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资产,非标定融是什么?
非标定融指的是非标准化融资工具,是指那些不能被传统金融机构所接纳的融资方式。
这些融资工具通常包括私募股权、私募债券、私募投资基金等。
非标定融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渠道具有灵活性高、融资成本低等优势,但也存在着风险较高、监管难度大等问题。
abn是标准还是非标?
ABN指资产支持票据(Asset-Backed Medium-term Notes,ABN) 是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由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于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是属于资产证券化的范畴,也是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一个金融创新产品。 该产品借鉴了成熟市场资产支持证券的通行做法和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重点对资产支持票据的资产类型、风险隔离、交易结构、信息披露、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了规范,尤其强化了对资产支持票据投资人的合理保护机制。 资产支持票据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其发行过程与其他资产证券化过程类似,即发起人成立一家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 SPV),通过真实销售将应收账款、银行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资产出售给SPV,再由SPV以这些资产作为支持发行票据在市场上公开出售。
非标和标准化的区别?
非标就是非标准化,非标具有局限性,标准化具有通用性。
如在资产方面,两者的区别是:非标资产和标准化的资产是互相对应的,非标准化资产主要是非标准化的债权资产,这种资产的范围更加的广泛,主要是指没有在银行间市场以及证券交易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是又不限于信贷资产、承兑汇票、信用证券、应收账款、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这一类的资产一般也都是不会公开发行的,风险比较高流动性也非常低缺乏标准化的证券特点,但是这种资产的名义收益率也会高出很多。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投资非标资产这样的监管套利的行为,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因此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面,银行的非标业务资产也发生了快速的扩张。
非标融资包括哪些?
非标融资全称叫非标准债券融资。
非标准债券融资:企业的融资行为按资金的类别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债务融资)标准化债权资产,指有公开上市交易的债权性金融产品。
中国的债权性金融工具有两个公开交易的市场:银行间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市场。在这两个市场上上市交易的债权性证券,属于公开上市的标准化证券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未公开上市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如信托贷款等。
银行职工会买自己的非保本理财吗?
银行职工会买自己的非保本理财吗?
会买。
不仅会买,而且,银行职工购买自己公司的非保本理财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
为什么?
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谁更了解产品?
客户吗?
当然是开发和销售产品的人。
银行人自己的理财产品当然是银行人才更了解,并具有发言权。银行大大小小的培训不是吹的,上班下班各种五花八门的培训层出不穷,目的是让员工更熟悉自己的产品,更合规地操作,降低各种风险。
每开发一个理财产品,银行的开发团队就会对销售团队进行培训,阐述其产品构成,原理,收益率,产品特点,产品优势,竞品分析等等。销售团队根据产品特点,形成一定的营销话术和营销套路,层层进行大会小会的传达,力争培训覆盖到每一位员工。
比悲伤更悲伤的是,银行员工一点都不买自己公司出品的理财产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产品也就没有开放上市的必要了,因为不具有竞争力。
非保本理财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不保本的理财产品银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定期存款是有很大区别的。
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银行定期存款是存款,存款有利息,银行的理财产品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现在,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发现,已经很难买到保本型理财产品了。
为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最新颁布的规定。——国家的“资管新规”和银保监会《办法》。
2018年4月27日,我国资管业务统一监管标准落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2018年9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这个“资管新规”和《办法》颁布对我们普罗大众有什么影响呢?
从众多影响中,之谜会挑选其中三条进行强调。
(1)理财产品将打破刚性兑付,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将不会出现。理财产品将真正实现:理财有风险,购买需谨慎。
那么,如果银行真的想丰富自己的产品种类,想让保本型理财产品继续存在,怎么做呢?保本型理财产品将向结构化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规范,那么它就不是理财产品了,而转化为存款了。
(2)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会消失。
资管新规表示: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投资非标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3)银保监会的《办法》过渡期要求与“资管新规”一样: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在2020年12月31日前,各个银行根据所下发的红头文件进行自查整改,提出整改方案进行相应规范和实施,进而推进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实现新旧规则有序衔接和理财业务平稳过渡。
这就是越来越少看到有保本型理财产品出现的理论原因了。银行职工经常大会小会不断,各种人行、银保监会、总行各个部门的培训绵延不绝,耳濡目染之下,或多或少也会比普通人更多的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银行职工也是普通人,也会进行理财风险评估,从而选择自己可控风险下的产品理财有风险,下手需谨慎,银行职工也会根据自身资产和风险承受程度进行理财、定期、基金股票等投资选择。
那么银行职工会不会购买非保本的理财产品呢?一般来说,银行职工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风险有一定的认知,风险承受能力会相对较强,很多人会在可以承受较高风险的基础上购买非保本理财产品获取相对更高的收益。而且,购买自家的理财产品是建立在对自家产品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相对更稳妥,风险相对较小。
不管怎样,投资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个清醒的认知,是否能承受在未来有可能非保本的风险,毕竟现在非保本的理财产品非保本的几率也是越来越大了,风险越高,预期获得的收益也是相对较高的。
其次,千万要记住,不要把全部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很有必要,比如可以将所有资产进行一个三三三一的分配,30%用来做家庭应急储备,30%做未来的教育养老重病购房等大额支出储备,30%用来零用,剩下的10%用来做一定的可控风险下的投资。
以上是之谜的原创回答,欢迎各位可爱的亲们指正。