿里巴巴收盘,阿里巴巴股价位166.20美元,昨晚股价涨0.3美元,涨幅为0.18%;截止昨晚收盘阿里巴巴总市值为4327.13亿美元。我们可以根据当前阿里巴巴的总市值来推算在2001年投资阿里巴巴一万元,现在身价多少?

根据阿里巴巴2019年一季度的股权分布情况,分别来看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日本软银和马云的股份来计算:

(1)日本软银,首先在2000年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而又在2004年2月份软银又注资6000万美元;软银总共注资8000万美元,成为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日本软银总共出资8000万美元,截止2019年3月份依旧持有阿里巴巴34.4%的股权。按照当前阿里巴巴总市值4327.13亿美元,日本软银现在价值1488.53272亿美元,同样的投资18年时间,日本软银的资产总共翻了1860.669倍,利润最大化了。

(2)马云,另外根据马云的股权来推算,在1999年阿里巴巴以马云牵头,18罗汉开始创业知之时,马云当时出资50万元;按照之前马云最初出资50万元出资给阿里巴巴计算,马云占比占比阿里巴巴股权为6.2%;根据马云的股权和阿里巴巴的总市值,马云持有阿里巴巴总市值为:6.2%*4327.13亿美元=268.28206亿美元。

再度根据当前美元兑换人民币7.1586人民币,268.28亿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为1920.5092亿元。再度可以计算马云出资的50万元,到现在价值约为1920.51亿元,已经翻约为38.41万倍,这是什么概念。

(3)通过上面计算可以得知,日本软银出资8000万美元,最终投资回报已经高达1860.669倍;而马云当前出资50万元,到现在20年股票翻了38.41万倍;从这里可以推算一下在2001年投资阿里巴巴1万元的话,最起码已经翻了几十万倍,最起码已经是成为了亿万富翁了。

最终综合以上分析,如果当前在2001年真投资了阿里巴巴1万元,到现在2019年最起码已经是财务自由,已经过亿以上的资产也是非常正常的。根据我个人推算,已经高达现在身价是4.38亿美元,换成人民币为约值31.2723亿元。

从这里可以说明一点,投资想要高回报,就要有独特的眼光,投资对了,投资回报率是无限的,这就是投资行业的最大利润化。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这些明星公司和企业家怎么了?

今日早盘,港股的融创中国低开开盘,从10点开始突然跳水,陆续出现71.5万股、63万股、74.2万股、102万股、116万股的大量抛盘,在10点17分左右,跌幅最大达到12.79%。

在股价大跌的同时,融创系的国内债券在午后也出现了大跌:16融创06下跌1.98%报于93.5元,16融创07下跌1.72%报于85元,15融创01下跌0.13%报97.87元。

一、股债双杀的背后,融创评级被下调

融创今天股债双杀的背后,与一则新闻有关:今天早间,有新闻称,金融机构正在集中排查融创的资金风险,与此同时,融创在上交所计划发行的100亿公司债也被终止。

高达100亿的公司债为何终止发行?还是与风险有关。

发债,作为一种融资方式,之前被融创多次使用。

早在2015年12月,融创就曾发行过50亿元公司债;去年7月,融创又发行了40亿元的公司债;去年9月底,融创还发过一个购房尾款资产支持转向计划的债券,涉及金额24.2亿元。

频繁扩张,频繁发债的背后,是融创负债率的飙升。

在2015年底,融创中国的净负债率只有75.9%,但自2016年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融创的负债也一路上涨。在前段时间耗资632亿元收购了万达大量项目之后,有机构估算,融创目前的净负债率已经高达200%以上。

高企的负债,也引发了国际评级机构的担忧。

7月11日,标准普尔宣布,将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B+长期企业信用评级和cnBB-大中华区信用体系长期评级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并将融创中国的未偿还优先无抵押债券B长期债项评级和cnB+大中华区信用体系长期评级同时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紧接着,7月12日,惠誉将融创中国评级下调至BB-,将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作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穆迪、标准普尔、惠誉这三大世界评级机构是非常权威、非常专业的,其公信力毋庸置疑。

