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方便面股票,鸿星尔克和安踏同样给河南捐款5000万?
情怀不一样,从“穷人”口袋里捐出5000万,和“富人”口袋摸出5000万,怎么可能一样呢?
一个“快倒闭”的企业,几百块一年的会员都舍不得买,却第一时间向河南捐赠5000万。
一般企业做不到,鸿星尔克却是实实在在地做了,而且捐了这么多物资,没有做任何宣传,这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
两家公司同样捐出5000万物资,安踏国产鞋类品牌2020年的利润高达50多亿,而鸿星尔克呢?2020年的总营收才不过28亿,亏损到有2.2亿。
基本可以推测出,鸿星尔克穷得可能连工资都要发不出来了,捐出去的钱全是营收的钱,并不是自己的利润。
01:看到鸿星尔克“豪捐”,我不禁想起两位可敬的拾荒老人。①山西吕梁的一位拾荒老人,知道河南受灾,自己独自赶到当地的消防队,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积蓄,让消防员帮忙带到灾区去,给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很多消防战士看到这一幕,无不被老人的爱心所感动。
②在去年的过年期间,有一个小孩独自坐在台阶上,因为当天是大年初一,拾荒老人从口袋里抖抖索索地摸出崭新的100块,给了小孩当作压岁钱。
原因只不过是小孩经过拾荒老人时,说了一句,爷爷新年好。这让拾荒老人瞬间有了家人的温暖。
其实,从拥有财富的角度,鸿星尔克和这两位拾荒老人无比相似,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
可当他们看到河南群众受灾时,拿出自己的积蓄驰援灾区;看到同样孤独的孩子时,哪怕自己不够花,也要送一份祝福给孩子。
这样的精神怎么不令人感动呢,鸿星尔克能够赢得很多网友的支持也是情理之中。
02:单从捐助本身,两家都是良心企业。只不过是立足点不同而已,同样是捐献,一个是倾囊相助,一个是乐善好施。
鸿星尔克自己都还吃不饱,饿着肚子,而安踏家底厚,去年一年的利润就50多亿,这5000万对它来说是一小笔钱,但对鸿星尔克来说,可能就是伤筋动骨、釜底抽薪了。
03:再来看他们两家的资本运营1、市值
安踏市值4000亿,鸿星尔克市值才3亿,可利用的资本太少,资本对一家企业来说有多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再来想想鸿星尔克捐助的5000万,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
2、营收
去年的营收安踏300多亿,李宁100多亿,特步80多亿,361也有50多亿,鸿星尔克几乎排在了最后28亿,无论是从营收还是年终利润,鸿星尔克都算不上日子好过。
3、利润
鸿星尔克的利润负数,而安踏的年利润有50多亿,网友们都怕捐完之后悄无声息地倒闭了,一个连会员都舍不得买的企业,日子真的不太好过,网友看不过去,众筹给买了十多年的会员。
鸿星尔克其实跟我们的父辈差不多,没什么赚钱的能力,平时更是省吃俭用,可到了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二话不说,眼都不眨一下,拿出捐款给比自己还要困难的群众。
04:鸿星尔克的成长历程。一开始他们家是做鞋子代工的,渐渐地越做越大,开了一家鸿星鞋业,也算是鸿星尔克的雏形。
后来子承父业,两个儿子一商量,与其帮别人做代工,不如打造自己的品牌,大儿子学的是运动鞋设计,二儿子学经济和法律,随后还去澳洲攻读国际贸易专业。
两个儿子学成回来后,公司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开了很多家分店,还成功上了市,2008年是鸿星尔克的巅峰时期。
上图:吴荣光和吴荣照两兄弟
随后的十年,意外接二连三:
因为定位不清晰,公司盈利能力变差;因为积压库存多,以及一次意外的大火烧了三个仓库,公司的周转资金差点断裂;因为虚报资金,股票被停牌。还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了2018年才算慢慢缓过神来,去年2020年营收达到了28亿,刚刚到了2008年鼎盛时期的规模。
鸿星尔克的爱心接力:每年都给困难群众捐献物资。
05:我一个普通人对鸿星尔克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这个品牌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段时间了,因为河南水灾又走入了消费者视线,还好以前它做得算是比较大,这个品牌也算是重新出现在了消费者的眼里。
