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主板,深市主板上市条件?
深交所主板的上市条件如下:
1、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2、发行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人民币三千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五千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三亿元;
3、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等)占净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0%;
4、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5、最近三年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6、最近三年内公司的董事、管理层未发生重大变化;
7、最近三年内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
8、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
主板是指深市还是沪市?
主板包括沪市深市交易的,代码6,0打头的所有股票。
停牌核查规则?
9月8日,深交所披露深圳市场监管动态显示,当周深交所共对26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对华大基因、中科信息的交易情况进行了重点监控。
近期,被视为“次新股总龙头”的中科信息和华大基因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妖股”中科信息遭遇疯炒,在短短两周里两度被停牌核查。曾经历过连续18个一字板、股价在两月内涨幅超十余倍的华大基因,也在9月8日午后被停牌核查。
随着行情回暖,新股、次新股炒作之风再起,多只次新股被要求特停。目前,投资者对特停的质疑主要表现在:特停没有明确的规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何时特停、为何特停、特停多长时间,投资者无法知晓。
目前的特停,容易让投资者一头雾水,买入股票后心惊胆战,担心随时被关“小黑屋”,不能给市场明确的预期。也就是说,停牌原因、停牌尺度、停牌时机、停牌期限几个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投资者对特停的质疑还表现在,这一制度对新股次新股、妖股爆炒的威慑力日渐式微。特停是停牌核查的俗称,是市场对这一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主要的作用是风险提示。作为沪深交易所日常监管的一种“杀手锏”,特停初期确实是抑制市场爆炒题材概念股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醒投资者远离妖股暴涨暴跌风险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随着这一手段的经常采用,游资与投资者已经逐渐习以为常,对股票特停司空见惯。当特停成为市场交易常态,这一“降妖”利器便逐渐失去了威慑力。中科信息第一次特停后复牌继续涨停即是最近的一个例证。
目前,沪深交易所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指出个股因股价异动而需停牌的标准。根据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若相关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连续3个交易日内,其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将构成股票交易异常波动,需要发布公告核查,但并没有明确要求停牌核查,大多是发布自查公告后次日继续正常交易。
特停的依据,主要是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一条模糊规定。在2014年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第12章“停牌与复牌”第一款规定:“为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公平,本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申请,决定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停牌与复牌事宜。”《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与此类似。
2014年修订的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对停牌与复牌的规定,主要是涉及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披露、资产重组、公共传媒中出现上市公司尚未披露的重大信息、财务会计报告因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要约收购等方面,但并未涉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这一方面,这可能与当时这一问题并不突出有关。
问题是,随着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以及近几年新股次新股、妖股的兴风作浪,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日益增多,妖股横行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承受之重。
虽然监管层去年开始严厉打击题材概念股的非理性炒作,价值投资开始成为市场主流,但新股与妖股的炒作并没有彻底熄火,随时可能死灰复燃。近期被视为“宇宙总龙头”的方大碳素、“次新股总龙头”的中科信息大幅炒作,说明市场结构和市场生态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针对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制定停牌核查规则,对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停牌与复牌”一章进行修订。建议专门增加“停牌核查”一节,对股票停牌原因、停牌尺度、停牌时机、停牌期限、核查方式等几个方面制定相对明确的标准。
按照市场对非理性炒作的理解,排除未打开涨停的新股,在10个交易日内涨幅达到50%即为妖股,达到这一阈值即可停牌核查。不应像中科信息这样涨幅翻倍以后再特停,这时炒作之风已起,即使停牌核查也已经很难控制。停牌期限可规定为3个交易日复牌,让市场逐渐冷却。停牌核查可直接由交易所明确公告,不必遮遮掩掩“应上市公司要求”。在停牌核查公告中,交易所应明确提示风险。
在此期间,要求上市公司自查应与监管部门监控核查并重。目前的妖股炒作,症结大部分并不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即使自查,也往往公告“未发现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异常波动信息”,自查流于形式。在上市公司自查之外,重要的是交易所应严查股票交易异常波动背后是否有资金异动甚至市场操纵情形。
深市成交额含创业板吗?
感谢邀请,深市的成交量,是算上了中小板、深市主板、创业板的总和,但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成交量也是单独列出的。
深证成指起初是按一定标准选出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成份股,用成份股的可流通数作为权数,采用综合法进行编制而成的股价指标,从1995年5月1日起开始计算,基数为1000点。
2011年深交所启动对深圳成指实施了扩容改造,2015年5月20日最终确定样本股数量从40家扩大到500家,指数代码、指数名称及选样方法保持不变。扩容后的新深证成指市值覆盖率由18%提升至61%,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权重分别为52%、33%、15%。
深证成指包括中小板,但不包括创业板。创业板是类似于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是独立的,创业板指数是以起始日为一个基准点,按照创业板所有股票的流通市值,再加权平均,与开板之日的基准点比较计算的指数,深证成指是抽样形成,不是全部股票,而中小和创业都是不同样本,存在个别股票有交叉。
一、样本股定期调整方法
样本股定期调整定于每年1月和7月的第一个交易日实施,通常在前一年的12月和当年6月的第二个完整交易周的第一个交易日提前公布样本调整方案。
样本股定期调整方法是先对入围股票进行综合排名,再按下列原则选股:
1、排名在样本数70%范围之内的非原样本股按顺序入选;
2、排名在样本数130%范围之内的原样本股按顺序优先保留;
3、每次样本股调整数量不超过样本总数的10%。
老深成指与新深成指的变化
一、中小板创业板权重加大:老深成指中主板股票的权重为75%,几乎控制了老深成指的走势;而新深成指,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权重合计占据近半数,分别为33%、15%,改变了老深成指中主板股票一支独大的格局。
二、覆盖率大幅提升:在盈利增速和预期盈利方面,新深成指均高于老深成指,由于加入了更多估值较高的新兴产业股票,新深成指的市盈率为31.3,高于老深成指的18。
三、行业权重占比改善:老深成指权重前三大的行业分别是可选消费、金融和信息技术,权重占比分别为32%、31%和12%,累计占比75%,新深成指中权重前三大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和工业,权重占比分别为20%、19%和 17%,累计占比54%,其中信息技术、材料、医疗保健等新兴行业权重占比明显提高。
我是跑赢大盘的王者,欢迎大家热评,如果对您的交易有帮助,认可我的回答,点赞并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深市沪市创业板科创板区别?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1、板块定位
(1)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较高的科技创新企业,主要面向的是已经跨越创业阶段进入高速成长、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
(2)创业板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等需要融资和发展的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市场,更侧重面向的是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
两个板块对上市企业处于的发展阶段侧重有所不同。实际上,有时企业到底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很难有标准去准确划分。也就是说,科创板与创业板功能定位有错开,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会形成相互兼容竞争关系
2、上市场所
科创板在上交所上市,创业板在深交所上市
3、投资者资产门槛
(1)科创板: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并且参与证券交易2年以上
(2)创业板:无明确的资产要求
4、审核制度
科创板采用注册制,创业板采用核准制
5、涨跌幅限制
(1)科创板:上市后前5个交易日(含首日)不设涨跌幅,5个交易日后,涨跌幅限制为20%
(2)创业板:交易次日起实施涨跌幅10%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