之所以下调融创的评级,标准普尔的理由非常充分:基于收购土地及建筑开支上的庞大投资,预计融创控股的经营性现金流将继续为负,未来需要依赖进一步举债以支持发展。

穆迪方面则认为,负面的评级展望反映了穆迪对融创业务风险加大的忧虑,因为融创对乐视尚在发展中的业务并没有任何经验。此外,如果乐视扩充业务时需要进一步融资,融创的流动性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评级机构将融创中国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之后,今天金融机构集体对融创中国进行资金风险排查也就自然地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独有偶,刚刚把大量项目卖给融创的万达在7月17日也被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列入了负面观察名单。

在7月17日,标普再度发布报告,将万达商业地产也列入了负面观察名单,评级为“BBB-”级。

标普在报告中表示,万达商业中的旅游项目和酒店的销售可能会减弱其商业地位,并且这对于万达的杠杆使用具有不确定性。

此外,标普还强调,万达商业的业务策略缺乏透明度和执行力,包括万达商业策略的有限可见性以及未来两年的财务状况。

二、融创还有一个利空

今天,除了融创100亿债务被叫停之外,还有一件关于融创的利空消息也传的沸沸扬扬。

今天早上,有媒体报道称,从建行总行了解到,融创已经过会准备代销的产品已直接被喊停,此外,近期融创一个15亿元的信托项目放款也被紧急叫停。

该报道还引述了一位金融机构内部人士的话:“中信银行、农行信保基金、北京银行都收到了有关通知。”

而这位内部人士口中的通知,指的是一份某商业银行内部系统下发的“关于万达系、复星系、融创系授信业务专项排查”的通知。

该通知要求该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金融事业部等对上述几家企业在银行授信业务方面的风险披露进行核查。

作者注意到,这份通知与多日前网传的一份关于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核查万达、复星等企业海外债务的通知并不是同一份。

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对融创、万达等的资金、债务问题所可能导致的风险仍在继续排查之中。

三、孙宏斌再次面临“断粮”危机

面对银行的排查,孙宏斌倒是非常云淡风轻,他说:“排查很正常,我们近来都在一家一家的沟通,大家也都很理解;632亿的收购对我们现金流压力不大,各大银行都比较理解和支持。

融创为什么买,这个很好理解,这个是一笔好生意。账上有900亿元,可动用500亿元,六月份了280亿元,七月份可销售200亿元,八月份之后每月300亿元以上;资金是没有问题的;银行对我们现金流比较了解。”

孙宏斌还说:“去年10月份之后,融创并没有卖地;账上有钱,销售好,现金流好,一直在等合适的并购项目,交易完成之后,还有很多钱。”

尽管孙宏斌嘴上说融创现金流储备充足,但在买下了万达的物业之后,融创的实际负债率已经达到了200%,即使在以高负债率著称的房地产行业,这个数字也已经远远高于了行业平均水平。

先是花150亿解乐视的燃眉之急,再又斥资632亿元拿下万达76个酒店项目,在一路狂买的同时,融创最近的麻烦接踵而至:信用评级被下调、100亿元公司债被上交所终止发行15亿元的信托项目放款被紧急叫停。

这些麻烦,直接威胁着融创的现金流安全:

债券被停掉,意味着融创的一个主要融资渠道被被“断流”;信用评级被下调,意味着融创的融资成本将会上升。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金融会议中,风险和监管分别被提了31次和28次,不仅如此,国家更是又新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稳定置于发展之前,这一举措,可以说是40年金融改革前所未有之事。

在严监管、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负债率过高、收购动作频繁的融创,似乎正在与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治理方向背道而驰。

一边是花巨资疯狂“买买买”,一边是资金后路被抄掉,办事风格历来激进的孙宏斌,当年倾注无数心血的顺驰正是因为宏观调控和资金链断裂而折戟沉沙,那么这次,同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