①很久以前也买过一些鸿星尔克产品,鸿星尔克现在的产品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地摊价,但要和阿迪耐克比质量比款式,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不过回过头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鸿星尔克的质量也没地摊货那么差,已经性价比很高了。我也是看到热点后,马上支持国货,买了一双鸿星尔克的鞋子。
我觉得这是鸿星尔克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希望能够把握机会,就此一飞冲天,不要失去这个机会,再次错失做大做强的NO.1的梦想。
②现在品牌形象已经立起来了,接下来产品在质量和设计上多下功夫,打铁还得自身硬,后续销售和售后都加油跟进。
希望鸿星尔克会一直火下去,趁着这个风口做好设计,保住质量,做好宣传,离一线大牌不远了。
③况且他们的企业文化很棒,身为一个总裁,没有佩戴任何名贵手表,没有穿大牌衣服 ,脚上也是鸿星尔克两百的鞋子。
看到直播间火爆,立马凌晨骑着共享单车从家里赶来,感谢网友朋友的支持,同时提醒大家一定要理性消费。
④最重要的还是改变国人对鸿星尔克品牌的认知,只要质量过关,这样的国货就应该支持。
危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还是民族品牌挺身而出,这样有着民族大义的企业,本就应该蒸蒸日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品牌,需要这样的民族企业!
鸿星尔克此次的行为,令网友们感动不已:
老板:大家理性消费
网友:我劝你少管闲事
老板:不好意思各位,咱们很多产品都断货了
网友:快上架羽绒服,我开空调
写在最后以前感觉鸿星尔克太便宜,穿着一股廉价感,现在不一样了,满满的自豪感,网上没货,大家又去实体店。
要是鸿星尔克今年还亏的话,在座的各位就都有责任了。
鸿星尔克的未来可期吗?我觉得有戏。支持国货,支持良心品牌,鸿星尔克,我看好你。
给知名品牌找代理人敲响哪些警钟?
这段时间张小泉刀拍蒜断裂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于这个事情,张小泉总经理回应到:你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是错的,米其林大厨可不是这么切。言外之意,中国传统的切菜方法都是错的。
看到张小泉总经理这个回复之后,广大网友非常愤怒,要知道菜刀在中国已经使用了上千年,中国使用刀具的时候,欧美很多国家说不定还使用木棍或者石头来切东西了,然而现在张小泉总经理却认为中国人使用刀法不正确,一下就把中国上千年的刀功给否定了。
中国老百姓使用刀法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目前不论是五星级的酒店大厨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家使用刀法都一样,刀不仅用来切菜还用来拍蒜,或者捣鼓其他东西,这一直是一个传统,而且一直以来大家用刀拍蒜从来没有出现问题,偏偏就是张小泉的刀被拍断了,他们就开始否认中国人使用刀法的正确性。
在这我们只能说张小泉这个总经理当得非常不合格,不仅情商低,而且公关能力非常差劲。
对这位总经理的回复,我们很难想象他是复旦大学的一位高材生,很难想象他曾经在多个公司担任过高管,拥有如此丰富的管理经验,竟然会做出如此低劣的公关。
从这位总经理的言语之中,我们看出了他那种高高在上的高姿态,以为欧美的东西是好的,国内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但丢掉了传统,就像树丢掉了根,终究会枯萎的。
经历这个事件之后,我相信张小泉的业绩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股价会面临下跌,销量利润各方面都会面临下跌的压力,这让本来就不太乐观的张小泉业绩更加雪上加霜,估计经历这件事情之后,说不定张小泉就把这位总经理给辞掉了。
但不管最终张小泉总经理结局是什么,至少他这个事件给了很多知名品牌一些启示和敲响了警钟。
1、多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而不是耍嘴皮上。为什么同样的菜刀别的品牌菜刀拍蒜没有出现断裂或者其他问题,偏偏是张小泉出现问题?难道这不是产品质量有问题吗?
