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上市了吗,腾讯正在推动香港恒生指数走向牛市

恒浩网

腾讯上市了吗,腾讯正在推动香港恒生指数走向牛市?

彭博称,腾讯正在推动香港恒生指数走向牛市,是有其深刻理由的,最重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腾讯涨幅位居恒生指数榜首。自2018年10月30日恒指回调到最低点以来,腾讯控股也已从低点251元涨到现在347元,涨幅将近40%,而腾讯控股在恒指比重巨大,在恒指成分股中比重达10%,腾讯上涨成功带动恒指上涨了16%。 彭博分析,腾讯上涨40%为恒指的涨幅作了将近四分之一的贡献。

腾讯上市了吗,腾讯正在推动香港恒生指数走向牛市

其次,腾讯控股业绩增长良好。腾讯控股三季度总收入805.95亿元,同比增长24%;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233.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非通用会计准则本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19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其中,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10.825亿,同比增长10.5%,智能手机游戏收入同比增长7%及环比增长11%,网络广告业务同比增长47%,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61%,媒体广告收入增长23%,等等。预计通讯控股四季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持续增厚业绩。

总之,腾讯控股以起良好业绩增长及庞大股份体量,影响着恒生指数的发展,说其带动恒指走向牛市也是合情合理的,让我拭目以待。

150亿IPO为何华大基因与腾讯华为并称深圳三宝?

作为中国基因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华大基因还被称为基因界的“黄埔军校”——业界不少企业的创始人曾就职华大,这类公司也因此被称为“华小”或者“华创”。

VC/PE对华大的钟爱也延续到了“华小”身上。据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不完全统计,目前业内共有“华小”公司30多家,其中很多已获得过融资。

本可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却偏要自己创业

众多“华小”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碳云智能,其创始人曾是华大基因的二号人物——原CEO王俊。在华大员工眼里,“王俊在BGI(华大基因)永远是仅次于汪老板,不管他的具体头衔是什么。”

早在1999年,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王俊就加入了刚刚创办的华大,成为了华大基因最年轻的元老。王俊深得汪建的信任与器重,先是于2012年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院长,后又担任华大基因CEO。

除了王俊之外,碳云智能的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也皆为华大基因的高管,包括前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前华大基因COO吴淳、原华大基因CIO黎浩。

从成立到长成独角兽可以多快?不到6个月

卸任华大基因CEO三个月后,王俊就于2015年10月27日成立了碳云智能。不过,王俊、李英睿、吴淳仍是华大基因董事。此外,王俊持有华大控股10.5%的股份和华大投资57.07%的股份,李英睿持有华大投资1.03%的股份,而华大控股和华大投资为上市主体华大基因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此轮融资后碳云智能的估值已达10亿美元,诞生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跻身独角兽之列。

打造数字生命联盟,碳云智能频频出手投资

据说,王俊从华大出走的原因是和汪建在公司线路上不和。汪健力求横向出击各项业务的同时,也要在纵向上覆盖整条产业链,王俊却认为这不现实。离开华大的王俊意图打造合作开放的平台。

王俊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基因信息被检测出来,但要想做到对生命信息的真正理解,需要一个大型的生物链数据化的数据库,同时需要人工智能系统来处理这些数据,从中找到规律。

今年年初,碳云智能发布了其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觅我(Meum)”的同时,宣布斥资4 亿美元投资 7 家公司成立数字生命联盟,碳云智能的发展业态初现端倪。就在今年5月,碳云智能又参与了HealthLoop的B轮投资,数字生联盟又添一员。

除了数字生命联盟的布局,碳云智能还对新三板公司般若系统注资了3000万元来拓展在保险业的数据应用能力。

此外,碳云智能还于2016年1月份在欧洲岛国马耳他正式成立碳云(马耳他)有限公司,建立起了布局全球智能健康管理平台的第一个国际基地。

王俊曾表示,我们做的是平台和生态系统型公司,和现有华大的服务模式会形成很好的互补,比如这当中涉及到基因检测的部分,我们是要交给华大等数据产出公司来做的,华大将会是我们很重要的合作伙伴。