针对这个事件,张小泉第一时间并不是去寻找产品质量的问题,而是给网友列举了一大堆理由,以此来说明张小泉的刀没有,问题是大家方法使用不对,这种本末倒置的解释只会引起网友的反感。
网友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至于一把刀质量是否过关,到底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方法有问题,我相信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因为张小泉说了一堆废话大家就相信了。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产品出问题了不要急着甩大锅给消费者,一定要从自身的原因去寻找问题,我相信消费者不会无缘无故的挑产品的毛病,如果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经得起考验,那完全可以请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心服口服。
2、你可以向欧美企业看齐,但不能否定中国的传统。在这次公关事件当中,张小泉的总经理说米其林的刀不是这么用的,一下就把中国传统的菜刀使用方法给否定了,这种情商非常低。
要知道张小泉所针对的主要群体是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几千年来都是这么使用菜刀的,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传统,假如各大品牌不尊重这种传统,而是标新立异,甚至将中国一些传统跟欧美的一些新东西相比较以此来贬低传统的东西,那只会让消费者反感。
因为你否定传统,其实就是否定我们祖先的智慧。
所以任何时候,任何一个品牌在营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尊重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文化,不能随便标新立异,更不能随便贬低传统,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3、公关要打草稿,不能随口就来。我们不知道张小泉总经理在这次公关当中是否做过草稿,他说的话是认真经过思考还是随口说出?
但不管过程怎么样,至少这个事情给大家敲了一个警钟,在公关的时候一定要打草稿,一定要想好各种结果,不能张口就来,否则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麻烦就大了。
所以任何一个公关都不能盲目地自信,不要以为自己所想的所说的全是对的,公关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势俯视消费者。
4、选职业经理人不仅要看履历、能力,还要看品行。我昨天特意去看了张小泉这位总经理的履历,他的履历可以说非常光鲜,他读的是复旦大学,在大学期间就通过创业积累了不少财富,还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创业明星,还登上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也曾经受到过央视的采访。
而且毕业之后他曾经在多个企业担任过高管,目前除了张小泉之外,他还担任多个企业的高管。
从这位总经理的履历来看,他的能力是有的,但品行是否端正就不好说了。
但至少从这个回复可以给大家一个反思,在选择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他们光鲜的履历和能力,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今天,职业经理人的品行跟品牌的发展息息相关,有时候消费者买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态度,所以只有卖产品的人品行好了,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写在最后。张小泉作为一家老字号品牌,一直以来在市场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最近几年因为聘请了夏泉良作为总经理,张小泉业绩每况愈下,利润不断下降,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张小泉的净利润已经连续5个季度下降。
那为什么张小泉利润会下降呢?这里面除了推广费用大幅增加之外,我相信还有其他问题,如果张小泉不好好去反思这些问题,终究会被消费者抛弃的。
统一康师傅方便面会破产吗?
土坑酸菜问题把统一和康师傅方便面推向了风口浪尖。
之前市场上一度传出统一和康师傅老坛酸菜面的酸菜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湖南华容相关企业提供的。
但是后来统一方面出来发布公告称,他们所使用的酸菜包跟湖南华容的插旗没有关系,跟插旗的合作关系早在2012年就结束了,所以他们没有使用土坑酸菜包。
而康师傅则没有明确表示他们酸菜包到底有没有使用华容相关企业的原材料。
但不管这两个企业老坛酸菜的原材料是否来源于华容,他们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在315曝光的内容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有部分企业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他们生产的酸菜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标准化流程生产的酸菜,主要用来出口,还有一种是从农户收购上来的土坑酸菜,这些土根酸菜主要用于国内的供应。
这意味着包括老坛酸菜在内的酸菜包,还有其他下游企业的酸菜都有可能来自华容生产的土坑酸菜。
受这个事情的影响,最近几天统一方便面和康师傅傅方便面销量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网友都自觉抵制不买这两个品牌的方便面。
相反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后,白象方面等一些品牌反而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比如最近几天白象方便面的销量就出现暴增。
从这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方便面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一场危机,未来方便面市场有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动。
那未来统一方便面和康师傅方便面是否会破产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短期之内他们会受到很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经营,破产更不可能了,这里面主要基于3点推理。
第一、经历这次土坑酸菜问题之后,统一和康师傅对原材料要求肯定会更严。我们不知道之前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是否真的采用了华容的土坑酸菜,但至少经历这个事件之后,未来他们肯定不敢采用华容相关企业酸菜了。
经历这次曝光事件之后,华容的酸菜产业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论是正规的酸菜还是土坑酸菜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现在在网友的认识当中,华容生产的酸菜就等同于不安全不卫生,所以要是有哪个企业敢轻易使用华容生产的酸菜,无疑会砸自己的品牌。
所以在经历这个事情之后,包括统一方面和康师傅方便面在内,都会从其他渠道进采购酸奶,这时候四川、贵州等地的酸菜有可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第二、很多网友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在经历这次危机事件之后,未来我相信包括统一方便面和康师傅方便面都会花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攻关,重塑信任。
他们有可能邀请一些大V去参观他们的现代化酸菜生产工厂,包括方便面的生产工厂,以此来证明他们生产过程当中的安全、卫生。
另外他们还有可能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还有可能通过捐款等一些方式资助一些公益事业,从而获取网友的认可。
通过一系列公关,我相信一两年之后,当这个事件被其他热点事件覆盖了,很多人就可能把土坑酸奶给忘掉了,到时该吃的还得吃,该喝的还得喝。
第三、老坛酸菜只是这两个品牌的一部分业务。不论是康师傅还是统一,他们的产品线要远远比大家想象的多,而老坛酸菜面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子品牌而已,除了老坛酸菜之外,他们还有其他品牌的方便面以及其他业务。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康师傅和统一都是主要做方便面的,但是他们不只是做方便面这么简单,除了方便面之外,他们还是国内的饮料巨头。
我们以康师傅为例,2020年,康师傅饮品事业整体收益为372.8亿元,占总收益55.13%,康师傅饮茶(含奶茶)市场占有率43.6%,稳居市场首位,康师傅果汁销量市占比为17.3%,包装水销量市占比为5.7%,即饮咖啡销售额市占比为12%。
目前康师傅旗下的饮料品牌包括冰红茶,冰绿茶,茉莉茶系列,鲜之每日C,康果汁,劲跑X,矿物质水,矿泉水等等,大家每日喝的很多饮料,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康师傅供应的。
综合各种因素之后,就算老坛酸菜方便面出问题,顶多是他们的方便面销量会下降,但过一阵之后,我估计很多网友又慢慢忘记这件事情,他们的销量又开始恢复了,想让他们破产难上加难。
互联网企业常说的羊毛出在狗身上?
这句话其实是互联网商业思维的一种体现。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免费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第三方付费模式。网上有个经典的案例叫做“梦露”睡衣,感兴趣可以去看下。
羊毛&狗&猪我们说的“羊毛”代表的就是利润,“狗”代表用户,“猪”代表第三方。以前的商业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现在,则有可能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这个比喻,都是对“甲方卖东西乙方买东西而丙方抢着来买单”的一个有趣概括。
我卖的产品是免费的,但我从产品的附加值里面赚取利润,这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意思。
打个比方,我们在网上看视频,很多内容是免费的,用户没有付出金钱成本只是付出了注意力成本。正是有了用户的注意力,视频网站可以把注意力“卖”给广告商赚取广告费。那么广告商其实就是相对应的猪,用户其实就是相对应的狗,羊毛就代表网站的收益。
早期在这方面用到极致的其实就是小米手机和乐视电视。两者都以超性价比著称,但是它们最大的本事,在于它在看得见的部分可以不挣钱(硬件),但却可以用别的方式挣钱(比如收取会员费,视频点播费用)。
这个商业模式成立有个重要前提“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这个商业模式要成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把用户(狗)服务好,有了好的用户体验以后,猪(第三方)才会过来。
以前这样的“免费”模式其实也存在。比如说吉利剃须刀,它通常给用户送刀架,只收取刀片的费用,但是刀片换新需要付费。某教育机构推出“儿童免费体验活动,但需要家长陪同”,儿童(真正有需求的)不要钱,但是家长收费。
互联网推动了这个商业模式只不过,这个商业模式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被无限放大了。其本质原因是:
因为互联网的天然属性,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大量潜在客户。
【点击关注】欢迎评论点赞,交流分享!