“华小”都在蚕食华大的业务

然而,从华大基因走出的“华小”们,能和华大成为合作伙伴的并不多。毕竟华大基因是基因行业中一家全产业链公司, 与“华小”在市场上某些领域存在重叠也是不可避免的。

贝瑞和康已与华大在“无创产前检测”业务上不相伯仲

华大基因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6年,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24亿元、13.1亿元和17.0亿元。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是华大基因近年来主要的营收来源,占比从2014年的31.71%上升到2016年的54.62%。生育健康类服务提供的服务项目中以预防新生儿缺陷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最成熟的领域。

而正是这项占据华大基因营收最大部分的业务,如今已受到另一家“华小”企业贝瑞和康的严重威胁。

贝瑞和康创立于2010年,主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及仪器试剂盒销售。贝瑞和康在借壳重组预案中披露,2016年其实现营收9.22亿元,这与2016年生育健康类服务给华大基因带来9.29亿元的收入已基本持平。

贝瑞和康的创始人高扬和周代星曾分别任华大健康总裁和Illumina亚太区负责人。当年高扬执掌的华大健康正是华大医学的前身,他几乎是全程参与了华大医学主营业务“无创产前检测”的筹备与启动。除此之外,贝瑞和康的董事蔡大庆,系原华大健康CFO;另一名股东任媛媛,曾任华大健康测序部门经理。

相较于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对于资本的态度显然更加开放,早在2011年9月,就获得了君联资本的首轮投资。后来,2013年9月又完成第二轮融资,投资方除了首轮投资方君联资本,还增加了博裕资本和启明创投。

在资本的助力下,贝瑞和康甚至通过借壳天兴仪表早于华大基因登陆了A股市场,成为了实际上的“基因测序第一股”。

“诺禾致源”后来居上

主营业务被“华小”企业迎头赶上的并不只有“无创产前测试”一个,在基因科研测序领域,另一家企业诺禾致源也早与华大基因平分秋色,并有超越之势。

成立于2011年的诺禾致源,在基因科研测序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早在2015年,就以25.5%的国内市场占比,微超华大基因的25%。

据悉,诺禾致源的创始人李瑞强曾任华大科技总裁,他在基因测序界有“绝世武林高手”的美名,且在科研测序领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李瑞强离开华大的同时,还一并带走了蒋智、吴俊、周广宇、田仕林、李艳萍、闫军、刘文彬、曹志生等一批骨干员工。

作为“华小”系的一员,诺禾致源同样备受资本青睐。2015年,其获得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PE国投创新的首轮投资;2016年11月,再次获得招银国际、国投创新及方和资本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战略投资“华小”企业能否挽会危势?

面对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友商对自己业务的蚕食,华大基因必然也承担着不小压力,其完全靠自身大而全的战略似乎也有所松动,对“华小”的策略也有所改变。

2016年8月,吉因加获得了2亿元的A轮融资,其投资方中除了火山石资本和松禾资本两家投资机构外,华大基因作为领投方赫然在列。

华大基因CEO尹烨也表示:“吉因加拥有同业少有的NGS行业经验和肿瘤领域深耕细作的能力,而华大基因作为NGS行业龙头,乐于成为同业垂直发展型公司的服务平台,今后华大基因也将进一步提供品牌、资本、行业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吉因加成立于2015年4月,专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自主研发了ER-Seq、mTBI、mClone等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无创、精准、动态的ctDNA检测体系。

据了解,吉因加的董事长兼CTO易鑫曾任华大医学的COO、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总裁兼CEO杨玲曾任华达集团助理总裁、天津华大总经理;CFO熊力此前也曾是华大投融资部的负责人。

目前,吉因加的ctDNA检测技术已实现商业运作,服务范围覆盖全国20个城市,并与90多家医院、400多名肿瘤医生建立了合作关系。

结语

相比国内基因行业中无论是“华小”还是非“华小”的公司,对华大基因威胁最大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公司Illumina。基因测序设备和耗材为产业链上利润最丰厚的一环,而目前 Illumina占有上游最大市场份额。

2012年,华大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基因测序仪器生产商Complete Genomics私有化收购,也让其和Illumina的关系十分紧张。

在华大完善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的同时,Illumina也在通过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地布局中下游。“华小”中的贝瑞和康、安诺优达以及诺禾致源都先后与之达成战略合作。

华大基因所处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发展最快的高科技行业之一,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就算是没有“华小”这一群体,市场上也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和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

基因测序行业,特别是国内成熟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腾讯控股在哪里上市?

2004年6月16日是值得腾讯骄傲的时刻,在香港主板上,股票代号为700.HK的新股 正式亮相,全称为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imited)的股市新军,带着 第一家连续12季度盈利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殊荣在股票市场上稳步前行;

steam和腾讯游戏平台哪个好?

腾讯wegame平台上面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国产游戏,从古剑奇谭再到中国式家长,这些非常优良的游戏深受玩家们的好评,也让很多国人制作者们,看到了国内游戏市场的希望。

Steam平台是V社聘请发明者布拉姆科恩亲自开发设计的游戏平台,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数字发行平台之一,也是现在很多主机游戏玩家们最经常使用的游戏平台,很多3A大作都选择在这上面进行发售。

如何评价任天堂将与腾讯联合推出国行switch的传言?

关于Switch的消息和传闻最近有点多。

腾讯200万台销量协议保底代理,扩充产能到每月200万台,发售7个月卖出580万台,年内销售目标2000万台。一系列的消息都在冲击着行业和粉丝的心。

十年前,任天堂凭借Wii和NDS的成功,在市值上超越索尼。经过了Wii U的失败和漫长的低迷期之后,终于在十年后凭借Switch再次市值超越老对手索尼。

但Switch的硬件销售只是第一步。对于现在市值3200亿的任天堂来说,除了让Switch进军像中国这样的空白市场外,更重要的或许是思考如何建立基于Switch的游戏生态。毕竟,与第三方游戏厂商合作,从来都不是任天堂的强项。

《王者荣耀》海外版《Arena Of Valor》

去年营收下降27%

“错位”打法的Switch为任天堂再+1S

两天前,虎嗅网爆出消息称,腾讯将代理任天堂游戏主机Nintendo Switch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并于明年正式引进这款游戏主机。同时,腾讯以200万保底销量的协议打败了同样对Swicth入华感兴趣的阿里,拿下Switch在中国的代理权。

彼时,腾讯WEGAME转发了这一消息,并评论道“更多的中文游戏”,似乎有官方认证的意思。但随即又被腾讯游戏官方微博辟谣称“该消息不属实。”不过,玩家们似乎并不买账,认为只是交易落实之前,公司的套路性操作。

不仅如此,早前腾讯曾宣布与任天堂合作,《王者荣耀》海外版《Arena Of Valor》将登陆Switch。而任天堂也宣布《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和《马里奥赛车8豪华版》会以补丁的方式加入中文。

Switch想要开拓中国市场一事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调研公司Newzoo的调查和预测显示,2016年-2020年,主机游戏将占到整个游戏市场的30%。但国内游戏主机市场直到2013年才开始解禁,十三年的禁售使得整个市场发展十分不充分,可发展空间还很大。

另一方面,根据VGChartz的数据显示,发售7个月的Switch已经售出近580万台。仅今年而言(9个月销量),其销量落后于PS4的880万台,高于XBOX ONE的280万台和3DS的250万台。

根据主机四至六年迭代的特性,预言家游报(ID:yuyanjiayoubao)认为,Switch依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长的寿命周期。瑞士分析师也预测,未来五年内Switch全球销量将突破1.3亿台,超越1.2亿销量的PS2,成为史上最畅销的游戏主机。

这种成绩有一定的必然性。2016年,任天堂营收同比下降了27%,亟需新的产品作为增长动力,而整合了掌机与主机功能的Switch,在已经接近饱和的全球主机和掌机市场上,通过“错位”的打法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索尼互动娱乐公司首席执行官Andrew House就曾表示,Switch通过将家用主机和便携掌机融为一体的设计,弥补了这块市场的空白,这也是Switch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任天堂的Switch是一款主机和掌机的综合体,这是他们公司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Switch