印度各方面看上去都很强?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印度究竟是不是很强?就像很多人看着很胖,其实是虚胖,上个楼都会一步三喘气的;其次如果印度真正崛起了,美国究竟害不害怕?那么为何现在不害怕呢?
一:印度真的很强吗?疫情之下,各国的应对就是对国力的最好检验。美国虽然拉胯,国内不是零元购活动就是感染人口将近一千万,但人家依然有声有色。毕竟美国是上百年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了,家底厚,造一点儿没关系。
但印度呢?国家没有实力像中国一样搞全面封城,但又承担不了美国吊儿郎当的后果,所以就出现了非常魔幻的情节。
国内几亿人从城市回到农村;领导者不致力于抗疫,而是和中、巴、尼等邻国发生摩擦;本来疫情导致国际贸易流动减缓、投资趋于保守,而印度又大幅限制中国资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印度面临的一些问题: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周边国际环境复杂且大都有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兴起。
这里面最为致命的就是工业化水平低和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最开始的世界工厂是英国,之后是美国,现在是中国。工业化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提高产业利润,安排就业。简单来讲,人们有工作有钱了,就不会胡思乱想;国家有钱了,就能发展教育、医疗、基础建设、科技研发、投资等等,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但现在问题是,中国之后还会有世界工厂吗?
中国与英国、美国不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足量的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换句话说,中国依靠自己人、不用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就能生产足够的工业制品,并且能够形成全品类的产业结构。
这个对印度来讲是致命的,因为中国为了就业、税收以及社会稳定,不会将产业链主动转移到印度的。那么印度政府只能一点一点从中国、东南亚国家口中抢。
上文提到了,印度和周边主要邻国有矛盾、国内也有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矛盾,再加上基础设施缺乏、人力资源素质低等原因,印度的工业化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实现不了工业化的印度,不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不能进行军事更新和全民素质提升,只能是农业国和资源国,对美国造成不了任何压力。
另外,印度周边国家必须要警惕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印度要想真正崛起,必须战胜中国一次,这样才能褪去自卫反击战失败的枷锁,完成人民自信心的重构。并且现在莫迪执政的印人党政府,也正通过煽动国内的印度教主义来转移矛盾。但民族主义有利有弊,搞不好会玩火自焚。
所以说,印度国内烂事一大堆,种姓制度、民族主义、军事科技弱小、中央政府对地方土邦缺乏控制力等等,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弱鸡,自然不值得警惕。美国现在最大的战略对手是中国,印度反而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二:美国为何现在不害怕印度?上面说了,印度现在对美国没有任何威胁。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对美国也没威胁,谁敢说以后印度对美国有没有威胁呢?如果美国在中美竞争中失败的话,中国依然是美国最大的威胁。但如果美国获胜并且印度崛起的话,肯定会有威胁了!
印度和中国一样有十几亿人口,奥巴马曾说过,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西方人的生活,那对全世界就是一个灾难。
这句话放在印度身上同样适用。并且印度现在一直强化"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这一观念,印度崛起的话肯定会谋求在印度洋的海上主导权,进而威胁到印度洋航线。
印度真正崛起了,美国肯定害怕。到时候如果美国依然是世界霸主的话,肯定也会像对付欧盟、日本、中国一样去对付印度。
总之,现在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才是美国最大的对手,印度是美国"远交"的对象。并且说实话,我觉得印度的崛起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这其中不仅需要几代人的付出,更需要出现一两个具有极大战略定力的统治者。从目前印度政坛的人才储备来看,无论是莫迪还是甘地家族,都没有带领印度崛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