加大产能,以游戏带主机销量

Switch冲击2000万目标

但目前来说,困扰Switch的问题依然存在:产能不足和缺乏游戏大作是最亟待解决的两个。

事实上,由于三星DRAM闪存芯片等关键部件供应紧张,产能问题一直困扰着Switch。不仅在日本国内供不应求,在中国一些游戏店内也一度需要加价50%才能买到。

按照目前的销量计算,Switch每个月供货只能达到80万。如果任天堂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无法完成当初定下的年内2000万台的销售目标,也会大大影响年末大战时游戏软件的销量,特别是其年底推出的《超级马里奥:奥德赛》。

因此,任天堂也在计划和代工厂商一起提高产能。根据Digitimes报道,任天堂计划将Switch的产量提高到200万台/月。目前,Switch主要由富士康和日本的Hosiden联合生产,供货量超过总数的50%。此外,和硕等厂商也在积极争取订单。

至于游戏内容,这对于任天堂来说,既是长处,亦是短板——任天堂本身有着卓越的游戏设计能力,但作为平台,任天堂对于第三方开发者,尤其是独立开发者并不算友好。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

“对于怎样推销一款新硬件,任天堂有教科书式范例,他们的每一代主机都会有平台独占的重磅大作游戏作为首发作品,Switch也不例外。”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uperData首席执行官Joost van Dreunen曾表示。

这是任天堂的战略所致。2015年去世的任天堂前任社长岩田聪在最开始接任时就定下了“把游戏软件尽量做到最好,然后以此来推动我们主机的发展”的策略。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Switch首发时为什么会获得《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加持,这款游戏在Metacritic综合评分达到98分的高分,成为最受好评的游戏之一。此外,Switch平台独占游戏《马里奥赛车8豪华版》在北美的成绩也十分亮眼,仅两日就售出55万份。

游戏和主机的双重收入使得任天堂在第一财季(4-6月)收入同比增长了148%,并在6月时以5.45万亿日元(约合3200亿人民币)的市值超过市值约5.40万亿日元的索尼。

缺乏重磅大作

Switch的将来仍在于游戏生态的建立

不过,根据统计显示,目前购买Switch的玩家中有90%都购买了《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这一定程度上说明Switch上重磅大作的缺乏。

但所幸的是,由于独立游戏数量较少,Switch能够给到开发者们更好的资源。《神奇小子:龙之陷阱》和《Forma.8》等独立游戏都在Switch上获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Image&Form Games首席执行官Brjann Sigurgeirsson认为:“曾经的Steam商店没有那么混乱,独立游戏会得到特殊照顾。但如今的Steam对独立游戏并不友好,甚至对发行商也不友好。它更像苹果应用商店——每天都有100多款新游戏,独立游戏没有生存空间。而NS平台未来一年内的新游戏不过100款,曝光率很有保障。”

Steam上一款独立游戏《饥饿派画家》

任天堂发行商与开发者联络主管Damon Baker在今年的任天堂开发者大会上也表示过:“我们鼓励自我发行,接受所有开发者和发行商所提交的内容。任何有兴趣的个体都可以申请相关内容的评估。得到开发者接口和开发工具后,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发布内容的时间和售价。我们将根据发行计划,提供营销支持,保证优秀作品不被埋没。”

“Switch的强劲销量会让更多厂商看到它的潜力,从而获得更多游戏内容的支持。而高质量的游戏数量,特别是第三方游戏数量增加,又会一定程度带动硬件发展。”一位游戏从业者对预言家游报(ID:yuyanjiayoubao)表示。

游戏公司EA对于Switch的态度转变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事正在成为现实。

在去年11月,EA首席财务官Blake Jorgensen还说过,“EA对Switch的未来持保留态度,因为毕竟现阶段玩家对于掌机的需求并不明确。”但今年,EA不但打算将旗下王牌游戏《FIFA》搬上Switch,其CEO Andrew Wilson还表示,由于Switch销量火爆,会加快在Switch平台上推出游戏的速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